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乐清有对“抗战并蒂花”曾被叶挺赞许 姐姐牺牲的事迹被写入教科书

乐清有对“抗战并蒂花”曾被叶挺赞许 姐姐牺牲的事迹被写入教科书

2020-09-10 17:40:00
乐清市北白象镇,是抗日英雄地。在该镇莲池头村的历史建筑卧云楼下,曾经诞生了陈洛涟、陈克秋革命两姐妹。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70多年前,日军入侵,战火与硝烟遍布中华大地。就在乐清市北白象镇,陈洛涟和陈克秋姐妹俩唱着这首歌,翻过墙头逃学去参加革命,秘密投奔新四军军部,转移盐城,抗战苏北,最终姐姐在黄海不幸殉国……

  99岁的陈克秋。

  9月3日,是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的纪念日,记者跟随乐清市新四军研究会人员专程到南京、杭州两地,采访99岁的新四军女战士陈克秋和其家人,追忆姐妹两人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

  翻墙逃学参加新四军

  乐清市北白象镇,是抗日英雄地。在该镇莲池头村的历史建筑卧云楼下,曾经诞生了陈洛涟、陈克秋革命两姐妹。

  北白象镇池头村历史建筑卧云楼。

  卧云楼红色记忆展示馆。

  陈洛涟,1919年12月出生。陈克秋,1921年出生。陈家9个子女中,她俩分别排行老三、老四。当时的陈家家境殷实,是书香世家,在不少女孩没有机会上学时,姐妹俩都接受了当时少有的新式教育,双双考入浙江省立温州中学,还接触了进步思想。

  就在全面抗战的第二年,陈洛涟心中一直有个信念在指引着她:“到皖南去,到延安去,参加新四军,走向抗日第一线!”

  193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陈洛涟找到四妹:“我与几个同学去皖南,参加新四军!”

  “听到三姐的话,我边流泪边说我也要去!”陈克秋回忆,她们姐妹情深,过去从未分离。考虑到四妹年纪较小,陈洛涟有些迟疑,和同学商量后点头答应。趁着夜色,姐妹俩和几名同学偷偷爬出围墙,告别了学校,踏上抗日的征途。

  这趟远行,一路既要翻山也要渡河,还常有宪兵和警察来检查。途中,她们作了细致的分工,陈克秋年纪最小,不容易引起注意,负责保管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开具的介绍信。年纪较大的姚瑾春,负责应付宪兵盘查。“每当宪兵检查时,我就装睡,其实心里砰砰直跳。”陈克秋忘不了那种恐惧感。

  数百里的行程,姐妹俩抵达安徽,找到新四军兵站,并被安排至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第八队(女生队)驻地学习,受到队长和指导员的热情接待。当时无论抗日救亡运动还是新四军,都需要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

  家书

  在革命的大熔炉里成长

  “和在学校里不同,驻地到处都是笑容满面的革命战士,犹如走入革命的大熔炉。”陈克秋说,她们脱掉学生装,换上军装,剪短头发,戴上军帽,俨然革命军人。

  在为期8个月的军训生活中,姐妹俩系统地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教育。担心陈克秋不适应这里的学习生活,三姐还嘱咐她:“你已经是革命军人了,不能闹小孩子脾气,要学好本领到前方打鬼子!”

  军训生活很快结束,军长叶挺亲临教导总队观摩结业考核。当结果揭晓时,叶军长还与姐妹俩握手致贺,并嘉勉:“报国比翼雁,抗战并蒂花,期待你们在战场上著立勋功。”

  结业后,陈克秋转云岭新四军军部军需处学习财会,半年后,她被派到教导总队队务处担任会计,负责总队部的整个财务管理。而陈洛涟结业后因成绩优秀,被分配在教导总队部总教室工作,不久后被选调到新四军军部参谋处任机要参谋。

  陈洛涟还曾寄照片给家人,并在照片背后用“她”代指自己,写下对未来的憧憬:“首先她要谢谢鬼子,把她赶出了‘道义之门’,幸运的涌进了时代的洪炉,使她由一个幼稚的孩子,得到充分的养料、和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培养着她成长,迅速地壮大,使她自豪——不久将成为胜利的主人翁!”

  两姐妹在各自战线奋斗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而陈洛涟和陈克秋幸运躲过一难。她们作为非战斗人员,按要求提前撤离所在地,先后随军转移。

  “转移路上,不断听到同志牺牲或被俘的消息,心情十分沉重。”陈克秋回忆,当她们回归师部时,每遇到熟悉的同志,都激动地大喊:“太好了,你还幸存着!”

  在重建的新四军军部报到后,陈克秋立即被任命为新四军财经部的金库主任和随后成立的江淮银行金库主任,那时她仅20岁。部队领导看中她忠诚可靠,放心将财政大权交到她的手上。

  为了守护党的“钱袋子”,陈克秋特意缝制了件灰色背心,将10多公斤重的金条全都缝在背心口袋里。“人不离金、金不离人!”这是她给自己下的死命令。

  每天背着金条,还要随时转移,让她吃了不少苦。“冬天浑身冰凉,夏天大汗淋漓。”陈克秋说,每当睡觉时,她最渴望的就是能睡在稻草上,这样能轻松不少。

  这件“金条背心”,她两年不离身,直至1943年春,部队稳定后才取出金条上交。

  而陈洛涟的责任更为重大。刚经历了生死考验没多久的她,申请离开机关,要深入抗战一线,到群众中做民运工作。深入基层群众中的她朴实能干,善于启发群众觉悟,先后介绍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也就在同时,陈洛涟认识了她一生的挚爱——田守尧。28岁的田守尧,英勇善战的新四军年轻指挥员,曾参加过平型关大捷。两人从相知到相爱,成为新四军里的革命夫妻。

  陈克秋还依稀记得,在陈洛涟被派往基层时,她曾为三姐送行。船将启程时,三姐对她说:“革命工作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分离,等到了抗战胜利我们还要相聚在一起,你要努力工作,不辜负党的培育。”随后,她将一支深绿色的派克钢笔送给陈克秋,留作纪念。

  谁知这一去,就是永别。

  陈洛涟和田守尧合影。

  小沙东海战中姐姐牺牲

  1943年,新四军第三师部领导按照党中央指示,选派一批团以上干部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51人编成赴延安干部队,田守尧担任副队长,陈洛涟也在队内。

  那年3月16日早晨,他们乘上木帆船在大海中向连云港行驶,途中被日军的巡逻艇发现。先是一艘,后又增至四艘,他们以短枪、手榴弹和敌军拼杀激战一整天,双方大量人员伤亡,陈洛涟被子弹打中受了重伤。在涉水上岸时,率先探路的田守尧夫妻深陷海槽不能起身,被海水吞没。

  这场战斗史称“小沙东海战”,共有16名干部壮烈殉国。时年24岁的陈洛涟,离她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延安,就差一步。

  三姐为革命牺牲,起初陈克秋并不知情,多次寄信却收不到回信。后来她收到退信,信上写着“此人已经死在海里”。三姐牺牲了?陈克秋不敢相信。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年,陈克秋在报刊上读到题为《海上的遭遇》一文,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

  “……田旅长的妻子陈洛涟身上也挂了花。按着伤口,陈洛涟说:‘到了我们最后为革命牺牲的时候了……’”

  “田旅长和陈洛涟一些人,走在最前面,不幸踹进一个水槽里,失脚陷下去。”

  读到这一段时,陈克秋心如刀绞,悲痛欲绝。这篇《海上的遭遇》,曾发表在1944年3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在20世纪50年代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字里行间中,田守尧、陈洛涟等英勇不屈、舍生忘死的精神跃然纸上,广为人知。

  陈洛涟和田守尧的烈士证。

  革命誓言妹妹一生不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克秋从事多年行政工作,1955年以准团级别转业到地方工作,1985年从江苏省文化厅离休。

  田守尧、陈洛涟,也分别被批准为抗日英烈、革命烈士。新四军军部为此出了纪念特刊,刘少奇、陈毅等为纪念特刊题词,黄克诚、张爱萍等写了悼文。他们的遗体后迁葬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夹山乡王洪村的抗日山烈士陵园。

  2003年,新四军第三师海上血战60周年,陈克秋和40多名新四军老战士和亲属到赣榆抗日山凭吊田守尧和陈洛涟等海战烈士。

  面对烈士的墓碑,陈克秋控制不住泪水,三姐眼中那个长不大的四妹,早已成年迈的老人。而她反复叮嘱的革命誓言,陈克秋此生未忘。

  那支深绿色的派克钢笔,陈克秋至今仍保存着,她还在上面刻下了几个字:“三姐遗物”。

  姐妹两人,没有一张合照留存,而这支钢笔,是三姐留给她的唯一纪念。  

  记者手记

  前去南京探访新四军姐妹花中的妹妹陈克秋时,她正在江苏省某医院疗养。得知我们要来采访,她不顾自己99岁的高龄,执意要在医院的走廊里接见我们。采访过程中,一提到新四军,她一扫疲惫,嗓音开始洪亮,仿佛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记者专程赶往南京采访陈克秋,听她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

  为多了解姐妹花的革命经历,我们还拜访了她们的弟弟,88岁高龄的陈学文,以及陈克秋的女儿董峻新等人。在陈学文提供的家信中,我们仿佛看到那个说话风趣,对革命意志坚定的三姐陈洛涟;在董峻新整理的资料里,我们仿佛见到姐妹相互鼓励,彼此坚定走向革命胜利的决心。

  陈洛涟虽故去,陈克秋虽老矣,而她们的事迹仍留在不少人的心中。

  陈学文。

  2014年,陈学文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看到姐姐陈洛涟的事迹介绍时大声痛哭。

  在姐妹俩的老家,卧云楼仍保留较为完好,不仅是陈家留在世上的痕迹,更是日军侵华的重要罪证。此楼由姐妹俩的祖父陈星楙为防盗贼侵扰所建,墙体上依稀可见那几个外小里大的方孔,是当年射击用的枪眼。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炮台楼,是当时方圆几里最高的建筑。

  如今,卧云楼已成为“卧云楼红色记忆展示馆”,在去年年底乐清举行抗日烈士陈洛涟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里面展示着田守尧、陈洛涟、陈克秋等人的革命故事。一张张图片,一封封家属书信,一篇篇史实报刊报道,不但缅怀陈洛涟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更是展现那个年代爱国青年抗日救亡、保国卫民、不惧苦难、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

  参观卧云楼红色纪念馆。

  而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有一座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纪念馆,纪念馆展览第一张照片就是田守尧、陈洛涟夫妻合影,目前纪念馆已接待了海内外数万参观者。去年年底,滨海县也举办了陈洛涟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这对夫妻曾经并肩作战的盐城,同样没有忘记他们为抵御强敌而做出的巨大牺牲。

  乐清、滨海两地不约而同地举办纪念活动,不仅让抗战记忆永不忘却,更是让中华复兴的初心代代传承。

  年轻的一辈同样记得并感谢着,先辈们曾经用流血、流汗的牺牲为他们争取到的幸福生活。2018年,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7名学生,还专门写信来表达对老战士陈克秋的崇敬之心。这7封信,仍被陈克秋好好地保存着。她还给孩子们写去回信,如同三姐曾对她的嘱咐一般,她勉励大学生们,不忘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将无数革命先辈未竟事业继续下去。

  陈克秋给小学生们讲抗战故事。

  更让陈克秋感动的是,在她和三姐当年翻墙而过,追随革命的温州中学里,有一个小型纪念馆。而那个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一个叫陈洛涟的革命英雄!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