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那些事儿】行万里路 成百万言,《走读瓯江》付梓之际,曹凌云又已踏上海岛走读之行
曹凌云,1968年8月出生,温州市人。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1999年从事文联工作至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温州市文联秘书长、温州市网络作家协会主席。在国内报刊发表的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百余篇,作品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出版有个人散文集《纸上心情》《心灵说话》《乡尘》和长篇纪实散文《舅舅的半世纪》《走读瓯江》。
过去的三年里,几乎每个假期,曹凌云都穿行于温州的山川湖海间。行万里路,成百万言,正是他这几年的创作写照。行行重行行,在领略温州风土人情之美的同时,一部43万字的《走读瓯江》已于去年底出版,《走读海岛》、《走读飞云江、鳌江》正在创作的路上。
见到曹凌云时,文质彬彬的文人气质外,却混搭了黝黑的肤色,这正是三年游历所留的印记。不久前,曹凌云去市公安局出入境大厅办相关业务,拍完证件照片后,工作人员却要求重拍,“说是太黑了,照片验证通不过,拍了四次才算成功。”
《走读瓯江》刚出版,继而又走读海岛
上个周末,曹凌云刚刚结束了乐清西门岛之行,将海岛独特的风土人情写入他的笔下。这样的走读,曹凌云已经行至第三年。
“走读三部曲”最初源于《温州日报》副刊的一次瓯江主题的约稿。从瓯江龙湾段写到鹿城段,曹凌云发现,他已经很难再停下来了。
到人民中去,听他们讲述一生中最独特的经历,到实地去,见识瓯越人文地理,“这些都是在书斋里想象不到的,这个过程极大地点燃了我的热情,滋养了我的创作。”
从2014年春天到2015年冬天,曹凌云用了两年的时间走过了瓯江干流和瓯江支流小溪、松阴溪、好溪、戍浦江、菇溪、西溪、乌牛溪等。
“一路行走,一路访问,一路学习,一路记录,这份经历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温州人,重新发现了瓯江沿岸少为人知、更为生动的另一面。”曹凌云说,这一经历赋予了他更深沉的乡土情怀,“我觉得更有责任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温州的母亲河。”去年年底,洋洋43万言的《走读瓯江》正式出版,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为他题写了书名。
《走读瓯江》付梓之际,曹凌云去年又踏上了海岛走读之行。“我选取了温州沿海30多个有人居住的海岛,准备花两年左右一一走访。”飞云江、鳌江的走读也已经陆续开始,他打算用六年时间完成“走读三部曲”。
两年走读,相识遍布瓯江两岸
在“走读瓯江”的两年时间里,曹凌云采访的专家、学者、当地文化人和群众就达到600人,遍布瓯江两岸。一路走读,他结交了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朋友,记录下一段段行将埋没于历史长河的记忆。
在瓯江的青田段,一位老人向曹凌云讲述了年轻时在瓯江上摸砂柴的经历。“这是瓯江上一种从来没有见诸记载的老行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早已不复存在。”曹凌云说,每逢发大水,瓯江流域许多深山里的木头会被冲入瓯江,木头被潮水卷到沙滩上又被沙石掩埋。摸砂柴的人就拿着细钢丝在江滩上一路寻觅、刺探,寻找这些木材。
一些木材在沙石底下埋藏了数十年、上百年而不腐败,是极为珍贵的造船良材。“老人说,这些木材会被造船厂高价收购,用于制造船头部位。”老人向曹凌云回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就曾经找到一块罕见的大料,在当时的物价条件下卖出了上千元的高价。
在瓯江上游的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一种奇异珍稀的树种——百山祖冷杉。全世界仅存的几株百山祖冷杉系当地林学专家吴呜翔于1963年首次发现。1987年2月,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SSC)将百山祖冷杉公布列为世界最濒危的十二种植物之一。
在吴呜翔的陪伴下,曹凌云在百山祖密林深处见到了这个仅存在瓯江源的美丽树种。“吴老虽然是百山祖冷杉的发现者,他和游客们一同排队、买票后,带我来到景区,没有一丝的居功自傲。”曹凌云说,一路上遇到景区工作人员都热情地同他打招呼,吴老也谦和地向他们致意问好,“我这一路走来,瓯江两岸壮美瑰丽的自然景观、神奇珍稀的物种已经令我沉醉,而瓯江所哺育的子民许多都有着吴老那样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更是让我动容。”
从传统作家到网络作家的转变
温州是中国网络文学活跃的区域。2010年,“盛大文学”发起“寻找中国100座文学之城”活动,温州从385座城市中脱颖而出,名列第11位。
据统计,目前活跃在国内主要网络文学网站的温州籍网络作家和写手有近百人,出现了蒋胜男、善水、紫钗恨、周无名、圣骑士的传说、云芨、那那等一批有影响的网络作家。
在此背景下,市文联因势利导,于2016年5月正式成立了温州市网络作家协会。他被选为协会主席。加入网络作协以来,曹凌云也开始主动“触网”,不久前还将《走读瓯江》搬上了互联网,如今在银河文学APP上已经收获了近5万的阅读量。
协会成立一年多来,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影视动漫制作、旅游和游戏产品开发、电子阅读推广等多方协作,帮助会员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推进了我市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我们还结合市文联文艺人才培育计划,选送网络作家到高等院校学习,多次邀请各领域名家授课,拓宽网络作家视野,提升了网络文学创作群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需要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去呵护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经20多年,围绕着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种种论争仍未平息。长期浸淫传统文学,同时又肩负着网络作协工作,曹凌云认为应该以更加兼容并包的态度去认识、呵护网络文学这一人类精神家园的瑰丽花朵。
“网络文学既是媒介变革的产物,也是历史延续的结果。”曹凌云介绍,从文学的传播形式来说,人类开始是口传文学,文学作品依靠口耳相传,比如一些远古神话;而后是纸质文学,在纸质之前虽然有甲骨、金石、竹木、丝帛等,但不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主流媒介,其文学影响力缺乏划时代的意义,而纸张、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给文学传播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到了互联网时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载体。
充裕的网络空间给写作开辟了新途径,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让资本进驻文学网站,网络文学的跨艺术门类改编,为网络文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文学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创造了令传统文学不可比拟的惊人业绩。于是,《人民文学》建设移动数字客户端“醒客”,开始了传统文学的入网尝试。北大开设了网络文学课,鼓励学生直接进行网络文学的创作模式。
网络文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一个旧媒介向一个新媒介过渡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多新的人群、新的思想、新的创作和新的阅读。曹凌云认为,未来的网络文学,将给中国文坛带来勃勃的生机。当电子载体和互联网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就像我们使用纸质书籍报刊那样普遍时,网络文学就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正因为网络文学还处于初级阶段,曹凌云表示,的确有部分网络作者为了满足部分读者的原欲,让作品又“穿越”又“玄幻”,甚至充斥着某文学网站总编所说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这些问题,需要重视和加以解决。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