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文成山乡蝶变 记者和通讯员跨越35年的对话
温州网讯 1986年的7月初,参加新闻工作不久的年轻记者吴伯正,在文成徒步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贫困乡后,来到了远近闻名的石垟林场。
彼时,石垟林场中学校长徐世槐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忙碌之余,他记录下林场发展的点滴,投稿至温州日报并多年获得优秀通讯员。
那一年,记者与校长在校长家相遇,为着同一方热土的发展长谈。
时钟拨到2021年。曾经的贫困县已成生态明珠,退休20多年的老校长依然在为家乡的发展发挥着余热……
日前,“从红色热土中走来——温州日报践行‘四力’全媒体行”报道组走进文成县铜铃山镇。时隔35年,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记者、总编辑吴伯正再次对话通讯员徐世槐,忆往昔,看变化,思初心,话未来,共同梳理山乡小镇之蝶变。
贫困乡之行,6位记者分三路历时110天走遍温州120多个贫困乡,写下116篇报道,为当地发展鼓与呼,最后在文成铜铃山镇的岭后会合(当时为西坑区岭后乡)。吴伯正负责文成一路,行程结束时他执笔写下《乡行杂记》。文中,他描绘着红色热土和身在贫困乡却古道热肠的人,徐世槐就是其中一个。
1986年,温州日报“贫困乡之行”报道报样
70年代,郁郁葱葱的林场一隅。
“希望我们能再去,我还会去的,我忘不了淳朴的乡情,忘不了生活的使命……”35年后,如当年稿件所写,重新回到温州日报的吴伯正,又一次深入文成山乡采访。
徐世槐今年82岁,白发苍苍却十分健朗。他不仅是温州日报优秀通讯员,是教育工作者,是石垟林场建设亲历者,更是文成实现山乡蝶变的见证人。
自1980年石垟林场中学任教,他带领学校拿下全县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获县级优秀党支部;他为石垟林场的拓荒者、建设者精神感动,撰写第一版《石垟林场志》;他成了林场的“编外记者”,笔触生动地写下报告文学《绿的旋律》等一系列记录山乡发展的文章……
35年,时移世易。在“从红色热土中走来——温州日报践行‘四力’全媒体行”启动仪式上,吴伯正与徐世槐再见面。
“文成是我们浙江最后两个贫困县之一。”吴伯正回忆,“1986年我曾走遍了文成当时的每一个区,到了石垟林场,也到了你家里,现在大变样了。”
他们再次来到铜铃山镇雅庄村,“这里曾是中共浙江省委的临时驻地。”介绍起脚下的红色热土,徐世槐如数家珍。
1936年10月,刘英率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红军挺进师驻扎在雅庄村,领导开展对敌斗争。两百米外的“红军田”是临时省委召开军民联欢大会的地方,近千人参加,声势浩大,曾震动浙南,影响深远。
雅庄红色教育基地。
走进老屋,陈木泛着历史的味道,徐世槐激动地比划着说:“挺进师驻扎在这里,当时门口架着两挺机枪,刘英的办公住所在东厢楼”。李达其、李振声曾为挺进师做向导,李达其安置省委警卫队班长张金发养伤……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多年来徐世槐不顾年迈,走遍山乡整理收集红色故事,桩桩件件英雄事迹都印在了他的脑海里。雅庄、岭后、都铺等“老红村”汇聚了无数英雄故事,徐世槐醉心整理和宣传,也成了文成党史的传承人。
徐世槐讲述红色革命历史。
共同聆听绿的旋律
现在的铜铃山镇以“绿”闻名,生态环境优美,密林环抱,是4A级旅游景区。一到夏季,许多市民驱车来避暑,住民宿、吃农家菜,来一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小镇成为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但往来游客或许不知,铜铃山的“绿”一半天然,另一半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苦创业、守护留下的。
再次来到铜铃山镇,目睹小镇新貌,吴伯正说,都认不出来了。他问老通讯员:“当年林场职工艰苦创业的故事,您一定印象深刻吧?”
天鹅堡小镇。
徐世槐娓娓道来,林场发展是1958年开始的……第一次接触石垟林场是1954年的夏天,当时的水牛塘还是一片荒山,如今已是茂林修竹。
拿起眼前厚重的《石垟林场志》,徐世槐眼中有光,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1980年,他正式来到石垟林场中学教书。“为了庆祝林场建成30周年,我受林场委托,写了这第一本场志。”在写场志的过程中,他为工人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感动,“他们当时吃的是地瓜丝,零下几度穿着草鞋上山,雨天就多带件蓑衣,一锄头下去,虎口被震裂……”
七十年代,下乡知青。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偏僻山岙的“绿色宝藏”被少数贪婪的人盯上了。为了保护每一棵树,林场的全体职工拿起锄头、铁锹,在公路上用毛竹和木材设置三道防线,与破坏山林的罪犯英勇搏斗,十年如一日,他们守下了这苍翠的宝藏。
多次聊起“荒山变林海”细节,徐世槐的话语间透着林场人的骄傲。他曾在报告文学《绿的旋律》中写到,年轻的朋友,当你漫步在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林间小道,会想些什么呢?会记起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吗?珍惜和热爱每一张绿叶吧!
五十年代,解放军肩扛手挑修筑林场道路。
听完老一辈拓荒者的艰苦奋斗,吴伯正动容地感慨:“从偏僻落后的革命老区,到浙南的一颗生态明珠,林场的变迁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脱贫奔小康的一个缩影。”
期待红色与绿色的相融
从红色热土到生态明珠,两人的话题越聊越深。
“徐老师,你对家乡感情那么深厚。”吴伯正问道,“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你对铜铃山镇、文成县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这是个大题目。”徐世槐思考着,说,“荒山变成林海,铜铃山从文成县的边区、老区、贫困山区,变成旅游胜地、成为生态发展的样板,这是我们党百年奋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绿色旅游名气已经比较大了,但红色旅游条件还有待改善。”对家乡的未来发展,徐世槐的回答朴素而诚恳——要把红色旅游做好,要改善交通条件,让旅客出行方便。
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
对这片脚下热爱的乡土,他寄予了深切的希望,他曾自费前往多个红色旅游区考察,带回了不少可参考的经验。徐世槐建议,红色旅游点要串成一条线,连盆景成风景,例如雅庄村的红军屋、红军田、都铺村革命故居等,在修建时也应当成为一个旅游体系,让红色资源融入绿色宝库中。
雅庄红色教育基地。
道别时,吴伯正同徐世槐握手并郑重说道:“党报传承红色精神义不容辞,让我们一起继续为文成发展鼓与呼,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来源:温州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琳
实习生 吴笑鸣
摄影 赵用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