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 提问温州,“十四五”如何以创新开局?
环大罗山科创大走廊以浙南科技城为核心,图为浙南科技城总体效果图
温州网讯 今明两天,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和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将分别开幕,我市正式进入两会时间,此次两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查批准“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其中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便是其中重要一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早已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附加题变成必答题,温州亦然。“十三五”期间,温州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肩负时代重任,温州如何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继续走好科技创新这“华山一条路”?近日,记者也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听听他们给出的建议意见。
建好环大罗山科创走廊 锻造温州的“创新策源地”
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培育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推进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作为浙江省建设的四大科创走廊之一,温州市委、市政府将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打造成为温州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引领民营经济二次腾飞。
“一条走廊承载了一座创新之城,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目标定位明确,未来的发展蓝图令人振奋,当务之急是要尽可能多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锻造温州的‘创新策源地’,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创新竞争力。”市人大代表、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贤理告诉记者,作为地处“走廊”里的企业,他一直关注着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的规划建设,这一次他也带来了关于推进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要瞄准尖端技术开展精准招商、要加快建设相关道路配套设施,要引育新型研发机构……”他一共罗列了7条相关建议,希望通过两会这个通道,将自己的心声传递给相关职能部门。
记者了解到,除了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瓯江实验室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重点打造瓯江实验室争创浙江省实验室,作为未来新兴产业创新策源地。争取在2021年一季度完成实验室筹建任务。”温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瓯江实验室将以“组织再生和器官功能康复”为主线,布局组织器官再生与重塑、眼疾病与视觉功能康复、脑疾病与认知功能康复、再生医学材料、高端医疗器械(装备)等五大集群(研究中心)。
“聚焦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和瓯江实验室,温州有基础有条件。”省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一一细数:宁波、温州正合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温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近年来落户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中国眼谷等,不断集聚高端资源要素。“一廊一室”建设将有力提升温州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淬炼科技创新的“温州军团”
“研发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省政协委员、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达武一语道破了自己企业能够稳步发展的关键。作为国内电接触材料行业的领先企业,福达将每年销售额的4%以上投入到研发中,建设发展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着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产品。截至2020年6月,公司已拥有77项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7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20项。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创新能级、科研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都肩负着不断优化提升的重任。创新,这也是通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相比传统制造业的声名在外,温州企业在创新领域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越来越多像福达合金这样的企业在逐渐显现,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科技创新的“温州军团”正在壮大。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2020年我市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行动不断深化。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287家,累计突破1万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31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00家,科技企业“双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提前完成。新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16家。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不断提升,新增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75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32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70家。推广应用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注册企业7462家、全省第2。
这一项项数据增长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向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转型,持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家们“重规模轻创新”的发展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在创新发展的氛围带动下,他们也愿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集聚整合创新要素,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加速攻关核心关键技术,加强成果产业化,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企业持续发展。
市政协委员、浙江科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剑淼则建议,在企业自身苦练内功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我市各大高校、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由政府牵头,加快建设一批中小企业与高校、研究院的科研交流互动平台——产学研联盟,由中小企业提出需求,高能级平台机构响应发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人才和能力优势,共同合作探索突破“卡脖子”技术,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催生新发展动能。
深入对接长三角一体化 架设科创资源互通共享桥梁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温州发展的“华山一条路”,那么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的设立,无疑为这条路增添了又一处美丽风景。一边是位居长三角核心腹地、志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一边是全力建好长三角南大门、努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温州,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连接“两头”,架起一座科创资源互通共享的桥梁。
市政协委员、市工科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海鹰,既是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的运营方代表,也是该园区从无到有、从“一”到“二”的见证者。2019年12月16日,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正式开园,作为当前温州规模最大的“科技飞地”,园区重点面向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温商企业研发机构入驻,推进创新创业成果在园区孵化,拓展“技术在上海,转化在温州,产业在温州”的合作模式。
据李海鹰介绍,自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一期开园以来,已与上海21家科创平台、孵化器、投融资机构建立项目合作,入驻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浙江创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恒丰泰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29家温州企业,推动达成19项产学研和技术项目、5项人才合作项目,协助温企引进副高以上人才39名,形成了“研发在上海、转化在温州、产业在温州”的飞地合作格局。据统计,2020年度入园企业,新增专利申报数达159项,现有在研开发项目92项,累计研发投入达9232.8万元。
1月7日,“十四五”开局之年第一周,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二期工程在上海嘉定区开工。这标志着温州“立足大上海、辐射长三角”的科创飞地迎来了“旗舰版”。“建议待二期建成后,以科创园大楼为核心,创新运营模式,增强运营保障,通过组织实地走访、活动共办、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更多在温企业与上海等地创新资源有效互动,促进双边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李海鹰说。
在刚刚结束的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温州市维日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贤俊也就温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了发言,他认为温州作为长三角创新网络的城市节点,全面对接长三角科技资源,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科创能级的不断提升,是最优选择。建议要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加强地理空间和人才技术对接合作,强化资本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健全错位竞争和合作联盟机制,全面对接长三角科技资源,进一步提升温州科创能级。
来源:温州商报
记者 张晨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新政惠民!温州住房公积金贷款同比增长46.95%
社会12-14
-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73人通过“问企识才”机制改革获评职称
社会12-14
-
从建筑码到房屋码实现“一码全链” 这场全国性会议上“温州经验”受关注
社会12-14
-
代表委员看温州交通变化 高速里程从全省倒数第二到全省第三
社会12-14
-
苍南启动省级共富乡村试点建设 一条国道串联5个抱团乡村
社会12-14
-
无土栽培 自动浇灌…… 鹿城这里有个种草莓的“植物工厂”
社会12-14
-
这个乐清民间技艺仅冬日可见!错过等一年
社会12-14
-
乐清这间乡村公益老年食堂老火了 持续温暖11年
社会12-14
-
三九补一冬!温州多家医院开启“三九”养生项目
社会12-14
-
温州今年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人数超20例 为历年最多
社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