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 过年不打烊 三位“原年人”的故事

温州网 2021-02-09 09:03:00
记者走访了三位留在瑞安的“原年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继“打工人”、“干饭人”、“尾款人”之后,最近又有了一个新词——“原年人”,即“响应政府号召,减少人员流动,留在原地过年的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减少人流动可大大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眼下,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瑞安的年味也越来越浓,记者走访了三位留在瑞安的“原年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不回老家过年继续开店

  “原年人”:康海萍,36岁,水果店老板娘,老家安徽省宿州市

  康海萍在市区公园路开了一家果品店,有两间店面,水果种类繁多,附近不少居民都喜欢来这里选购水果。虽然店面挺大,但是基本上只有康海萍一个人在打理。2月4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店里时,她正忙着给顾客削甘蔗。

  2006年,康海萍和丈夫闫磊来瑞安时,手头没几个钱,但还是咬牙买了一辆小货车,在公园路上卖起了水果。那时,两人还没钱租店铺,只是流动摊贩。为了省房租,夫妻俩有一段时间直接睡在货车上。

  “后来,我们在东山街道租了房。只有一个房间,放下一张床后,几乎连转身的空间都没有。”康海萍说,其实那里算不上真正的房子,只是一排临时搭建起来专门租给外来务工者的地方。屋外,他们搭了一个棚,算是公共厨房。让康海萍印象深刻的是,有次回家很晚,那时是冬天,很冷,还下着雨,厨房里没有电灯,她淋着雨、打着手电筒炒土豆。

  “那种情况下还是坚持回去烧菜吃饭,觉得能省一点是一点。” 康海萍回忆,那时两人一天的生活费也就10元钱:中午一人一碗面,不加任何料;晚上炒一盘土豆丝就几个馍馍,舍不得吃肉。

  夫妻俩拼命工作,生活节俭,慢慢地积累本钱,在公园路租了店铺卖水果,还在老家安徽宿州市区买了套房,现在不仅付清了房贷,还买了小轿车。

  “跟以前比,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 康海萍告诉记者,老家很重视春节,以往他们年年回去过年,去年春节受疫情影响,他们就留在瑞安。今年也一样,他们决定不回家过年。“既然不回去了,那就继续开着店,能赚一点是一点。”她笑着说。

  放暑假再回老家看儿子

  “原年人”:叶玮容,38岁,火锅店员工,老家江西省抚州市

  2月5日11时30分,火锅店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叶玮容在火锅店的入口处制作“印度饼”。她熟练地摊开面团,在上面撒足料,煎到两面略微焦黄时,切成小块装盘,让服务员端给顾客。她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煎100多个“印度饼”。

  4年前,叶玮容和丈夫一起来到瑞安打工,她在这家火锅店工作至今,她的丈夫也从事餐饮行业。“做餐饮的,越是逢年过节就越忙碌。”叶玮容说,4年的春节,她和丈夫都留在瑞安工作,放暑假了,他们才请假一段时间回老家看儿子。

  留在瑞安过年,对叶玮容来说,已渐渐成为习惯。“正月初一,我们会休息一天。” 像往年一样,叶玮容非常期待和珍惜春节这一天的休息。她和同事们约好了,初一这天必须要“嗨”,除了聚餐,还要去KTV唱歌,好好放松。

  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家

  “原年人”:刘小琼,49岁,推拿技师,老家云南省泸西县

  刘小琼是市区一家推拿店的高一级技师,她的丈夫是一位外卖小哥,两人在瑞安打拼已经15年了。在推拿店里,刘小琼渐渐积累了自己的人气,不少老客户都点名找她推拿。

  刘小琼说,推拿行业跟餐饮行业差不多,也是做服务的,“别人休息的时间,就是我们忙碌的时间。”一年365天,她几乎天天在店里工作,少有请假。“今年,老板早早就在微信群里发了消息,除夕一起吃分岁酒,大年初一来上班有红包拿。”她笑着说。

  “路途太远,回家太麻烦了, 还需要做核酸检测,再说店里也需要我们上班。”不过,对于刘小琼来说,过年回不回老家不重要,现在她的儿子、女儿也在瑞安。“一家人在哪,哪就是家。”她说。

  虽然已经49岁了,但刘小琼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继续努力学习,考取更高级别的技师证。

  来源:瑞安新闻客户端

  记者:蔡玲玲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