正在阅读:陈明华夫妇:带动村民一起奔小康有成就感

陈明华夫妇:带动村民一起奔小康有成就感

温州网 2020-07-01 08:10:00
陈明华、李会一家我们理想中的小康生活,老百姓吃有机食物,住“天然氧吧”,既有生活富足的“小康”,还要有绿水青山的“健康”。

  温州网讯 盛夏天醒早。

  清晨5时许,高田生态农庄的陈明华、李会夫妇就起床了。早餐后,陈明华和往常一样,拎上镰刀出门巡地。李会也没闲着,将工人们刚采摘下来的牛奶水果玉米分装、装车,往山下送货。

  高田生态农庄位于鹿城区藤桥镇岙底村海拔500多米的田塘头。2006年,常年在外经商的藤桥人陈明华,说服妻子李会,一家四口从城里迁回大山,当起了“农庄主”。

  这些年,他们陆续流转了1400多亩土地,再加上以短约形式签下的,可“操盘”的土地已超2000亩。一家人,守着一个农庄,在大山一待就是10多年。这个农庄承载着这家人的小康梦。

  弃商从农

  “不管什么时候,健康生态的农产品肯定有市场”

  农庄的专职驾驶员因疫情还未返工,李会既做销售,又兼司机,每天一趟趟地在城区和农庄之间来回跑。

  “虽然开农庄辛苦,但我们对农业有一种情结,所以才能十几年坚持下来。”陈明华说。

  今年59岁的陈明华,年轻时曾是走南闯北的温州供销大军中的一员。20岁不到就给温州本地的国营服装厂当供销员,外出跑业务。后来摸清了门道,干脆自立门户开了一家青春服装厂,自己生产、自己跑销售。

  “武汉江汉区清芬路上有个清芬宾馆,当时整个宾馆都被温州人包下来,大家拿宾馆当销售点搞批发。我还在武汉租下200多平方米的店面,代销温州服装产品。”后来,陈明华转行做起了温州一家知名电气企业的云南代理商,这一干又是10多年。

  回老家做农民,是陈明华萌生的想法,“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不管什么时候,健康生态的农产品肯定有市场。”妻子李会是辽宁人,从小没干过农活,听丈夫说转行做农业,心里有点打鼓,“怎么播种、怎么施肥、怎么管理,两眼一抹黑。”

  陈明华的老家就在田塘头村,2019年村社调整,田塘头村、上皮山村、小岙村等10个村合并成岙底村。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来到田塘头时,李会又喜又忧,“喜的是,这里生态好,水土洁净、空气清新,满山都是树木。忧的是,当时这里地全荒着,村民都搬走了,连路都不通,想做产业困难太大。”

  陈明华和李会当时就住在山下的老房子里。“下雨漏水,刮风掉瓦,冬天还得多盖一床被子。晚上上厕所也要跑到房间外面,想洗个热水澡也难。”李会回忆。

  这样的老房子他们住了近3年。其间,他们养过猪、种过果树,没赚到什么钱。“当时养了458头猪,年底成活的只有100多头,赔了30多万元。”受挫的夫妻俩并没有停步。这些年来,他们先后创办了鹿城区双乐畜牧养殖场、温州市田塘头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温州高田森林康养基地、温州市高田生态农场有限公司。

  2009年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事业分水岭。这一年2月,他们成立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用2年多时间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开始大展拳脚。2013年,高田生态农庄成立,除了种植、养殖外,还为游客提供度假康养、餐饮娱乐、果蔬采摘、垂钓健身、会议培训等服务。

  “我们这里的土壤好、水质好,种出来的果蔬品质也特别好,坚持无公害,让大家都能吃到健康食品。”陈明华说。

  农旅康养

  “带动村民一起奔小康有成就感”

  如今的高田生态农庄,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玉米、瓯柑、猕猴桃、柿子、翠冠梨、杨梅等农产品不断供应温州市民的餐桌。

  目前,高田生态农庄销售主要靠口碑,客源以熟客为主。李会坚持送货上门,为的是准确了解客户需求,建立和拓展销售渠道。最近,她还参加了鹿城区组织的直播培训,“上了培训课,怎么做农产品直播,我心里有底了。”

  除了农产品销售,旅游康养也是高田生态农庄的业务重头。农庄拥有30多间标准客房,餐厅可容纳200多人就餐,疫情发生前每年来农庄的游客超过1万人。去年底完工的“四好农村路”,改变了田塘头落后的交通状况,19座以上旅游大巴可以从山脚开到农庄门口。

  在各级政府支持下,陈明华、李会夫妇建成了一个集观光、康养、农业于一体的生态农庄,还拿下了“温州市森林康养基地”“农民培训示范基地”“浙江省果蔬采摘基地”“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等一连串荣誉,2018年各项营收超过800万元。

  夫妻俩尝到发展农业的甜头,还帮助周边农户种植和销售农产品,带动他们致富增收。“10多年前,山上村民陆续搬走,现在好几户开始搬回来了。他们在宅基地上重新建房,准备和我们一起开民宿。”陈明华说,“能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奔小康,特别有成就感。”

  2019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提出:保持农户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长久不变,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也给陈明华、李会吃下了“定心丸”。

  在大山深处的这10余年,陈明华的头发有些白了,李会的皮肤晒黑了,但日子富裕了,生活甜了。夫妻俩今年准备再流转1000亩土地,“把周边的荒地种上中药材和油茶。我们这里好山好水,种出来的东西品质好,不怕没市场!”另外,他们还准备聘请专业人员打理农庄,让农庄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学做农民

  “不管什么行业,最后拼的都是知识”

  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陈明华、李会很快就发现缺乏技术和经验带来的瓶颈——种的果树不挂果,挂了果又甜度不高等问题层出不穷。有一次,高田生态农庄引种了火龙果,由于遭遇寒冷天气,大批火龙果被冻死。

  2012年8月,温州农民学院依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科院)挂牌组建,2013年招收首届学历班学员。得知这一消息后,李会报名成为学院首批农民大学生。后来,她又通过成人高考进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每周末去学校学习嫁接、养殖等技术,花了两年半拿到专科证书。

  随着农场规模扩大、养殖种植项目增多,李会感觉知识不够用了。2017年,她又参加了成人专升本考试,在浙江农林大学学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今年,她顺利拿到了本科证书,“不管什么行业,最后拼的都是知识!”

  让她感动的是,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读书期间,学院方面组织了10余位专家,数十次到高田生态农庄的田间地头,在农场整体规划、种植品种引进、种植技术、产品包装和营销等方面给他们“支招”。

  高田生态农庄还与浙江省农科院亚作所、温州市农业农村局、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在一拨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引种优质果树品种,不断推出备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

  近段时间,正是牛奶水果玉米上市的旺季。“我们这个玉米从春节开始到立秋,可以连续种植,特点是甜脆水分多,每天上千公斤的产量还是供不应求。”陈明华说,今年他们各类玉米的种植面积约500亩,这个品种就是温州市农科院的专家推荐的,专家手把手教授种植和管理技巧,“一株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平均会产两到三根玉米,我们都要提前掰掉多余的,留下一个,确保玉米的甜度和品质。”

  2013年至2015年,温州市农科院果树专家谢志亮几乎每周都会去一趟高田生态农庄,指导陈明华和李会有关红阳猕猴桃引种工作。“从怎么种苗、怎么施有机肥,到怎么搭架子、缠钢丝,谢老师讲得非常细,完全免费给我们作技术指导。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根本管理不了这么大的农庄。”说起这些帮助过自己的专家,陈明华十分感激。

  记者手记

  “像扶孩子一样扶着我们”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之所以成为短板,关键在于农村缺产业、缺人才。过去温州人走出去是为了发展,现在温州人回来也是为了发展。走南闯北长了见识、有了资本的温州人,回来发展家乡。

  陈明华和李会就是这样一个生动案例。他们过去卖过服装、做过电气行业,至今陈明华的手机还保留着“××电器欢迎你”的彩铃。高田生态农庄的发展壮大,不仅让陈明华一家生活富足,同样也改变了农庄所在地的面貌——搬走的村民回来了,还盖起了新楼房,下一步就要考虑发展民宿,有望带动整片区域的发展。

  绿水青山,蕴藏着宝藏。高田生态农庄的发展,是陈明华、李会一家用勤劳的双手奋斗出来的。他们发现机遇,全心投入,挣得了自己想要的“小康生活”。

  同时,夫妻俩在采访中不只一次向记者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农庄有今天的规模,同样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持。这些支持实实在在、精准到位。

  就像陈明华说的,“像扶孩子一样扶着我们”。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 吕进科/文 郑鹏/摄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姜蕾蕾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