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一版刊文 探寻温州产业之变的密码
温州变了。
曾经的小商品生产特色,正加速转向高新产品、智能装备制造。
从未到过温州的诸多院士、专家成了这里的常客,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百亿级大项目接连落地开花……
近日,记者蹲点温州,探寻这一改革开放先行地产业之变的密码,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温州。
“温州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一定优势,但仅凭着这些优势很难跨越到全省第三极,必须从传统发展理念中走出来,以新动能培育营造发展新优势。”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口中的“理念之变”,正推动着温州补齐短板、做优环境。一个以科技创新为首位战略的新温州正在成长。在这场旧我与新我的博弈中,温州人敢于打破路径依赖,打碎天花板,不断向更高处攀登。
2020年,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这些昭示未来趋势的数据中,温州跑出了20.3%、22%、26.4%的高增速,均居全省前三位;紧抓市场主体这一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温州新设企业增速全省第一。
集聚高层次人才,搭建高能级平台,招引高质量项目……在温州,一股强大的向上向高走势,正真真切切体现在逐步变高变强的温州产业中。
不一样的面孔
2020年最后一天,总投资约1200亿元的三澳核电能源项目在苍南开工;2021年第一天,温州史上首个投资超百亿元制造业项目正威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中心在平阳开工。岁末年初的两场开工,刷新了人们对于温州产业的固有认知。百亿项目竞赛的热度在温州不断攀升。
“平阳、泰顺也都引来了百亿元级大项目,各地都不甘落后,争先进位。这样的变化我们自己都很惊讶。”一位温州干部感慨道,过去引进项目就算不错了,现在都在比拼高大上的项目。
一路采访,这几乎是大家的共识。
车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途看到的是中国长城(温州)自主创新基地、北斗信息产业基地等国内顶尖企业的全新项目。“北斗产业正处于爆发期,长城项目能大幅提升温州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创业发展……”开发区负责人介绍,这些高能级项目均是在两年内密集落地温州的。
当前,温州正着力打造“5+5+N”产业体系,高规格谋划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等五大传统产业也在发生巨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早已不是新设计一些服装款式、新进口一条生产线那么简单。
“坚持走‘一米宽,一百米深’的专业化、精品化道路”,这句标语,在电触头行业隐形冠军——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格外醒目。在董事长王达武眼中,钻研的深度就是企业发展的高度。
张位年,曾参与中国第一条组装机器人生产线的研发设计,是王达武专门为转型升级招引来的“秘密武器”。站在张位年团队研发的柔性供料器前,记者看到,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上百个零件在振动盘上往复振动,顶部的机器视觉装置快速分辨,精准地将不同零件送至对应的生产环节。“进口这样一台柔性供料器需要十几万元,而我们通过自主研发已将设备成本大幅降低,可以为温州整个低压电器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提供解决方案。”王达武说。
从低压电器配件生产商,到行业柔性生产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是一家温州传统制造业企业的野心和实力。
招引攀高,转型登高,温州更在以高引高上努力做足功课。
温州,全国眼视光产业的制高点,这里同时拥有3个国家级眼视光科技平台。温州希望在这个高地上建起“高楼”,如今,一座以引领打造眼视光全链条产业体系为目标的中国眼谷已初具规模。
在眼谷,记者遇到了行色匆匆的中信医疗基金总经理蔡华。“全国眼健康行业,就看温州。”蔡华坚定地说。这段时间,蔡华不是在温州,就是在去温州的路上,一边带着创新药、基因药物等项目前来洽谈落地,一边在眼谷寻觅值得投资的优质企业。“全球眼健康市场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眼谷已注册企业81家,入驻各类投资金融机构31家。有了这一高能级的平台,众多行业顶尖专家成了眼谷的常客。”中国眼谷理事会理事长瞿佳说。
追寻温州企业家,记者发现,这个草根出身、市场嗅觉灵敏的群体,如今又迭加了世界眼光。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他们正谋划加大研发投入,希望争创国际一流的雄心。
温州还是那个温州,却是一个不一样的温州。
蜕变了的生态
温州人看自己的视角变了:在浙江看温州,温州处于浙江的角落,而站在全国视角,温州处于上海、厦门两大城市的中心点,是东南沿海重要区域中心城市,亦是长三角的南大门。
视角变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也为之改变。但这需要与之相适配的环境生态。温州市市长姚高员告诉我们,这些年他们正下大气力补上交通、土地、营商环境等短板,这样,温州向更高处迈进就有了更大底气。
目前,温州机场已进入全国千万级机场行列,一小时到杭州的目标即将实现,温州实现了从交通节点到交通枢纽的蜕变,为人流、物流往来创造了更多可能;而通过前期城市土地整理、低效用地的开发,腾出了大量土地,为温州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
走近一个个高大上的大项目,企业负责人谈得最多的是温州的营商环境之变。
瑞浦能源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车间。(记者 蒋超 摄)
世界500强青山控股集团在温州开启了新能源电池这一全新的赛道,投资设立瑞浦能源有限公司,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投产第二年就凭借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电池拿下国内电动汽车装机量第五。订单需求量急剧攀升之下,这座24小时不停歇的工厂对面,二期、三期项目也已同时开工建设,总投资已达50亿元。
“未来我们将向千亿元产值迈进。”瑞浦公司董事长曹辉说,成绩背后,是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
“原本项目一期仅规划了年产能30亿瓦时,但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就提出将产能跃升至60亿瓦时,并同时启动二期、三期建设。”曹辉说。产能规划提速的背后,是政府部门一个个方案调整、一次次精准对接。项目所在地龙湾区史无前例地为瑞浦项目发文成立5个工作专班,小到一个进出厂区的路口怎么开、一片绿化怎么做,大到土地投资主体变更、审批流程优化,均由专班包办。
带动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去年以来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温州高效的政府服务。以“领导激光技术变革”为使命的奔腾激光不愁订单,去年却被疫情卡住了脖子。“疫情期间,无法开工生产,没有营收进账,承兑汇票眼看到期,就要面临资金链断裂。”总经理吴让大记得,去年3月的一个周五下午,当地政府得知企业困难后,周末两天忙着收集各方资料进行研究,周一上会,周二就把企业急缺的2000万元资金打到了奔腾激光的账户上。如今说起这件事,吴让大仍激动万分,“公司上下都觉得,当年来到温州是最正确的决定。”资金充裕让研发更有底气。去年,企业研发的20千瓦光纤激光切割机成功入选2020年国内首台(套)产品,如今,他们研发的产品正在向国际首台(套)设备发起冲刺。
“企业只要做好围墙内的事,围墙外的事由政府包办。”龙湾区委书记周一富说。自2018年温州获批创建全国唯一的“两个健康”先行区以来,“按规则办事”代替找熟人办事,在温州成了新风气。在最近发布的《2020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温州跃升至全国第六。
可期待的未来
“过去,在温州人眼里,能创业就是创新,而到了现在,他们认为,创新才是真正的创业。”温州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张崇波深有感触,“现在几乎干什么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局成了最忙的局办之一。”张崇波说。科技部门干部忙着熟悉前沿技术知识,就怕和专业技术人员对话难,服务跟不上。
如何丈量温州未来发展的高度?温州人会告诉你,只要持续创新,温州的发展就没有天花板。
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温州最“聪明”的地标之一。这里拥有入选国家、中科院、浙江省各类人才计划的专家19人,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引进的在站博士后40余名,以国科大为媒介,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众多顶尖团队在这里快速碰撞出科研火花。
走进研究院的展示大厅,虽然成立不到两年,但是大厅里已展陈了不少最新科研成果:有可用于制造3D支架、组织类药物的3D打印生物墨水;有可模拟人体器官生理结构和功能,作为药物筛选平台用于新药研发的器官芯片;有用于新冠病毒检测的快速高敏检测仪……“通过构建孵化、中试和产业化的全链条式成果转化模式,许多产业化项目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市场化阶段。”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副院长叶方富说。
近年来,像国科大温州研究院这样的高能级平台纷至沓来,温州累计引进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光子集成研究院、国际未来科技岛等高能级创新载体39个,重大科技项目74个。当前,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强度、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人员比重均居全省第一位。
新的氛围正在形成,调研中记者常常能见到企业家、政府官员和科学家相谈甚欢、共同谋划未来的场景。
温州市副市长汪驰告诉记者,当前,温州已经形成了“一区一廊一会一室”的创新格局: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示范区排名已经跻身全国前50%,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成为全省五大科创走廊之一,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连续两年在温成功举办,瓯江实验室有望获批第二批省重点实验室。
为便利国际化人才高效服务温州,一批科研飞地布局上海。当前,温州(嘉定)科创园一期、嘉定工业区温州园已经正式投用,温州(嘉定)科创园二期今年年初正式开工,长三角G60温州(松江)科创基地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新理念、新动能,必将让温州这片神奇土地在新时代书写更多的传奇故事。我们充满期待!
来源:浙江日报
记者:张燕 苏靖 陈佳莹 李阳阳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