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秋节有着怎样的人文情怀?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古时,我国将每一季度三个月依次分为孟、仲、季,八月属于仲秋月。仲、中通假,故“仲秋节”亦称“中秋节”。中秋节由来已久,古人过中秋,并不是吃月饼、赏月那么简单,它所包含的节日内容极其丰富。那么,中秋节是如何起源的,它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是何时出现的呢?现存文献中,它最早出现在《周礼》中的《春官》,文中记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其中,“中春”指春季的中间一个月,即农历二月;“中秋”则指秋季的中间一个月,即农历八月。大约同时期的《礼记·月令》把一年分成了四季,每季又分三个月,秋季中间的月份便是“仲秋之月”,这与后来的“中秋”特指八月十五还不完全吻合,不过有音近的联系。但这只是表示日期,与节日无关。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说是与我国古代祭月、拜月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已知秋收季节的八月中秋之夜月光分外皎洁。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们知道了中秋月光特别明亮的原因:这是因为秋天风势弱,地面又覆盖着成熟的庄稼和绿色的植被,大气中的沙尘、水气和杂质较少,空气清新,月光自然比其他时候明亮得多。再者,月亮是围绕着地球赤道运行的,中秋正好在秋分前后,太阳直射着赤道,月亮反射出来的光就强。“月到中秋分外明”,其实就包含着这个道理。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又赋予月亮许多美丽的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为月宫世界描绘出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中秋节俗在秦汉以前已具雏形,其时在立秋日。魏晋时期有了中秋赏月的活动,但主要以贵族和文人为主体。至唐代,中秋赏月、玩月盛行。宋代以降,中秋节吃月饼、赏桂花、尝鲜果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人们纷纷在八月十五夜焚香拜月,许下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以后,中秋节的风俗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也更具有娱乐性和群众性。中秋节发展成为了一个亲人团圆、举国欢庆的重要节日。明清以来,中秋节成了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瓜果月饼,设宴供月,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代 中秋赏月风俗盛行
唐朝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思想空前开放,唐人也继承了魏晋时的风度与潇洒。这种盛唐气象导致赏月活动更加风行,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唐诗中赏月的诗歌很多。
从一些诗句的描述,可以断定八月十五赏月从初唐开始已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的习俗。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点出八月十五赏月是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风俗。
唐代的中秋赏月带着浓厚的思乡、盼望团圆的感情。赏月一般是亲友聚集在一起,一边宴饮,一边赏月聊天,文人则对月赋诗。也有人独自赏月,独赏明月留下的记载多为思乡、思友之作。一般是个人离开亲人,出差在外,面对圆月,想到家中亲人也在欣赏明月,为月圆人不圆而伤感,并将这种遗憾写在诗歌中。
可以说,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就是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其中心内容是赏月,团圆是因赏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赏月活动上的。如果不是因为赏月活动,就不会凭空生出中秋团圆的习俗。这为后世中秋节转为团圆节打下了基础。
从诗歌和其他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中秋赏月的习俗已经确定,中秋节已经初步形成。从现有资料来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等,在八月十五月夜与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聊天。
一般百姓人家虽然没有赏月、赋诗的雅兴,但到了中唐时期,中上层赏月聚会的风尚还是流传到下层社会,寻常百姓家庭也开始兴起聚会、宴饮、祭月等习俗。至于中秋全家吃团圆饭、吃月饼等习俗,唐代尚无记载。
宋代 中秋节成为隆重节日
在唐代赏月风行的基础上,宋代中秋节已经过得很热闹了,并且影响越来越大,主要活动是唐代赏月宴饮习俗的延续。孟元老在南宋所写的《东京梦华录》以回忆的方式记述北宋汴京(开封)的繁华景象,其中卷八“中秋”条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葡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看这段描写,可知北宋时期,中秋节的热闹程度已经达到极致,无论贫富、长幼,简直是全民狂欢。中秋之前就开始准备,中秋这天中午痛饮美酒,晚上通宵赏月、游玩。
宋代中秋节成为隆重节日,跟唐代中秋节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中秋当夜宴饮赏月,宋代则是全天都过节,甚至之前几天就用心准备;二是唐代中秋节活动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层家庭,唐朝中后期一般百姓开始参与,到了宋代就更加踊跃、热烈。这说明宋代的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节日了。朝廷也重视此节,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
宋代也有很多吟咏中秋月色的诗词。特别是在宋词中,写中秋节的词艺术成就很高。中秋词的内容大多描写月色、思乡、思亲,其中常提到嫦娥、玉兔、蟾蜍、桂树、月宫等古代神话的意象;在思想格调上,“清奇高旷,感悟人生,探索宇宙是其总的趋向”。
明代 团圆成为中秋的主题
到了明朝,中秋节继续发展演变,习俗也有了很大变化。中秋节不再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热闹的赏月活动虽然被保留,但是在一般的地方,民众踊跃赏月的情景不见了,各家的中秋活动也不一定要包括赏月。在明代《帝京景物略》里有对中秋节的大段描述,其中没有对赏月的记载,取而代之的是对祭月的详细记载。可以说,拜月祈福是明清时期中秋节最隆重的内容。唐宋时期有一些民间拜月的记录,但是民间拜月并不兴盛,也没有明显地被结合到中秋节习俗中来。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中秋节拜月的较多记载,而且明清时期拜月基本取代赏月,成为中秋习俗的重要内容。
明清时期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并且此时有了“团圆节”之名。《帝京景物略》中说:“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意思是,中秋节前回娘家的已婚妇女,中秋节这天必须返回公婆家,因为这是团圆节。同时,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亲友之间要互送月饼、瓜果等过节的东西。
明代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开始月饼是作为祭祀月神的供品出现在节俗之中的,祭祀仪式完成后人们吃掉它,它也就成为人们过节时的食品,后来成为独立于祭月之外的节令食品。祭月之风衰退之后,月饼在节俗之中的地位反而提高了。
总体来看,明清之后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了,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而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减弱了。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新政惠民!温州住房公积金贷款同比增长46.95%
社会12-14
-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73人通过“问企识才”机制改革获评职称
社会12-14
-
从建筑码到房屋码实现“一码全链” 这场全国性会议上“温州经验”受关注
社会12-14
-
代表委员看温州交通变化 高速里程从全省倒数第二到全省第三
社会12-14
-
苍南启动省级共富乡村试点建设 一条国道串联5个抱团乡村
社会12-14
-
无土栽培 自动浇灌…… 鹿城这里有个种草莓的“植物工厂”
社会12-14
-
这个乐清民间技艺仅冬日可见!错过等一年
社会12-14
-
乐清这间乡村公益老年食堂老火了 持续温暖11年
社会12-14
-
三九补一冬!温州多家医院开启“三九”养生项目
社会12-14
-
温州今年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人数超20例 为历年最多
社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