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温州屏纸版画重新走向世界 八旬老人周荣光的大胆设想成真
温州网瓯海支站讯 温州是著名散文作家琦君的故乡。她在代表作《纸的怀念》中写道:“我仍旧非常怀念家乡那种素净的土纸。山乡的做纸人家,范围很广,一直绵延到瑞安、青田的边界山区。我们称之为‘纸山’。”
“我的心愿就是让温州屏纸版画重新走向世界!”今年86岁的周荣光将70多年后重生的温州屏纸版画的事娓娓叙来。
温州“三术”的前世今生
在温州非遗项目中,瑞安东源活字印刷术和纸马雕版印刷术、瓯海泽雅屏纸造纸术,等级高、影响广、历史久,元素利用广泛深远。
据史料记载,东源的木活字印刷术从元代传承至今已有800多年,全套工序和王祯《农书》之记载基本一致,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1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东源因此成为国内唯一的木刻活字印刷文化村。
东源的纸马雕版印刷术是民间祈福禳灾祭祀活动焚烧的各种各样雕版印刷品的总称,也是中国民俗版画体系中的特殊类型。东源纸马雕版印刷术在宋明时期由福建传入平阳,明末清初之际传入瑞安,并传承至今,2014年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
泽雅的屏纸造纸术元末时期由福建传入,原为家庭卫生、包装、引火及民间祭祀焚烧之用。其工艺、技术、动力及生产工序与《晋书》“造作水轮”“水激轮转”“一起一落舂之”“连机碓也”等记载基本一致,传承千年,是中国目前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古法造纸术之一。2001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活化石”的泽雅“四连碓”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泽雅屏纸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2009年被列入国家“指南针计划”,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
其实,木活字印刷、纸马雕版、屏纸造纸技艺的载体传导,具有浓厚的历史渊源、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艺术和古老的神圣光晕。尤其在明代,随着福建“南游神话故事”传入浙南后,三者紧密存在,并形成中国现代民俗版画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屏纸版画。新中国成立后,屏纸版画曾在一个时期被作为迷信性质用品禁行隐迹。进入21世纪,“三术”重放异彩,跻身国家和省级非遗行列。然而它们的命运又是一样进入濒危:东源木活字印刷仅限于制作家族宗谱,且字体库单一;东源纸马雕版作品专供祭祀活动和祈奉陈十四娘娘时使用,用途单一;泽雅和瑞安湖岭、芳庄及青田周边一带盛产的屏纸也沦落为民间祭祀焚烧为主,如今其传统工艺早已难以为继。因而,近半个世纪“三术”几乎没有融合而生,屏纸版画更是失传至今。
图为重获新生的温州屏纸版画
屏纸兴衰的见证者
今年86岁的瓯海区退休干部周荣光清晰地记得泽雅“纸业”兴衰史:据潘氏族谱记载,元末泽雅先民为避战乱,从福建南屏一带逃迁而来,同时也带来了造纸术。20世纪40年代,泽雅屏纸相继进入上海、山东、台湾及东南亚等地百姓家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先后设立“屏纸收购站”和“温州地区屏纸产销协作委员会”。在旺盛时期,泽雅纸农已发展到近5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90%,共有555所自然动力水碓、1.5万余纸槽,年生产“100张100刀”标准屏纸150万条,属国家一类物资管理,这就是泽雅的“造纸时代”。
时光流转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周荣光从上海申请到泽雅担任泽雅区公所副区长、区长、书记的六年期间,正赶上泽雅“纸后时代”:能开工的自然动力水碓剩下268所,原先用于卫生纸、包装纸的屏纸改用为迷信用纸“冥纸”,随后纸农大量改行或外出经商务工。
千年不变的纸山要“转身”了,作为当地“父母官”的周荣光曾带领机关干部绞尽脑汁重振造纸业:亲自带人去南通卖纸。但好景不长,“纸后时代”顺势而来,时至今日,全镇造纸者已寥寥无几。
走出泽雅屏纸重振之路,成为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梦想。退休后的周荣光一直不忘初衷,潜心三十年专题研究从“造纸时代”到“纸后时代”的独特区域经济,始终未能找到屏纸再新生的答案。 2010年农历正月初二,年过古稀的周荣光悄悄来泽雅开始“纸农菜”研究之旅,整整五年几乎跑遍泽雅山山水水,吃遍山里所有的农家乐,搜集了1000余种纸山菜品、上百种炊具及各种饮食风俗等,然后集成为1082道“纸农菜”的大型丛书《泽雅·纸农乡味》由中华书局出版。
众人合力助“三术”联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非遗发展有新期望。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温州占两大,印刷与造纸是一对自然联姻体,如今温州非遗‘三术’能不能融合走出发展新路?”2018年5月,温州市文广新局召开瓯瑞两地非遗“三术”问题座谈会,有关专家的话题引起了共鸣。曾从事区域经济研究40年的周荣光应邀出席,并从历史考证和实际应用考察分析了温州“三术”的历史渊源及“三术”元素联姻的可能性、现实性,引起瓯瑞两地与会者思考。
“非遗‘三术’的技术工艺、作品风格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粗犷、明快、原始、古韵,有天然的同类相衔结合点。” 会后,周荣光四处寻找历史资料考证“三术”渊源、特征,请教行家指点,并结合曾到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上海金山农民画和山东潍坊风筝等著名“非遗”产地和浙江富阳、瑞安湖岭等造纸地考察感悟,大胆设想出温州“三术”联姻有“十同”的基础结合点:同源、同流、同艺、同伴、同类、同韵、同道、同需、同求、同命运。因此,它们的“联姻”是可行的。
实践出真知。当年6月,周荣光一行五人由瑞安教师谢作相作“媒”,风尘仆仆地驾车来到瑞安东源村实地考察。长期从事木活字印刷和纸马雕版等非遗研究的瑞安民俗专家苏尔胜等特地赶到东源,找来当地木活字印刷术、纸马雕版印刷术多位传承人。65岁的王钏巧是瑞安仅有的11位木活字印刷术“谱师”之一,同时也是“纸马雕版印刷术”技艺的唯一传人,是目前我省唯一“双料”省级非遗传承人。
当周荣光抱着试探的心情,拿出十多张土里土气的泽雅屏纸并要求用纸马雕版印制时,王钏巧二话没说就满口答应,将客人带到自己的老房里,找出多年收藏的纸马雕版,用棕刷上墨,然后用屏纸覆盖在雕版上,再用棕刷均匀用力拭刷,而后轻轻揭开,一张古朴的图案版画即成,两者风格浑然一体,令现场人赞叹不已——这就是温州非遗“三术”融合一体成功的屏纸版画第一幕。随后,周荣光、苏尔胜、王钏巧等在餐桌上自发“联姻”组成了瓯瑞两地5人研发小组。
“三术”融合重出江湖
作为研发小组总策划的周荣光从东源回到温州市区后,即驱车前往泽雅镇唐宅村求助村委会副主任潘春琴等村干部,寻找当地制作特型屏纸的造纸户。今年73岁的潘银兄、62岁的林香玉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造纸户之一。自接过这一“特殊任务”后,全家老少发动,连续忙碌了四天四夜,一共制出了1000多张特型屏纸。
随后,瓯瑞两地研发小组成员五次冒着高温酷暑重聚瑞安,一起探研屏纸版画作为展示“非遗”魅力的成果及方向。作为总策划的周荣光打听到家住市区的杨均全是知名裱画师,便约其见面。杨均全二话没说,即答应为屏纸版画装裱,一周后用镜框套装的7张精美版和10张简装版“屏纸版画”终于大功告成。
就这样,经过70余天的探索,失传久远的“温州屏纸版画”重获新生。接着,周荣光在两年多时间里又不遗余力地扩大屏纸版画影响力:牵头筹划建立“温州屏纸版画”研究院;申报瓯海十大伴手礼;寻找版画雕刻家;花巨资购置版模木材;筹办屏纸版画成果作品展览……近日,由他撰写的20万字《温州屏纸版画研究》一书已付梓出版。
“这种屏纸配纸马雕版而成的屏纸版画具有不褪色、不变色、不晕色,吸墨深透,保持如初;不含污、不霉烂、不虫蛀,耐久存藏等优点。”几经努力,重出江湖的“温州屏纸版画”终于引人注目。有位爱国友人将“温州屏纸版画”作品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来众多专家赞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推进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培训班专家和学员参观“温州屏纸版画”后赞不绝口。(黄松光)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