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好管好用好革命遗址遗迹 这些红色资源在温州成了“活教材”
用好红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连日来,温州市鹿城区山福镇宣传办负责人陈其晓频频往西坑革命纪念馆跑,谋划通过VR/AR、裸眼3D、5D全息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手段提升纪念馆参观体验感。此前,纪念馆所在的西坑村已陆续打造红歌广场、红色农场、红色交通驿站等“红色”项目。
西坑红色纪念广场效果图
这是温州各地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的一个缩影。作为浙南革命的中心城市,温州有着许多重要党史人物、著名烈士的故居,重要党政机关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旧址等革命遗址遗迹280余处。
如何护好、管好、用好这些资源?近年来,温州因地制宜制定保护方案,实行动态监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拓宽红色教育渠道,让红色资源成为党史教育的“活教材”。
从“摸清底数”到“管住动态”
摸清红色家底是保护利用的前提。最近一次全国性革命遗址普查发生在2010年。温州没有一查了事,而是实行“动态梳理”,通过持续性研究、挖掘、提炼,不断查漏补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革命遗址遗迹有280余处,其中63处已被纳入文保单位。
如何让红色文化资源形态长存?温州统筹专项资金,强化文物保护的属地主体责任,因地制宜制定保护方案,对纳入文保单位的红色资源配备文保员,实行常态化巡查。
“在检查中发现破损情况时,修缮方案要经过文保部门批准,确保不改变文物原状。”温州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黄培量说。
一处处完整的革命遗址遗迹,让一段段历史更加清晰完整,吸引着众多民间力量自发、自觉地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瑞安市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旁的石碑上,刻着一个个捐资人的名字,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慰牺牲烈士的英灵。馆长马发泉是一名志愿军老兵,他联手108位瑞安志愿军老战士,租房自办抗美援朝历史展,共同建造了这座永久性纪念馆。
作为记录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温州已建有革命纪念馆36座、纪念碑亭83个。“纪念馆内以及碑亭上内容,在展示前由党史部门统一审核把关。”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文胜告诉记者,对已建好的纪念馆,他们也会组建专门力量巡查,与史实不符部分,将坚决督促责任方整改。
从“红色经典”到“红色教材”
保护不是一味死守,如何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温州从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等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推动红色文化大众化、形象化。
走进西坑村,山风猎猎、鸟声啾啾,一首首红歌山谷中回响。新打造的红色电台,可提供红歌PK、爱国诗文朗诵、红色电影配音等体验,吸引游客争先一展歌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以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心底的爱国爱党情怀。”陈其晓介绍。“你们看,我头上这两道疤,就是当年战斗时留下的‘勋章’。”在瑞安市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内,面对来访人员,马发泉用亲身经历,把人们带进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而依托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红十三军部旧址、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温州近年来先后建立了省委党校平阳分校、红十三军红色教育基地、海霞学院,按照省级乃至全国示范的红色教育基地定位,开发了系列特色课程,建设网上展馆,变“红色经典”为“红色教材”,瞻仰参观学习人员络绎不绝,引导大家在游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有所得。让红色精神穿越时空,让革命精神代代流传。
过去的2020年,仅平阳凤卧“省一大”会址参观学习的人数超过16万。而在温州一些零散分布在偏远地区的革命遗址遗迹,通过重走红军路“串珠成链”,把红色故事“讲”得更清楚、更深刻、更真挚。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诞生地,从2010年开始,沿着当年红十三军活动足迹,永嘉连续十一年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曾多次参加活动的浙江交通集团永嘉中心所工作人员汪燕芬感叹,每次精心设计不同的主题和路线,多达数千人的队伍统一着装,唱着红歌,听着十三军浴血奋战故事,在山头林间蜿蜒前行,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爱国情、奋斗志。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