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少年学在温州 东西部扶贫协作以职业教育赋能脱贫

温州网 2021-01-18 08:05:00
有一群少年,来自阿坝县,拥有纯真笑容的他们,在我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苦练技艺。

在学校参加技能训练的阿坝学生罗周甲木措。 陈瑶 陈巨政 摄

  温州网讯 有一群少年,来自阿坝县,拥有纯真笑容的他们,在我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苦练技艺。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温州市中职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加工制造类赛项中,该校阿坝籍藏族学生3人参赛,其中罗周甲木措勇夺车身修复(钣金)项目二等奖。

  2019年开始,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阿坝县14名建档贫困初中生来温州学习,其中4人在温州市卫校就读,10人在瓯海职业中专就读,分别学习护理、汽修、财会、电商等专业,以职业教育赋能脱贫。

  褪去高原红 换上新发型

  高原人最显著的标志“高原红”已经褪去,头发剪得整整齐齐,只有卷卷的睫毛、清澈的眼神、更立体的五官轮廓,把他们和本地同学区别开来。记者在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景山校区见到罗周甲木措、尕尔让、谢拉、泽郎等几位学汽修专业的阿坝少年,罗周甲木措、尕尔让是去年来的第一批学生。“去年9月份,从机场把他们接回来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是个艰巨的任务。”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副校长陈巨政告诉记者,“普通话沟通困难,汉字只会写几个字。”难归难,首先着手解决的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

  学校专门腾出一个寝室给阿坝来的同学,校服、食堂餐由学校免费提供。陈巨政说:“我们提醒他们每天洗澡,定时理发,温州理发贵,还专门找到了一家洗剪吹10元的快剪店。”阿坝来的孩子非常爱打篮球,节假日、周末,学校篮球馆特别为他们开放。

  衣食住行解决后,更重要的是“学”。汽电学部主任陈冬峰说:“在这些阿坝孩子身上,我们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他们刚来时,普通话听不大懂,上课跟不上。半个月后,我们及时转变教学计划,以技能帮扶为主,学技术,多实训,以一带一的师徒制来辅导培训,两个阿坝孩子搭配一个本地带队学长,效果立竿见影。”

  备战技能赛 付出有回报

  戴上护目镜、耳罩、电焊服的罗周手法干净利落,果断精准,完全看不出一个17岁高中生的生涩。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一个板件的测量、焊接。

  在技能大赛中,罗周甲木措完成了3项比赛项目,包括焊接模拟车柱的板件、门板修复、车身测量与校正,与全市选拔出来的60余位最优秀的汽修学生同场竞技,综合动作、时间、完成质量各项指标,获得车身修复(钣金)项目二等奖。罗周说:“我很高兴,知道获奖后马上打电话给阿坝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很高兴。”而获得这个奖,也意味着罗周达到了中级工的水平。

  获奖的背后,是付出的汗水。瓯海职业中专集团每年会在高一新生中选拔15个人参加实训集训队,筹备第二年的比赛。别看比赛项目不多,但用一年时间筹备,可想而知需要的练习强度。单单板件焊接就分连续点焊、连续焊、塞焊,塞焊要学会看焊机铁水的均匀程度并在焊接完成前做出调整,连续点焊最难,需要控制焊枪点焊,连点成线,难度最大。技能大赛带队的队长张忠强是全校技能最高的学生,也是这群阿坝孩子的带队学长,他说:“要焊接得精准,需要控制关节、呼吸的稳定,技巧大家都知道,但是成品的差别就是很大,只能靠练。”

  单单一个字“练”,是最有效也是最吃苦的。“夏天实训楼不能开空调,因为会影响焊接温度,他们穿着电焊服练习,一个完整的操作下来,全身衣裤都湿透,我们老师看着都很心疼。”陈冬峰告诉记者。而来自阿坝的孩子,最不适应的就是温州的天气。高原夏天凉爽,他们没有经历过温州夏天的高温,更何况是在温度更高的焊接实训室。一年集训下来,15个人只剩下2个人坚持下来,其中一个是罗周,另一个是张忠强。

  中途有想放弃吗?“有过,但是休息一下,打场篮球,恢复了,就继续训练。”支撑罗周坚持下来的,是他的梦想,“等学会了这些技能,我要回阿坝开一家修车店,那里修车店很少。”

  瓯海职业中专集团校方也努力创造最好的实训条件。瓯海区按照每年每人1.8万元给予就读补助,解决其在温就读产生的住宿、交通、生活费用。但实训的支出远远不止这么多,“因为是一对一辅导,实物操作,一天的耗材比如板件、喷漆等就需要600元左右,一年算下来每个孩子的培养成本要十来万元。”陈巨政说,“但是阿坝来的孩子很争气,看到他们的变化和成长,我们很欣慰,也希望教育赋能,他们学成后有更好的前程。”

  来源:温州日报 

  瓯海融媒体记者 陈瑶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