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理论文章: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绿色减贫“泰顺样板”

理论文章: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绿色减贫“泰顺样板”

2021-06-21 15:01:00
“两山理念”核心就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双赢,也体现了绿色减贫的内在机制。

  周碧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是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的科学论断。它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出发,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为遵循,从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角度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核心就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双赢,也体现了绿色减贫的内在机制。

  按照《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划定,以浙江西南山区为代表的丘陵山地是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屏障,而泰顺县正在其中。为了破解绿色生态屏障地区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之间的矛盾,泰顺县在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与引导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中,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形成了生态大搬迁、公用品牌战略、全域旅游发展的绿色减贫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的内在统一,也为浙江乃至全国山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泰顺样板”。

  倡导移民搬迁 加快改善人居环境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移民搬迁扶贫主要是指将生活在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区域的群众有计划地逐步搬迁到生活环境更好的地区。对于原先居住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差地区的贫困群众而言,他们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对于当地自然环境的持续改造和索取,而这会使原本就不堪重负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贫瘠。因此,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差地区实施移民搬迁也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泰顺县山高路远致富难,是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县、交通最偏远山区县。针对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生态碎化的客观事实,泰顺县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大搬迁长效机制改革。2003年12月1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调研泰顺县时提出了“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九字方针。18年来,泰顺县紧紧围绕九字方针,努力做好“下山居住、上山致富、人才回归、产业兴旺”文章,重点对偏远山区、水源涵养地、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以整村搬迁为主要形式,推进乡镇撤并、撤村并点,引导人口、产业、资金等要素向城镇形成规模集聚。通过下山移民、分流安置等方式,已累计让10万农民实施了异地搬迁并安居乐业,百姓生活和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8年的生态大搬迁长效机制改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3年启动“一镇带三乡”搬迁工程,将峰门、黄桥、竹里3个乡“整乡搬迁”到司前畲族镇,累计搬迁下山农民达9540人;二是2011年实施“无区域生态移民”工程,偏远山区贫困群众可跨行政区域无障碍搬迁到县城或中心镇;三是2017年发力“生态大搬迁”工程,把城镇和中心村作为农村宅基地置换的主平台,同时整合各类惠民政策,大力推进无区域生态移民功能区建设。通过生态搬迁的绿色减贫方式,泰顺县不仅破解了宅基地连片难的问题,还腾出了环境容量、拓宽了就业渠道、改善了生活环境,全面提速绿色高质量发展。

  现如今的泰顺,生态大搬迁已经从单纯的“搬人”,升级为县域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当地长治久安的重要依托,更是为泰顺将来的发展腾出了生态空间。未来,泰顺将加大搬迁点的产业配套建设,逐步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户下山,产业上山”, 构建起“搬家不搬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养蜂、蔬果、茶叶等绿色产业实现大发展,同时在搬迁点引进来料加工,就近布局小微园区,推进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实现搬迁致富一体化,重点增强下山移民的“自我造血功能”,让搬迁群众不仅“下得来”,更要“富得起”。

  发展品牌农业 探索长效脱贫机制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也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认可接受程度的体现。品牌农业并非传统式简单粗放地对自然资源加以开采加工并销售,而是在产业分析和定位的基础上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态品质的高附加值品牌产品的过程。这样能将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品质及品牌优势,使得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价值能在市场上稳定可持续地增值变现。

  长期以来,泰顺县的特色农产品虽然种类繁多、品质优良,但多数种植户都是各自为战,未形成规模,难卖出优价。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山区农民实现增收致富,近年来,泰顺县积极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大力整合县域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资源,有序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了以“一杯茶、一个桃、一瓶蜜、一根竹、一棵菜”等“五个一”为特色的泰顺“山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积极引导和鼓励本地特色农产品加入到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体系,使越来越多泰顺山珍成功走出了大山。其中,茶叶、水果、山地蔬菜、中药材、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优势开始逐步凸显。“2020年,泰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47元,增长8.2%;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09元,增长15.7%,增长率排名位列温州市第一。泰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正成为当地推动农业提质升级、农民共同富裕的一大撬动点。

  泰顺县还积极探索、持续推广“订单农业”模式,为农产品打通产销渠道。即由基层党组织“牵线搭桥”,由农企向村经合社提前下单,在农产品当季价格基础上承诺保底回收价,从而让农户“手中有订单,种养心不慌”。该模式不仅缓解了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等的问题,更是为提升散业农户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提供有效途径。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经营模式,当地着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不断健全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帮助农户持续增收致富。

  推动全域旅游 建立稳定增收路径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旅游扶贫是指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和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动力乃至形成区域支柱产业。旅游业具有从业门槛低、收益可观等优点,既能因地制宜地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又能帮助当地群众形成良好的“自我造血”机制,而且旅游扶贫过程中会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独特的资源、文化等的有效保护利用,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是一种兼顾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减贫模式。

  泰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达76.68%,地表水和空气质量长期位列全省第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与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资源。近年来,泰顺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部署,按照“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发展目标,把生态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作为富民工程来培育,构建起全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2020年,泰顺一方面以“走走泰顺 一切都顺”文化旅游季、“走走泰顺、一切都顺”泰顺旅游推介会等旅游营销活动打响品牌,另一方面加快创建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华东大峡谷氡泉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旅游龙头项目建设,全年共接待游客75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达50亿元,均增长10%以上。随着农旅融合进一步加快,产业观光、民俗体验、农业科普、养生度假等新模式也不断涌现,泰顺各地村民纷纷加入乡村旅游行业,通过在家门口开设农家乐、经营民宿等实现增收。

  下一步,泰顺将通过景区镇和A及景区村庄创建、打造最美乡愁村、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等形式,将山林、民居、民俗等沉睡的资源盘活再利用,勾勒“一景一幅画、一村一风光、一镇一天地”的全域旅游新面貌。同时,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游客资源,适时开展特色水果采摘等农旅活动、节庆活动,让游客乐享绿水青山,更让当地百姓乐享生态红利,走出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作者单位:温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现挂职泰顺县泗溪镇党委委员

  来源:温州日报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