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网络那些事儿】那些年,镜头下的民生百态,网络上传递的温暖与爱...

【网络那些事儿】那些年,镜头下的民生百态,网络上传递的温暖与爱...

2020-11-05 17:18:51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记录者。在我眼里,底层百姓生活中的那些片段是如此的朴实,他们那些无意中亲情的自然流露,比任何官场的摆拍来的更为感人。

  我是一个外乡人,2004年从部队退役转业来到温州,成为温州市行政执法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刚来温州,无亲无故,人生地不熟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如何度过,成为当时困扰我的一个难题。为了排解身处异乡而带来的孤寂感,我开始喜欢上了摄影,因此也就有了我的第一台相机。

草坪,原名孙新尖

  那时摄影对于我来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业余爱好,纯属玩乐性质,因为执法局的工作性质,每天巡逻在路面的时间比较多,底层百姓生活的一些瞬间因此也就成为我镜头捕捉的目标,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街拍了,当时也没想过自己这辈子能在街拍方面有什么成就。

  2005年,我开始混迹于温网论坛,加入到了温网的“好摄一族”版块,并在这里结识了老街、光影如歌等摄影高手,得到了他们热心的指点和帮助。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和摄影技术的提高,我得到了“好摄一族”网友和温网论坛管理员的认可,并因此而成为“好摄一族”的版主。

  自从爱上摄影以后,我的业余时间和金钱基本都投入到了这里,设备越来越专业,设备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给我的摄影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街拍的难度系数大幅度减少,这也使我对街拍从业余爱好提升到痴迷的程度。为了尽可能多地捕捉百姓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相机几乎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时刻陪伴在我的身边。也正因为如此,我也养成了走路上班的习惯,只有在行走中,社会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画面才可能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并被捕捉到。

  因为镜头对焦的都是社会生活最真实、最直接也是最即时的一面,很多突发性的社会新闻点也时常被我的镜头所捕捉,于是,我的照片无形中也具备了新闻价值,因此而得到了媒体记者和编辑的喜爱,也有幸成为温州网草根记者团的一员。虽然不是编制内的正式记者,但草根记者的头衔代表的也是一种荣誉,一种信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尤其是街拍爱好者的社会责任,它使我以更高的要求和角度来看待我的街拍生涯,红日亭施粥摊也因此进入我的视线。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个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慈善团体,成就了我街拍生涯的一段辉煌。

  “红日亭施粥摊”坐落在温州市江滨路和环城东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其前身“红日亭”是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之前的一个建筑面积大概30多平方米的亭子,先前是一个施茶点,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在温州,每个凉亭里或者热闹点的地方,三伏天都有老人们自发地全天煮茶,供应路人饮用。在温州人看来,这也许已经习以为常,但在我这个外乡人眼里,感觉是非常特别的,因为这种现象在乡下很多,但是在城市里却非常罕见。而且,从2006年8月开始,红日亭的老人们考虑到很多外地人,特别是一些拾荒者和乞讨人员经常不能吃到一餐正常干净的饭菜,于是集资办起了施粥摊,老人们的善举得到好心人响应,一些周围社区的邻居不断为他们送来米和钱,很多路人在明白老人们的善举之后,也会给一些捐款,还有一些人定期给他们送一些钱过来。红日亭施粥摊因此成为温州市民和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自然也引起了我的兴趣。

  从2006年开始至今,我的镜头一直关注着红日亭和红日亭里的人们。在红日亭里,从参与施粥的工作人员、捐助的市民到吃粥的人们,每个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故事,一个小小的红日亭,实际上就是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而我则成为他们忠实的记录者。作为红日亭的常客,红日亭的工作人员和被施粥者中的很多人都成为我的朋友,愿意和我沟通交流,而这种沟通和交流,也使我的作品所表现的内涵愈加丰富。

《温州红日亭冬至节街头分汤圆》草坪/摄

  2009年1月5日,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时任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和秘书一起到了红日亭,邵书记和普通百姓一样加入吃粥的队伍,并随后为红曰亭捐献了2000元的善款,这一切都被我的镜头在无意间收录并发布在温网论坛。邵书记的善举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许多市民和企业纷纷为红日亭捐款并将红日亭视为温州的爱心教育基地,而我发表于温网论坛的红日亭系列图片也被全国各大媒体大量转载、传播。

  时任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左)在“红日亭”与市民亲切聊天 

  2009年,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举办《我的2009》博客大赛,我从自己拍摄的两千多张红日亭系列图片中挑选出288张红日亭的食客众生相组成了组图《民以食为天》发布在我的温网博客里,后来该作品被评为金奖。获奖以后,网友纷纷前来祝贺,有些还戏称要学习、取经。

《风雪中的环卫工人》草坪/摄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记录者。在我眼里,底层百姓生活中的那些片段是如此的朴实,他们那些无意中亲情的自然流露,比任何官场的摆拍来的更为感人。也许我的摄影作品没有华丽的光影,但我想,很多年以后,作为一份忠实的历史记录,我的作品会显现出它应有的价值。而通过作品展示的温暖与爱,也必将在网络上不断传递,生生不息。

  ——草坪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