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网络中国节·元宵】辉煌灯火花千树,最是一年热闹时

【网络中国节·元宵】辉煌灯火花千树,最是一年热闹时

温州文史馆 2021-02-24 10:15:00

  这个周五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 “上元节”。

  之所以称元宵为上元,是因为沿袭道教陈规。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因古时称夜为宵,故民间普遍叫“元宵节”。 

  元宵起源

  元宵节在汉之前未见典籍记载,但古代有傩祭活动,要点燃火把,用来驱邪,这跟灯节似乎有些相近之处。汉之后,关于元宵节的起源版本诸多,有天官诞辰说、汉武帝对太一祭祀说等。其中另有一说,说来颇为有趣。

  永平十年(67),汉明帝派人到印度求得佛法,回到洛阳时,明帝亲自出宫迎接,燃灯拜佛,并建造白马寺以弘扬佛法。这引起道教强烈反对。正月一日,道人向朝廷提出要与佛教斗法。于是正月十五这日,明帝组织佛道两教在白马寺比法,结果佛家获胜。自此,明帝更加信笃佛教,正式下令平民贵族,每年正月十五那天,一律要在夜间张灯结彩,表示对佛教的尊崇。

永嘉元宵灯彩

  早期此俗较为简洁,持续时间也较短。隋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元宵活动正式成为节假日。

  《隋书.音乐志》载,隋炀帝时,每年正月万国来朝,要留客至十五日,并在皇宫外设立八里戏场,光烛照地,成为每年常态。到唐代,元宵节越来越热闹,不仅京城灯火辉煌一片,就连边远荒芜的西部凉州也是“烛灯十数里”,各官署按规定停止工作三天,与民观灯踏歌。《帝京景物略.上元》有载:“三夜灯之始盛,唐也。”从此历代帝王都元宵节在御楼观灯,与民同乐, 成了国泰民安的象征。

  到北宋时,元宵活动时间延长到五天,到明永乐七年,朝廷还下诏将元宵假期定为十天,成为当时最长的假期。

  如今,由于春节与元宵日期相近,民间将两个节日融合一起,视为整个过年习俗,时间长达大半个月,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盛大的节日群。 

  温州旧俗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旧时虽属偏僻之地,但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互动历史十分悠久。尤其是宋室南渡之后,两种文化融合度更加深透。在元宵节俗上,既传承了主流文化带来的习俗,更保留不少区域特色十分浓郁的文化元素。

龙灯巡游

  元宵节日活动在温州形成的历史较悠久,从不少宋人诗句中可寻觅当时情景。叶适就元夕立春喜晴,於是郡人久不出矣》一诗

  艾褐家?阔阔裁,抱子携孙看灯来。

  余甘暂弃从教觅,莫斗机心漫自猜。

  到明时,这方面的记载更多。明《弘治温州府志》:“自十二三夜点灯起,谓之试灯。十四、十五、十六谓之正夜。或结鳌山,搭灯棚,放烟火,士女通衙游赏。十七夜以后谓之残灯。”姜准《岐海琐谈》中也提到:“元夕,张灯街市及神届,起十二三至十七八方止。街市结盖松棚,或用欢门。神庙如仁济、忠靖、惠民、广惠诸所,以珠囊竹丝灯,争胜争奇,游观者肩摩踵接,几无置足之地。村落糊楮,象龙首尾,裁版为身,机转轱辘,篝灯于上,从以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明《万历温州府志》亦载:“上元:街衢结竹,为门挂彩张灯,庙宇尤盛。数日箫鼓,歌唱之声达旦,而妇女扰杂,致烦禁饬云。”嘉靖《瑞安县志》“元宵:放灯自十二日至十七日、十八日止,不禁夜官衙前结鳌山,通衢搭松棚,点各色灯,放小烟火。各里社、神庙张灯奏乐,陈宝玩盛于街坊。”

  从上述文献记载中,不难看岀元宵时温州各地的盛况。温州各地张灯结彩,弦乐达旦,不少大家旺族甚至连家藏的宝贝也陈市供人欣赏。对于古代妇女来说,元宵可能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平时生活在深闺之中、不轻易抛头露面的她们,这几天可打破传统礼教束缚,名正言顺外岀观灯。

  “城居妇女出游,浓妆丽服,连袂徐行,旁午交错。村居者亦事妆饰,多以譍造钗环,配以色服,操舟至城,昼游于市,及灯盛庙宇,至夜方归。”(《岐海琐谈》)。

    

  制灯高手

  要说元宵节的活动,无非就是灯与火。

永嘉跑马灯

  对于灯的制作,温州人称得上是高手。自宋以来,温州手工业闻名海内外,故有“地不产漆而以漆胜,地不宜蚕而以织胜”;至于制螺钿上贡,“帝恶之奇巧,令知府钱伯言毁之”,手工奇巧到令皇帝老子都不可接受,可见有多么了不起。

  明文林《琅邪漫抄》记,温州即使是平凡妇女,也可在闺房以青梅脱核雕成梅篮,镂以花鸟,纤细可爱,擘之玲珑如小盒,盖之复为梅。可见当时温州人的手上功夫十分了得。对制作各种灯彩,则自然轻车熟道,手到便成。于是节日期间,街头巷尾,各式灯彩争奇斗彩:精美的制作、多姿的造型,赢得观众赞叹。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引《岁时杂记》云:“灯夕,外郡唯苏、杭、温华俊尤甚。自非贫人,家家设灯,有极精丽者。”

  清孙同元、徐希勉《永嘉闻见录补遗》载:“永嘉南塘等处,于元宵节有滚灯之举,削竹为骨,黏纸为龙。头之大者,至数十抱。儿童争逐其下,状之可哂。薄暮上灯,光彩焕发,亦颇有可观处。” 清方鼎锐也有竹枝诗词曰:“鳌山台阁列层层,傀儡歌舞百戏增。惟有寒家新制巧,花名标出竹丝灯”。

竹丝灯

  诗中的竹丝灯,为温州最早的灯彩之一,唐宋时已有,以其精巧、细密曾作为朝庭贡品。旧俗元宵时,以细竹丝扎成灯,挂在门口,上书各种花名,如太平花、长春花之类。 鳌山,也称灯山,为山林形胜的组合型灯彩,宋时已形成。这种大型灯彩,是温州艺人展示技艺最好的平台,也是元宵期间必不可缺少的。

蒲州五显殿珠灯

  除上述灯彩外,温州民间至今保留有许多颇具特色的古老灯彩,如鹿城蒲州玄坛殿和五显殿的珠灯,堪称灯饰一绝。

  据传,该珠灯由七十盏形式各异的珠灯串成,制作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珠采用烧制的釉彩瓷或琉璃珠。

  各式灯彩

  周岙挑灯

  瓯海区周岙村的挑灯,是将灯悬挂在竹枝上,节日活动时,孩童结伙踏歌,一路游走,古味厚重。花灯是家家户户自制的,形式也多样,三角、四方,扁、圆皆有,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周岙挑灯

  拼字龙灯

  龙湾区的拼字龙灯,在滚舞中能灵活地拼示出“天下太平”、“人口太平”、“正元大吉”等二十余种吉祥字来。据传,拼字龙灯始于明,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龙湾拼字龙灯  项绍雄/摄

  鳌江大龙

  鳌江大龙,是平阳沿海一带百姓为求风调雨顺,渔业与农业丰收而产生,并流传至今的海洋文化习俗,整个灯彩活动气势浩大,参与者众,形成历史十分悠久。其造型华丽生动,仪表威武,堪称一绝。龙头正径达五米,身长七十余米,重约五千市斤,称得上是真正的巨龙,2014 年被列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平阳鳌江大龙  王晋/摄

  曹村花灯

  每年元宵前,瑞安曹村家家制作花灯,花样多种,花鸟走兽皆可制成灯。在曹村还有一种称“八蛮灯”的古灯。何谓八蛮?即狮子、麒麟、大象、鹿、豹、虎、四不像、独角兽等,灯型硕大,色彩鲜艳,尤引人瞩目。曹村的花灯源于南宋熙绍年间,至今八百余年。

瑞安曹村花灯  林良爽摄

  乐清首饰龙

  首饰龙是乐清特有的一种华丽精致灯饰,一般长约三米,高约二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龙身呈弧型,状如船。分上下四层,有八十多个楼阁、亭台。每层楼阁、亭台内均有人物造型,或为传统戏曲人物,或为民间三十六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随着龙船走动,人物都能动作,奇妙无比。每层插有各色小旗,饰有五颜六色各样细纹刻纸。

首饰龙  陈尚云/摄

  乐清、永嘉龙档

  乐清、永嘉等地还有一种叫龙档的彩灯,长约廿十到四十米。档上人物众多,如戏剧人物(三国人物等)、神话故事等。档头和档尾配上亭台楼阁及牌坊,亭台楼阁内又有历史人物和活动情节。档背、档板采用浮雕山水花鸟和人物故事题材。灯笼则放置在档板中间,在游行时点亮,龙档雕刻精美,金碧辉煌,气势雄伟。

龙档  徐琴微/摄

  此外,各地还有凳板龙、跑马灯、格厨龙、鱼灯、九龙灯、百鸟灯等。

  温州民间艺人心灵手巧,所制作的灯彩地域特色十分明显,具有较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不少灯彩被列为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摆殿抬大猪  林子周/摄

  各地习俗

  除展示灯彩之美,温州各地迎元宵活动如抬龙、舞龙等都颇具特色。这些传承了上千年的活动,至今仍经久不衰。

  观灯、舞龙等活动被称正月龙灯,这种龙灯会其实就是灯会习俗与舞龙习俗结合而成,在宋时已形成。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就有“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等句。

龙灯巡游

  如龙湾七甲一带,历年正月十四至十五期间,在夜里举行迎神巡游时,最为出彩的就是各类花灯,如鱼灯、禽兽灯、昆虫灯、人物灯、花篮灯等。奇特的是,参加巡游的东岳爷、玄坦爷、郑老爷、水城隍爷、地主爷、海神爷六尊神像,皆有一定数量的花灯簇拥。如七甲海神爷为项、王、章三姓所祭祀,各姓额定花篮灯八对,共计四十八盏,又如水城隍爷为沙园村四社百户所祭祀,每户一盏,共计百盏,其余四位神像也均有花灯数百盏,加上附近几千户人家携灯上街,形成灯海一片,场面壮观。

巡游队伍

  元宵节时,平阳怀溪一带,有“放花”的习俗。此俗流传至今,有四百余年历史。

  所谓放花,就是取当地毛竹扎以烟火爆竹而成。每次制作百多株“花树”,称“还愿树”。其中一株率先燃放的被称为“众树”,最大,最高,花色最多最美,树中装有 “药发木偶”,并通过复杂的工艺和工序,把烟花和木偶巧妙地结合。众树燃放时,木偶在焰火推动下散落夜空,在五颜六色彩花陪衬下,依借药力会做弧形转动,演示岀各种动作,十分生动有趣。燃放完毕,人们各自将“花树”拔走,挂上红绸抬回家,喜称“吉利树”。

乐清蒲歧抬阁 陈尚云/摄

  而乐清蒲岐的闹元宵,是温州一带最具影响的活动之一,其中抬阁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抬阁须由十人以上健壮后生抬杠,架上有众多童男童女扮演的传统戏曲人物,场面十分唯美。为此,蒲岐人还风趣地编了一条谜语:“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仔细看看,都是蒲歧人”。此外还有打秋千、闹琼花、扮笑戏等系列活动。

  打秋千、闹琼花等活动,不仅参与者众多,气氛也十分热烈。而扮笑戏,则是通过扮演古老的传说 “老鼠嫁女”,来演绎诙谐幽黙而又热闹的场景。活动时,只见街上跌跌撞撞地行走着一大群花花绿绿的“老鼠”,其中扮新娘、新郎与媒婆的“老鼠”,进三步退二步,一路不断调侃,引观众捧腹大笑。

蒲岐“老鼠嫁女"活动  陈尚云/摄

  苍南蒲城的“拔五更”,庄重神圣又不失喜庆和欢乐,地域色突出、活动时间跨度较长。从正月初四起至十九止,在长达十六天的活动中,组织安排了大量的祭祀、迎神内容,这些内容至今仍沿袭传统的习俗,充满神秘性和仪式感。而整个活动的高潮,是十五夜盛大的花灯和十六夜的花炮场面,可称之为“狂欢夜”。 

  温州诸多的传统节日所体现岀来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它的广泛性和扎根在民众的土壤里。正是有了这种特有的生态环境,使之保留了大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这对于研究区域民俗文化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丰富的矿藏之地。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邓欢欢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