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父辈的书信

父辈的书信

2020-12-30 17:59:45
他的生命定格在21岁,一个人短短的一生,用三行不足百字来概括,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他的英勇、他的壮烈和那个年代的血和泪。

  沈宝瑜,男,1923年出生,1944逝世。又名楚南,化名叶平,浙江桐乡市濮院镇人,曾担任中共江城区委委员,中共里睦区委任青年委员,中共东路特委警卫二团一连任文化教员。遭到日军的围攻,为掩护战友,中弹牺牲。这是我在百度百科上搜到的资料,他的生命定格在21岁,一个人短短的一生,用三行不足百字来概括,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他的英勇、他的壮烈和那个年代的血和泪。

  历史逐渐远去,我们在记载中慢慢追寻。这些书信一直珍藏在嘉兴博物馆里,今天让我带着大家走进字里行间,了解一下百度百科里没有告诉你的,一名叫做沈宝瑜的抗日战士的故事。

  1935年,时年十六岁的沈宝瑜正是上海中学一年级学生,伴随着日本人侵略的野心逐步蔓延,他难抑自己的爱国热血,愤而离家,投入新四军地下工作。他的父母直到收到了新四军的安家信,才知晓他的下落。之后,日本军队对江苏常熟镇进行了围剿扫荡,沈宝瑜不幸入狱。在监狱内一年里,沈宝瑜被多次提审,但他自始至终不换口:“我是新四军,中国青年爱中国,给你们捉到在此,要死就给我死。”再不多说第二句话。结果,敌人并没有让他死,而是把他押解到南京江边做苦力,想尽方法地折磨他,期间与他一起的狱友,不堪虐待,伤病致死的不计其数。在狱中,沈宝瑜寄给父母的这一封家信中提到:

  “最难熬的时间是在每天半夜醒来的时候,肚子饿得过分而小腹内绞痛,这时候真恨不得安闲的死去吧!”转而他或许又怕父母为他过于担忧,又写道: “一切请你们放心好了,不必为我担忧,我倒是非常宽怀的,因为恢复自由仅不过时间的问题吧了!而对于饮食寒冷当然自己会小心的……”

  尽管身在牢笼,环境恶劣,但这并没有影响沈宝瑜的斗争精神。一天夜里,他与其他被关押的同志一起越狱,游泳过江。可是行动最后被日本人发现,当夜被日本人捉回来的人,手都被粗铁丝穿过后绑在一起,血流满地。而沈宝瑜侥幸逃到了一处死河浜,他以水草、螺蛳充饥,躲避了三天三夜之后,遇好心人的帮助,辗转回到嘉兴桐乡。就是这个在家信中一遍遍讲着想念父母、想念家乡的青年战士,在家三个月待大病初愈后,又立即前往新四军区苏北海门通汇镇区,这个地区形势险恶,新四军随时会与日伪军发生冲突,沈宝瑜不畏生死,冲锋在前,在1944年,十二月的一次战斗中,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年仅21岁。

  嘉兴是革命的启航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在今天之前,沈宝瑜的名字几乎没有人知道,通过细看这一封封密密麻麻的书信,我认识了他,他和所有孩子一样,会向父母抱怨没有吃饱饭,想和家人早日团聚;但他又和很多普通年轻人不一样,,身处逆境依旧乐观,毅然决然踏上征程最终以身殉国。“任务中断,精神不死”这是沈宝瑜父亲的回忆书中最后的八个字,这是一个父亲强压伤痛的骄傲与自豪。是啊,“精神不死”!这挽救民族危亡的精神、这不畏生死、心系家国的精神,从古至今一直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在战争年代,有千千万万如沈宝瑜一样的有志青年,为了自己的家国,抛头颅、洒热血。而在和平年代,也同样有着许许多多甘于奉献的人们,奋不顾身地站在危险的第一线,我们无法一一道出他们的名字,但我们知道,正是这无数的普通人,以守家即守国的担当,以护国即护家的赤诚,才换来了青春的中国,壮美的中国!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