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红十三军后方基地永嘉县岩头镇表山村:做好红色传承 挥写“下篇文章”
清晨,温州永嘉县岩头镇表山村渐渐苏醒,蒙蒙的雾气氤氲,笼罩在这片山谷。郑恻尘烈士墓隐身后山中,苍松翠柏环绕四周,几粒泛红的杨梅探出头,宁静中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肃穆。顺着层层堆叠的石砖拾级而上,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巍然矗立于眼前。站在正面刻着“郑侧尘烈士永垂不朽”字样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下,表山村的热闹景象尽收眼底。
红色遗迹
诉说先烈的家国大义
穿过历史烟尘,时间来到1924年,这一年,是郑恻尘革命生涯的起点。在谢文锦、胡公冕的影响下,郑侧尘、胡识因夫妇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立,胡识因担任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书记,郑恻尘是重要的领导人。这是浙南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共组织。
郑恻尘在温州城乡广泛宣传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成果,发展党、团员。他冒着生命危险,协助胡公冕招收、运输进步青年去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还经常为党的活动筹集经费。1927年4月11日,为掩护同志,他挺身而出,遭逮捕,同年被秘密杀害于杭州陆军监狱。1956年,省民政厅将郑恻尘遗骸从杭州清泰门外移葬于南山公墓光荣丘第一号。1993年,为缅怀先烈,家乡人民在表山村建造了郑恻尘烈士墓、纪念亭。
郑恻尘故居
为了缅怀革命烈士,弘扬革命优秀传统,去年,表山村党支部提议修葺郑恻尘烈士墓,这个提议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大力支持:专人日常维护、硬化通行道路、移栽方竹,焕然一新的烈士墓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周边学校的学生,来此敬献花篮,瞻仰烈士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重温入党誓词……
“郑恻尘牺牲后,胡识因继承丈夫遗志,继续投身革命事业。”老党员郑丐龙致力于搜集当地红色历史故事,他说自己要称胡识因为“三婆”,而“温独支”的胡惠民也是他三年级的老师。郑丐龙热心带领记者来到烈士郑恻尘故居,只是经过百年的时光磋磨,故居内的许多古迹文物都已损坏,但残存的痕迹仍旧在向世人诉说着夫妻俩为了家国大义的奉献。
红色事迹
铸就军民鱼水深情
虽然“温独支”遭到破坏,但是部分共产党员转入农村、山区,与仍坚持在农村的共产党员一起继续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为日后中共党组织在浙南的重建和农民武装暴动奠定了基础。
“1930年,红十三军成立,军部设在距表山仅10余公里之隔的五涑鸟村,激发起表山村有志青年投身革命的热情。而表山村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北通仙居,回旋余地大,红十三军创建后,即把该村作为后方基地,红十三军总部也经常驻在此。”89岁的郑天松从小听着父辈们说着红军的故事,为支持革命,表山村将郑氏大宗和六分祠作为红十三军将士们的宿舍和办公场所,表山村塘下街的道坦和妙潭都曾是红军战士的练兵场,站在练兵场地,似乎能听见当年红军举起枪异口同声叱“杀”的操练声音。
途经大宗,阵阵饭菜飘香传出,一问才得知当天正碰上村里每两月一次为15位90岁以上老人办家宴的时间。“每到这一天,村里的党员、群众都会为来这里帮忙,而烧菜、做饭的厨房,就是当初为红军战士做饭的厨房。”表山村党支部书记郑英雄说。
“老了老了,他们还能想到我们,真好。”两鬓花白的郑九松享受着后辈们的殷勤,坐在大宗的长椅上,回忆起往事,眼泛泪光。听老人讲述当年参加解放战争的故事时,村民很为身边生活着这么一位榜样而感到骄傲。
郑九松老人
红色文化
让革命事迹再度鲜活
“郑继楣、郑九兜、郑九克……”这一个个烈士的名字从郑天松口中报出,1924—1933年期间,该村就有40多人参加红军,在枫林、平阳、缙云等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牺牲了19名。红十三军在浙南的斗争失败后,该村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17名红军战士惨遭杀害,他们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令后人永远缅怀。
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些烈士,郑天松老人多方收集资料,于日前完成了对表山革命烈士回忆录地撰写,为他们树起了一座丰碑,也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他说,从大革命到土地革命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表山人民前仆后继,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只有郑恻尘一人在表山有碑纪念。
郑天松
回忆文稿
残酷的战争已成为远去的历史,眼前的表山绿色盎然。近年来,表山村以建设生态型和谐小康社会为目标,通过拓宽门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扩大规模等办法,尤其是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广草盛养羊、林密花多养蜂、水好米优酿酒,把表山三宝——山羊、蜂蜜、农家酒,作为支柱产业来抓。郑氏先祖彼时眼中的富饶之地又回归了。
“英雄不怕牺牲,只怕遗忘。我们要做好红色传承的‘下篇文章’,让革命事迹、精神财富再度鲜活起来。”郑英雄说,上级有关部门加大红色遗址保护力度,村里也对旧址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计划为郑恻尘故居申请文保单位加强保护并进行修复,让红色旧址更加凸显,让更多人了解这里深厚的红色文化。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