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温州永嘉溪下黄皮寺——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成立地旧址
山间叶绿风香,一片安详静谧。从前到后依次是金刚殿、大雄宝殿,两厢僧房36间,并有花坛、鱼池等,“红动永嘉”建党100周年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成立地旧址——温州市永嘉县溪下千年古刹黄皮寺。时间仿佛回到了1930年3月9日,胡公冕在此召开大会,宣布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正式成立。
如今的黄皮寺因年久失修,部分房间出现坍塌、墙皮剥落,但这无法掩盖当年浴血奋战过的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成立后,各地分散的红军游击队有了统一指挥,这是浙南人民武装斗争的飞跃,也为红十三军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成立地旧址黄皮寺。
黄皮寺进可攻退可守
为何当年要在黄皮寺建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而不是在金氏宗祠成立?带着疑问,记者从浙南革命委员会和浙南红军游击队成立地旧址金氏宗祠出发,驱车12.6公里来到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成立地旧址黄皮寺。
走进黄皮寺,记者看到这座古刹的建筑布局呈“日”字形结构,有金刚殿、大雄宝殿,两厢房等组成合院。黄皮寺原称广福禅寺,建于北宋年间,现存建筑属晚清,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该寺地处永嘉、仙居两县边境,原属仙居县金竹乡,1948年划归溪下乡管辖,是温台金3个地区接壤的三角地带。
“黄皮村四面青山环绕,交通闭塞,通向仙居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只容单人行走,通向溪下的道路沿着溪坑山湾旋转崎岖不平,因此驻兵条件非常优越,是理想的红军后方基地,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溪下乡原党委书记王金祥告诉记者,其叔叔王贤良1945年前就是黄皮寺住持,在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成立时,王贤良为红军安排食宿,并发动群众参与送粮,带动很多青年群众参加红军。
1929年11月19日,浙南革命委员会与浙南红军游击队成立后,黄皮村一批贫苦农民踊跃参加红军。翌年2月3日,浙南红军游击队在该村革命群众支持下,击败了仙居十八地地方民团;3月初,中共中央军委派胡公冕到浙南领导武装斗争,集合永嘉、仙居等地农民武装在黄皮寺整编;3月9日,红军游击队在广福禅寺大殿召开大会,宣布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成立,由胡公冕任总指挥,刘蜚雄任参谋长,王国桢、李振声负责政治工作,金国祥负责经济工作。
百余人踊跃投身革命
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浙南的革命斗争波澜壮阔,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革命遗址。“这些厢房以前都是红军住过的,楼上楼下都睡满了人。”黄一村村委会副主任暨荣乾带着记者来到当年红军住过的厢房,现场看到厢房的结构为木制,没有床,一间间大小相同。厢房里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红军睡过的3张旧草席。
“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下分3支队,41分队,400余人枪。”原黄一村老支书应必清指着墙上的一张张画像告诉记者,那几位都是老红军,这个是我爸爸,那个时候我还小。村里的老一辈告诉我们,3月9日,400多名红军参加大殿召开的会议,大会宣布成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周边几个村有200多位民众在红军战士的影响下踊跃参加革命。
“生活在星星之火燃烧过的红色土壤上,从小听着祖祖辈辈讲述红军的故事,我们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也很看重。”黄一村网格员应金波说,爷爷应定米和大爷爷应定涛都是在那时参加的红军。当年他们20岁出头,大爷爷负责放哨,如发现土匪过来就把红军藏到安全的山洞里。爷爷负责吹哨和支援粮食,他们都积极投身革命。
传承保护谋村庄发展
1992年2月,黄皮寺被永嘉县委县政府列为永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2年5月,被永嘉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暨荣乾说,下一步村里将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把文物传承保护好。
“溪下马灯戏发源于黄一村,前身是清朝同治年间传自安徽凤阳的花鼓戏,2009年,马灯戏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一步想把马灯戏做起来,打响马灯戏知名度。“暨荣乾和应金波是溪下马灯戏的传承人之一,在他们和其他2位传承人的带领下,溪下马灯戏慢慢开始走出溪下。去年,“浙江好腔调·东瓯韵致”全省传统戏剧展演温州专场在平阳县鸣山村上演,由暨荣乾和应金波带领的溪下马灯戏《四角采》拉开了整场展演的序幕。
“一年当中,在溪下文化节和春节期间,我们都会组织进行马灯戏表演。”暨荣乾告诉记者,除去制作成本和人工成本,如今组织一场马灯戏表演越来越不易,希望政府及社会能够大力支持这一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为马灯戏表演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让这一寓意丰富、别具风格,极富楠溪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一直传承下去。
除了传承保护非遗项目,今年黄一村正在谋划启动康养中心建设。暨荣乾指着村前的一块空地说,该地共计6亩,去年基本完成政策处理,今年计划开工建设,建成后可提供148张床位,让老有医养的梦想照进现实。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