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致力挖掘丰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
温州网讯 踏上龙湾区永兴街道萼芳村小游园的绿道,顺着草地和树木的指引,就能来到陈府庙。
当年,陈府庙是地下党的秘密接头地点。如今,这里已成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站在庙里,老党员王会岳不用看着讲稿,就能将听众带回革命年代,去回顾那段红色历史:每次革命先辈在这里接头,都只有很短的时间,怕引起敌人注意。选择在这里接头,是因为万一发生变故,至少不会连累家人。他们就是抱着这种觉悟,去践行党的使命。
王会岳熟稔这段历史,是因为他自愿参与龙湾党史挖掘和宣传工作已将近10年。正是在他和村民的努力下,陈府庙才开辟专门场地、增加陈列展示,成为革命遗址。
这也成为龙湾传承红色历史和红色精神的一个缩影。
革命年代,在敌我势力悬殊的异常情况下,龙湾共产党人如不灭的火种,为实现革命理想而斗争。和平时代的今天,龙湾党员群众主动挖掘地方党史、保护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历史和红色精神,在这里永不磨灭、生生不息。
不灭的火种——
在重点敌占区坚持斗争
在温州的七山二水一分田中,龙湾是难得的滨海平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地理条件,让当地居民靠着耕作和商贸就能自给自足,也让这里在革命年代,成为敌人重点占据的地方。
当时,反动派会在温州的重要区域架设电话、沟通信息。“其中一部,就设在永中的寺前街。”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科科长潘伟光介绍。
即使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龙湾人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不曾熄灭。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革命形势陷入低潮,中共温州独立支部遭到破坏。在严峻形势下,龙湾成立境内第一个党支部,并发起武装暴动,持续打击国民党政权。日军三次占领温州期间,龙湾共产党人组建“三民主义永强青年抗日游击队”,在大罗山开展抗日斗争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龙湾党组织领导武装力量,发动奇袭国民党永强警察所、配合突袭国民党梅头税警队、配合袭击永强下垟街五溪沙永嘉县武装大队等一系列武装斗争,震动了温州。
五显殿缴械,则是其中最著名的战斗。
1949年4月24日,党组织接到报告,发现伪军中队长杨楚兴,带着士兵身穿便服下乡骚扰。党员王林芳、陈福尧、王兆勋等人带着党员群众,先是缴了伪兵的枪,随后展开政治攻势,劝说杨楚兴协助对驻扎在五显殿的伪兵部队进行缴械。
为防止节外生枝,王林芳等人又反复研究讨论,商定严密行动步骤。行动开始后,由王林芳押着杨楚兴,再挑选人高马大的青年负责防卫。他们带着百余党员群众,冲向五显殿。
25日凌晨1时,战斗循着设计好的程序展开。敲门、冲进、缴枪、宣教……所有行动一气呵成。最终,这场战斗在没有人员伤亡的情况下,解除了敌驻军武装,缴获不少武器弹药和设备,沉重打击了敌人。
真实的力量——
以活化历史来继承历史
如今,在这个战火枪炮远离的和平年代,龙湾人仍然没有丢弃在斗争中培养起来的革命精神。并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出对红色传统的继承。
王会岳记得,自己退休不久后,曾谢绝参加民间开展的党史整理工作。直到有一天,一位80多岁的老人和他说:“我们一起,把龙湾的党史丰富起来。让那些被埋没的先烈,能被后人记住。”那一刻,他受到了触动。
从此,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和其他党员群众走访当地老党员、老前辈,记录他们的口述并加以整理。去伪存真,尽可能地挖掘还原龙湾革命斗争史,成了他践行使命的新职责。
让王会岳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根据口述,发现一个党史事件所涉及的同一个地方,出现了“范公桥”和“万工桥”两种读音近似的称呼。在实地走访中,两种说法也分别得到当地人的支持。
于是,他们分头去档案馆、图书馆翻阅史料。又在不同资料中,分别找到两种称呼。大家继续往前追溯,直到在一份元朝末年的史料中,发现第一次以文字记载这个地方时,写的是“范公桥”。带着这个收获,他们重新寻访实地,偶然在当地找到一块刻着“范公桥”的石碑。最终,这个谜团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找到了答案。
如今在龙湾,活跃着一群像王会岳一样,致力丰富地方党史的党员群众。他们的热情,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比如,永兴街道作为老革命根据地镇,正整合辖区红色村落、革命遗址、先烈事迹、战斗故事等,创建“红色飘带”品牌。尤其是提升改造当地民俗馆、陈府庙、五溪瞭望所等实物,建设红色革命教育馆、乡贤馆、非公企业党史教育馆等场所。其中,红色革命教育馆,计划今年“七一”开馆。
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则注重从文史资料方面着手,梳理该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编制红色谱系,提炼红色精神,整理党史教育案例。致力丰富该区党史研究,为红色场馆充实内容。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张睿 通讯员 余平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