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使出了全身的力气”
在近日揭晓的“最班组”全国短视频大赛第二季获奖名单上,讲述广医一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战疫故事的作品《心结》荣获特别奖。“对我们团队的每个人而言,这次战疫都是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而这个短视频真实记录了其中特别难忘的一个故事。”队长陈爱兰说,治病救人是医者的天职 ,危急时刻我们必须勇往直前!
“欢迎你们平安健康地回来!”2020年4月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门口,钟南山院士带队迎接一支英雄的队伍时说,“你们在武汉汉口医院克服了重重困难,抢救了很多病人,顺利完成这次任务,没有辜负医院和广州的期待。回来以后,我们可以继续并肩战斗!”
广医一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5名成员。
一位患者拉着陈爱兰的手,要跟她合影。
彭红和李颖贤在搬氧气罐。
谢佳星在库房安装无创呼吸机。
彭红和李颖贤在病房拖地。
这支英雄的队伍就是广医一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当天,5名队员结束了14天的集中休整,从江门鹤山返回医院。他们分别是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爱兰、主任医师谢佳星、副主任医师张建恒、护士长彭红、护士李颖贤。
在近日揭晓的“最班组”全国短视频大赛第二季获奖名单上,讲述这个团队战疫故事的作品《心结》荣获特别奖。
“对我们团队的每个人而言,这次战疫都是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而这个短视频真实记录了其中特别难忘的一个故事。”12月27日,广医一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陈爱兰对《工人日报》记者说,“当国家面临疫情考验最危急的时刻,作为公民,为国分担责无旁贷;作为医者,天职就是治病救人。而且我们代表钟南山团队,必须勇往直前!”
接到任务马上出发
1月24日,除夕,广医一院发布了驰援武汉的动员令,陈爱兰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17时20分,接到医院的“出征”通知后,她和其他4名队员不到3小时就集结完毕。
“我的行李箱是常年备着的,马上出发对于我来说不难。”她说,“钟院士亲自去武汉,我想疫情肯定比较严峻。参加疫情防控是意料之中,接到任务马上出发是意料之外,不容半点思考,说走就走。”
临别之际,74岁的老母亲流着泪叮嘱她千万保重身体,3岁的小女儿抱着妈妈亲了又亲,说:“妈妈早点回来。”
21时,医院相关负责人将5位队员送至机场。一路上,党委书记黎毅敏不断叮嘱他们务必保护好自己,鼓励他们发扬“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听从指挥,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医院信任我,将这次医疗队领队一职交给我,我一定要照顾好几位兄弟姐妹,把大家平平安安带回来。”陈爱兰说。
疫情如命令,病区如战场。这支队伍将奔赴汉口医院——武汉市最先接收新冠肺炎病人的3家定点医院之一。汉口医院距离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仅4公里,抗疫期间承担着巨大的诊疗压力。
“一根马上要绷断的弦”
第一次进入汉口医院的病房时, 陈爱兰感觉这个地方“像是一根马上要绷断的弦”。
“我们所在的病房正是武汉的‘暴风眼’,整个病区80个床位,只有6个医生和15个护士。看到我们,当地医务人员说感觉是来了救命稻草。”陈爱兰说,“面对着患者痛苦的呻吟和渴望的眼神,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
给谢佳星留下很深印象的则是一条长长的走廊。
“我第一天来到汉口医院的时候,光这条走廊两边病房里就住着七八十个重症患者,这样的场面让我很震撼。”他说,从未料到哪个科室会同时收治这么多的重症患者,“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前面的人已经很累了,你的任务就是来接着战斗的。”
看到隔离病房外面的缓冲区是用木板刚隔出来的,“久经沙场”的谢佳星也不禁默默感叹:这里的条件真艰苦!
谢佳星在医院有“百毒不侵”的称号,不管是做主治医生,还是住院医生轮转的时候,一次病假都没有请过,有时还值通宵。他经历过SARS,参与过禽流感H7N9等救治,这次又到武汉与新冠“作战”。
“再高风险的战场也绝不当逃兵,但做好自我防护是必须的。”谢佳星说,“医生挺住了,才有充沛的精力去抢救病人。”
由于医疗物资紧缺,每班6个小时防护服都不能脱。队员们都穿上成人纸尿裤,“一夜之间成了宝宝”。
为了防止长发外露沾染病毒,陈爱兰和李颖贤还都剪成了短发。
回忆初次进病房,彭红的感受是:“视觉和心灵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混乱的场面,发热门诊、病房人满为患。”
病区总共80张床位,有将近一半的危重病人,一半以上病人有心电监护。
彭红和李颖贤负责20个病人,其中10个上了心电监护,8个吸氧,每个病人都有补液。工作量比较大,又没有护工、清洁工,她们还需要干打开水、收拾垃圾、派餐等琐碎事情。
“第一天上班,我们对很多东西不熟悉,床号都没有分清楚,还有呼叫铃、输液卡、床头卡都找不到位置在哪儿。”彭红说,有些病人换补液等待时间过久稍显急躁,不过一解释说我们是广东来的医疗队,刚刚接手这个病区,希望见谅,病人就很激动很开心,“他们说你们真伟大,是我们的救星呀……”
“不管你是多大的教授,都得去搬”
第一次踏入病房的时候,陈爱兰就带领队员把所有病人的情况、所有仪器设备特别是供氧设备都研究了一遍。
陈爱兰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好多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只有40%到60%,而正常人在95%以上。对于肺损伤的病人,低氧血症会引起气喘、口唇发紫甚至病情急转直下,因缺氧引发多器官衰竭。
“肺部损伤时,氧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医院的中心供氧一般是按照病区30%的病人需要吸氧设计的,但当时几乎所有患者都需要吸氧。”陈爱兰说。
当晚他们就提出这个氧供瓶颈问题,得到抗疫临时总指挥部、广医一院大后方以及钟南山医学基金会的支持,制氧机储氧面罩、呼吸机面罩陆续捐赠过来。
1月29日,第一批20台制氧机运来。但病人实在太多,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对于氧气的迫切需求。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医疗队紧急向当地医院申请了40个大氧气瓶。
非常时期,早被当成“文物”的氧气瓶重出江湖。
搬氧气瓶则成了医护人员的必修课。
谢佳星说,由于从未如此大规模使用氧气瓶,起初空的、满的全放一起,减压阀、氧气瓶扳手要“满天找才找得到”。
“不管你是多大的教授,都得去搬。”谢佳星说,由于人手不足,陈主任身先士卒,100多斤的氧气瓶,她搬上车推起就走。
张建恒、谢佳星两位男医生大显身手,来来回回,将氧气瓶一个个搬到位。张建恒开玩笑说:“我们生产不了氧气,能做氧气的搬运工也挺好!”
90后护士李颖贤的个子跟氧气瓶差不多高,还没有氧气瓶重,之前也从未接触过氧气瓶。因为在广医一院,使用氧气瓶已经是15年前的事了。
看到年轻护士对于氧气瓶的搬运、更换不是很熟悉,彭红便主动示范,教她们最安全最省力的方法。不仅如此,遇到更换氧气瓶时,她总抢着去。她说:“你们这些小年轻,又不如我壮实,经验也不够,真担心你们伤着自己,让我来!”
有一次,彭红4个小时内搬了10个氧气瓶,累得她不得不停下来,自己默默在走廊上靠一靠。
看到队员们这么辛苦,陈爱兰很心疼,这也成为她这个队长的“心结”。“我们虽不是同年同月生,但是同年同月同日参加这场战疫,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我们使出了全身的力气。”陈爱兰说,这是最原始的方法,在当时也是最可靠的方法。
“为了救人,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也正是依靠这种原始的氧供疗法,一些濒临死亡的患者度过了危险期。
有位86岁的老大爷,血氧饱和度一度只有60%多,他能说话、能吃饭,就是不敢动,因为血氧太低,而氧气不够。后来推来了氧气罐,老大爷的血氧饱和度升到98%。
看到这个数字,陈爱兰有种按捺不住的喜悦。
后来,整个医院一天供应的氧气瓶增加到最多160个。
虽然氧气瓶到位了,但中心供氧跟不上,改善呼吸机的氧气供给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张建恒回忆起研究生时做的机械通气研究,提出一个想法:用氧气瓶直接连接呼吸机,可以连到中心供氧管,或从氧桶引氧气直接连接到面罩,另一路氧接鼻导管,用无创面罩盖住鼻导管。
“两路氧同时供氧,配合无创正压通气,整合现有的条件达到最佳的供氧效果。”张建恒说,“这个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为了救人,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此后,陈爱兰和队友们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各病区的特点,总结出《汉口医院氧疗指引》,为新冠肺炎氧疗提供了一套系统、实用的指引。在墙氧(中心供氧)、氧气瓶供氧和制氧机供氧这三种方法中,根据情况选择两种,对于无创呼吸机重症患者可以“两路给氧”,解决基本问题。
后来,这套指引对湖北各基层定点收治医院打破氧供瓶颈提供了重要帮助。
“感激你们的无私无畏”
护士们每天穿脱防护服共需要1个小时,一般连续工作4个小时,护理交接班和处理病区垃圾需要半个小时。
刚开始,一个班下来,90后护士李颖贤整个人就虚脱了。
由于病房没有护工、清洁工,除了日常的护理治疗,护士们还要承担患者的生活护理和病区的清洁工作。只要是病人需要,她都义无反顾去完成。
李颖贤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加倍努力,向着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方向继续努力,在此次疫情中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3月2日,李颖贤火线入党。“你第一时间报名去了武汉,我在你平凡的工作中看到了伟大。”钟南山院士说,“在危难面前不计得失,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在病房里,护士长彭红也“啥都干”。清扫、派饭、换床单、打水……病人的生活护理和病区的清洁工作,她都抢着干。她对护士们说:“我可是急诊科出身,还有过几年急诊监护室的经验,这些我可能比你们还熟呢!”
“防护服不透气,搬氧气瓶又相当耗费体力,下班后衣服都湿透了,脸上也布满N95口罩、护目镜的压痕。” 彭红说,我们每天忙碌着,但能直观地感受到死亡率下降,病重人数减少,患者入院率大幅下降,出院率大幅上升。
一次查房过程中,有位患者拉着陈爱兰 的手,一定要跟她拍张照片。他说:“感激你们的无私无畏。虽然看不清你们的样子,但通过声音就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这句话穿过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令陈爱兰心头涌起一阵热浪。
“正因为有了生命至上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们全力以赴救治了215个患者。”陈爱兰说。(配图均为受访者提供)(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叶小钟 蒋菡 实习生 叶伊闻)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新政惠民!温州住房公积金贷款同比增长46.95%
社会12-14
-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73人通过“问企识才”机制改革获评职称
社会12-14
-
从建筑码到房屋码实现“一码全链” 这场全国性会议上“温州经验”受关注
社会12-14
-
代表委员看温州交通变化 高速里程从全省倒数第二到全省第三
社会12-14
-
苍南启动省级共富乡村试点建设 一条国道串联5个抱团乡村
社会12-14
-
无土栽培 自动浇灌…… 鹿城这里有个种草莓的“植物工厂”
社会12-14
-
这个乐清民间技艺仅冬日可见!错过等一年
社会12-14
-
乐清这间乡村公益老年食堂老火了 持续温暖11年
社会12-14
-
三九补一冬!温州多家医院开启“三九”养生项目
社会12-14
-
温州今年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人数超20例 为历年最多
社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