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山里的“甜日子”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山里的“甜日子”

温州网 2020-08-24 10:42:13
随着海拔渐高,窗外景观越发秀丽,民房、竹海、梯田、山泉、茶香……汇聚成了小康路上独具棋盘山特色的戈场村。

  温州网平阳支站记者徐远虑文/摄刘伦里李强强/摄像编辑宋淑莹

  近年来,该村在全面小康号角中渐渐蝶变,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乐。近日,记者驱车从昆阳出发,途经萧江、麻步、水头等地,沿盘山公路往戈场村方向驶去。随着海拔渐高,窗外景观越发秀丽,民房、竹海、梯田、山泉、茶香……汇聚成了小康路上独具棋盘山特色的戈场村。

文化礼堂
山窝里的戈场村

  修“康庄公路”,架起通往全面小康的桥梁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偏远山区而言,没有与外界相连的公路,交通不畅就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顺溪镇吴垟社区在2001年开工建设了一条串联各村的“康庄公路”。“以前没有这条公路的时候,村民都走古道,路难走而且远,从戈场到吴垟办事基本要走两个小时。这条公路修好了以后,开车只用20分钟就能到了。”顺溪镇吴垟社区管委会党支部书记柯华杰开着车行驶在这条公路上,心中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只有便利的交通,才能让山区村落走出去,才能让贫困村庄慢慢发展起来。这条主线全长22.4公里、支线总长80多公里的“康庄公路”,让吴垟社区的7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大妈,最近身体怎么样?”“大爷,今年种了什么蔬菜呀?”……通了公路,交通变得便利,柯华杰也更加频繁地到戈场等村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并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我们这里是偏远山区,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较远,我们就定时定期到各村走走,看看父老乡亲有没有需要帮忙的,能够及时为他们提供服务。”柯华杰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他们把“办公室”搬到了梯田茶园、文化礼堂和民居,移动的“办公室”也成为当地村民奔小康的“加油站”。

村庄全景
村民们的业余生活

  壮大旅游业,为山区经济注入新动力

  行走在戈场村的层层梯田上,田间种植着水稻和各类蔬菜瓜果。看得出,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远处,竹林与梯田交汇处有几间农舍。不曾想,那白墙黑瓦竟会在绿意中显得如此好看。背靠棋盘山,面朝大峡谷,戈场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棋盘山更是平阳的第一高峰。近年来,该村借助棋盘山的秀美风光,不断发展旅游业,来棋盘山旅游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

  “2018年,我们修建了5000多级台阶的健身登山道,沿途有许多景观。去年,我们对村庄进行了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希望能有更多的游客到棋盘山游玩,带动经济发展。”戈场村党支部副书记周来杰告诉记者,该村已基本完成棋盘山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棋盘山民宿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曾经的戈场村是少有人来的落后村,棋盘山亦是沉睡在南雁荡山脉之中,但近年来的乡村旅游发展,让这里的绿水青山变成了村民眼中的金山银山。“平时,我们会约上几个好友,爬爬山,聊聊家常。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对于这里的变化更是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村民周来江是土生土长的戈场村人,他见证了戈场村蝶变的整个过程。他告诉记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今年5月,乐清126名登山爱好者慕名而来,在棋盘山开展徒步活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棋盘山将会迎来更多远道而来的朋友。

特色产业
村景

  兴特色产业,让山区群众的口袋鼓起来

  在戈场村屋前房后随处可见的茶树,在高山的日照、薄雾和雨露中生长。这正是山间孕育的财富。清明前后时节,村民们便扎进一簇簇茶树中,一边采着茶青,一边话着家常,不时还能听到回荡在深山中的声声民谣,那是村民一时兴起唱出的小康之声。这些,都是蕴藏在1231.7米海拔中的生态美、产业兴、百姓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戈场老茶厂制出的茶叶,被运往温州总茶厂,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错的收入。后来,年轻人逐渐离开村子,人少了,茶厂也就渐渐荒废了。2009年,在水头经营皮革厂的周来杰回到戈场村,成立了温州戈场农业有限公司,开始恢复戈场的棋盘山茶产业。

  “棋盘山的茶非常好,而且漫山遍野都是老茶树,上世纪80年代时最多一天能出一万多斤茶青。要做高品质的茶,这个是最好的。”周来杰想着,再办茶厂,一来不会荒废家乡的茶树,二来还能带动村民增收,一举两得。他告诉记者,茶厂运营后,每年都能给乡亲带来一定的收入,每人少则一两千元、多则六七千元,虽然这些钱不多,但也能改善村民的生活。十余年的默默付出,棋盘山茶也渐渐被人所熟知,精湛传统的制作工艺、清洌而醇厚的老树茶味被不少爱茶人士所喜爱。棋盘山茶重新飘香,戈场村村民的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

  都说“顺溪屋、青街竹”。其实,棋盘山的竹海丝毫不逊色于青街,其竹虽无青街竹之大,但多了一份秀气,棋盘山竹也成为戈场推动产业发展的天然材料之一。在周来杰的带领下,戈场村还形成了“村集体+企业合作社+村民”的农业加工机制,村集体入股,企业合作社负责加工销售,村民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专门加工茶叶、毛竹等。不仅仅是戈场村,周家村等附近村的富余劳动力,也有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记者手记

  戈场村守着绿水青山,慢慢将其变成金山银山,将落后山区变成茶旅融合新农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如今,村民日出而作,产业渐渐壮大;日落而息,在文化礼堂和乡亲拉拉家常、话话发展。温饱问题解决了、村庄环境提升了、产业发展壮大了、生活条件变好了,在奔小康的路上,戈场村村民用行动绽放出幸福光彩。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