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红色种子”在少儿心田发芽

“红色种子”在少儿心田发芽

2020-12-30 17:49:33

  在六安革命老区三天两夜的密集采访中,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记者脑海:当地在传承红色基因,紧抓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是如何对青少年的知识灌输与情感培育进行有效衔接的?接受采访的党史研究专家、基层理论宣讲员、学校教师、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均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

  在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蒲公英支教团”成员、大二学生祝子龙回忆起他在支教过程中的一件“小事”。2019年12月的一天,祝子龙前往位于六安市金安区翁墩乡的成功希望小学支教,为学校30多名二年级小学生上了一堂“校园安全”普及课。幻灯片放完了,离下课还有十分钟,为填补时间空白,他给孩子们讲起了上将洪学智的少年故事。祝子龙清楚记得,当时举手提问的小朋友有很多。

  祝子龙说,成功希望小学里的孩子们大部分是附近乡镇的留守儿童,而他本人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日子很难,要自己克服很多心理上、生活上的困难,这个时候榜样的力量特别重要”。

  通过分享自己作为留守儿童的相似经历,来自“蒲公英支教团”的祝子龙与成功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实现了情感互通,通过分享革命英雄的少年故事,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年幼的心灵上扎下了根。这大约就是六安革命老区在传承红色基因、强化革命传统教育过程中一个平凡而又典型的案例。

  传承红色基因并非无本之木,需要制度与政策的顶层设计。早在2017年,六安就制定印发《2017年全市“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方案》。2018年,当地又成立“六安市红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树立红色名片、推介红色资源、保护红色遗址、编纂红色丛书、宣讲红色精神等多种途径营造红色氛围。

  当宏观的政策与制度构建完成后,情感通道的搭建就变得迫切而重要。其中,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社会志愿组织的培育,家教家风的养成就成为影响红色基因能否渗进血液、浸入心扉的“最后一公里”。

  在六安市金寨县第二中学(九年制完全中学),小学四年一班的詹柯怡已经是学校里的“小名人”,她多次在校内外的红色故事演讲比赛中获奖。一个8岁的孩子为何能对诸如王明玉、詹大南等众多革命英雄的故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小女孩骄傲地回答:“早就知道了,爷爷每次带我去红军广场散步时,都会随口讲上一两个。”虽然,稚嫩的孩子现在还不能准确指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具体地理位置,虽然在红色故事读本中遇到生字还需要奶奶帮忙标注拼音,但她幼小的心灵里已深深种下红色的种子。

  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战争时期,六安曾走出108位开国将军,孕育了大别山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革命老区金寨县更是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主要发源地,十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曾经,彪炳史册的赫赫功勋成为老区人民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如今,为了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老区六安又一次站在了时代前列。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