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我家的致富故事:这里有本“改革经”

我家的致富故事:这里有本“改革经”

温州网 2020-11-18 07:43:00
年届七旬,还要干农业,用他的话说,不是为了赚钱致富,“我自认对‘三位一体’有一份责任”,要继续念好这本和土地、三农有关的“改革经”。

温州网讯  条纹衬衫、羊绒背心,深色的休闲裤扎在长筒靴里,鞋子沾着一层新鲜的泥巴。2014年从瑞安市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理事长一职转任监事长的黄则强,如今还是和妻子杜阿媛一起忙活在田间地头,闲不下来。

2017年,黄则强牵头成立了瑞安市友联农业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在瑞安市马屿镇瑞溪村承包了40多亩土地。年届七旬,还要干农业,用他的话说,不是为了赚钱致富,“我自认对‘三位一体’有一份责任”,要继续念好这本和土地、三农有关的“改革经”。

山村拔穷根

一个番茄闯出生路

“这片是芥菜,这片是番茄,这片是花菜,这片是生菜……”黄则强一路踩着泥路,一路将自家的“宝贝们”指给记者看。一个种了生菜的大棚,旁边已经放好了番茄苗,黄则强解释说,“这部分生菜采摘之后会种上番茄,这样土地的利用率高。”

小学没毕业就开始到地里干活,24岁当生产队队长,29岁当村委会主任,到后来担任村支书,带着村民下山移民,黄则强说心里就是想着能带动村民增收,让村民白米饭“吃个饱”。

身材看着有点瘦弱的黄则强,骨子里有一股改革的闯劲。

“过去没地方可以去打工,我们祖祖辈辈下田耕作,但辛苦一年,也留不下多少钱,我就想号召大家选种大棚番茄。”上世纪90年代,黄则强带头和几个村民一起从隔壁村学种番茄。第一年种了5亩,结果遭遇了冷空气,番茄苗纷纷冻死。

在黄则强的坚持下,大家再次补种了番茄苗,结果一亩番茄净收入2000多元。这一消息在当时人均年收入只有约400元的梅屿乡底三甲村(现为马屿镇瑞溪村)炸开了锅。从1991年到1996年,底三甲村大棚番茄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70多亩,带动100多农户。

种植面积上来了,问题随之而来。农户们在本地买到的大棚膜只有2米、3米的宽度,搭大棚的时候要自己拼好了才能铺上去。“后来听说山东有6米、8米宽的大棚膜,我们在瑞安市农业局的帮助下,通过省农业厅从山东买了4吨大棚膜。”黄则强对此还记忆犹新,当年他还特地从瑞安赶到金华去接收这批远道而来的大棚膜。

抱团求发展

一颗火种终得燎原

而产量上来了,销售的问题又冒出来,个别经销商碰到番茄丰收的大年就会压价。形势“逼”着农户们“抱团”。

单打独斗种植效率低,梅屿18个村的94户农户成立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分开购买农资价格高,他们成立合作社农资供应部,实行“农资团购”;一对一议价能力低,他们组织社员统一销售农产品,并将盈利的60%“二次返利”给社员;社员缺资金、贷不到款,他们成立社员内部资金互助机构,后来发展成温州最早试点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瑞安市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

在问题面前,黄则强和农户们一个接一个去突破,这些源于瑞安乡间的改革火种,最终得以燎原。有数据显示,到2017年,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超过4500户,技术、销售、资金等难题通过合作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且通过品牌销售,农户们的蔬菜也能卖出一个好价格。

2006年1月,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

2006年3月,全国首家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村综合性合作组织——瑞安农村合作协会正式成立,拉开了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改革的帷幕。这家由瑞安市人民政府主导、瑞安农民为主体的协会,是全国首家县市级综合性农村合作组织。其“三位一体”综合试点项目具有突破意义和深远影响,被称之为新农村建设的“温州模式”,乡村发展模式的“瑞安试验”。

这一系列发端于瑞安的农村合作体系改革,黄则强亲身参与其中,见证了一个个成果的落地,他也陆续担任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瑞安市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理事长以及温州、瑞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监事长等职务,既是改革探路者,又是改革的受益者。

“当时我们做的事,刚好是时代的需要,做成功更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黄则强觉得,他在这其中收获很多,不仅家庭实现了小康,而且有机会带领村民、社员们一起奔小康。在他看来,最好的回报就是将农业这篇文章继续做好。

探路犹孜孜

一种慷慨别样情怀

位于瑞溪村40多亩的蔬菜基地,以大棚蔬菜为主,主要由黄则强夫妻负责日常管理。这块蔬菜基地内种植的蔬菜品种有20多个,黄则强说,一年的纯收入在4万元左右。

在黄则强看来,这40亩蔬菜基地的价值远不是靠4万元收入来衡量,基地内试种了多个蔬菜新品种,是探路用的,“搞农业很辛苦,风险很大。我给大家做点探索的工作,试种效果好的品种可以推广,如果试种效果不好,其他农户可以少走弯路。”

由瑞安市农业农村局、省农科院蔬菜秸秆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及肥料化综合利用项目也设在黄则强的蔬菜基地内。村里收集来的厨余垃圾,加上粉碎后的秸秆,经过酵素的处理,可以变成有机肥,用于土壤改良。

“厨余垃圾是垃圾,本来需要专门处理。秸秆也是垃圾,很多农户直接露天烧,会对空气造成污染。”黄则强介绍说,这种无害化处置及肥料化综合利用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现在把基础打下去,以后其他人要走这条路,就会好走很多。”

除了政府资金补助外,黄则强去年陆续在这个项目投了10余万元,同时还个人出资支持瑞溪村居民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比起在这些方面的“慷慨”,他坦言自己在家庭方面付出得太少。

2012年,家里的二层小楼翻建成了七层,整个建房费用都是儿子掏的,黄则强说他自己的钱要留着要干其他事情。

这方面,杜阿媛有些时候也不理解,也会抱怨。但抱怨归抱怨,她还是和黄则强一道下地管理蔬菜基地,将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我家的家长是我老婆,我把家长这个‘职务’退出来,腾出来的时间干了很多其他事。有的人说我,要是把时间都用在自己的事业上,早就很有钱了。但我觉得,现在也很好,孩子都有出息,家庭也好,不是钱赚得多才是成功!”

70岁不服老,但终究不年轻了。很多人劝黄则强歇一歇,夫妻俩留点时间去外面走走。“外面都差不多,看来看去还是家里的山水好。”杜阿媛说。黄则强则是忙着筹划在瑞溪村成立一个基金,将“三位一体”的改革、探索继续下去。另外,他还打算组织农业专家、农业退休干部等组成的团队,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发展决策论证服务。

记者手记

农业这篇文章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黄则强随身带着一个黑色的包,里面装的不是银行卡和现金,而是一叠他自己起草的工作总结以及未来的工作思路,很多内容都与“三位一体”有关。

某种意义上,黄则强将“三位一体”当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一直在研究和实践,如何才能使得这一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可以更大地发挥其效用。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其中就包括打赢脱贫攻坚战、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内容。

正如黄则强所说,农业这篇文章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三位一体”的探索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因此,年届七旬的他,也不愿意完全“退休”,而是继续学习,跟上时代,服务于农业的现代化。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 吕进科/文

郑鹏/摄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