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瓯海区】拒绝“剩”宴 倡导新“食”尚

【瓯海区】拒绝“剩”宴 倡导新“食”尚

2020-09-16 17:05:12 瓯海区 叶艾敏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为德。近年来,“舌尖上的浪费”时有发生,每一天都有数以万吨计的食物被丢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近年来持续丰收,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上蝗灾蔓延的潜在威胁,时刻警醒着我们要居安思危,以俭养德,节约粮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每年粮食消耗总量巨大,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受综合气候、生物、地形、水文等因素影响,耕地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近年来还因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异常和现代化肥农作造成的环境污染,耕地土壤面临着养分失衡、肥效下降、退化严重等问题。加之农耕方式主要以精耕细作为主,粮食生产较西方集约型生产方式效率较低,国内粮食生产压力大。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大力支持科技研发,开展土地改革,推行“三农”政策,保护“绿水青山”,有效缓解了粮食问题。从1960年起,袁隆平先生就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杂交水稻培育研究,通过不懈探索,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大大提升了水稻产量。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现代社会,仍然有人坚守着几亩良田,不论风吹雨打,寒冬酷暑,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开垦一片片土地,用汗水灌溉农田,种出粒粒皆辛苦的粮食。可以说,每一份粮食的背后是一国、一代、一人耗费心血的果实。

  戒奢尚俭,当怀共生之德。粮食来之不易须得珍惜,但随着个人享乐主义和奢靡风的盛行,粮食浪费现象屡见不鲜,据统计全球每年约1/3的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为每年13亿万吨,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为3500万吨,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世界仍然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仍在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蝗灾可能会导致这些弱势群体情况进一步恶化。那些将食物作为博取眼球“噱头”人前暴饮暴食人后催吐的“大胃王”们绝对没有体验过像饥饿这般致命、这般避无可避的灾害。而事实上这种窒息的无力的灾难中国并非没有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就曾闹过三年饥荒,“许三观”第四次卖血就是在全民大饥荒下,一家人躺在床上,只能用“嘴”炒菜用“耳”吃菜,最后被迫卖血买粮,何其心酸。所谓成由勤俭破由奢,虽然中国在多年努力下实现粮食库丰盈,但农业周期长,粮食作为战略资源,在疫情特殊时期,一旦出现短缺后续补给不足就会影响国家稳定。加之外有美国虎视眈眈,妄图通过粮食渗透战略控制中国,这种情况下浪费粮食简直是自掘坟墓,重振节俭之风迫在眉睫。

  清风正气,当营俭节之社。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节约粮食是全社会全民行动。从根本来说,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俭”的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提倡朴素营养学,淡化饮食的伦理价值,从“剩”宴代表“盛”宴的好客意义转变回饮食原本营养保健的充饥本质。政府机构要倡导节约用餐的新“食”尚,强化宣传教育,推行政策鼓励光盘行动,营造文明节俭的社会氛围;餐饮行业要注意食物的开发和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有效利用食具,推行公筷工勺,科学合理配置分餐方式,提供精细化点餐服务;个人要牢固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意识,尊重粮食,适度采购,合理饮食,均衡营养,自觉做光盘族,主动打包,科学分类垃圾,将浪费减小到最少。

  农为国之基,粮为农之本,俭故能广,奢靡之气易盛亦易败,唯有谨行俭用方为源远流长之计。珍惜粮食,拒绝“剩”宴,倡导新“食”尚,愿天下大同无饿殍。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