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造纸工艺堪称划时代创举 千年古法造纸被誉为“活化石”

温州网 2021-06-24 10:11:49
温州造纸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北宋时期蠲纸便有“天下第一”的称号,为朝廷贡品。

隋唐五代时造纸中心分布图,潘吉星绘(1998)

潘天寿用温州皮纸创作国画 《雨后千山铁铸成》

陆俨少试温州皮纸画作字称 《皮纸尽宜笔墨》

北宋刻本《大悲心陀罗尼经》

泽雅四连碓造纸作坊

温州网讯  纸张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纸,世界将会怎样。古人先后使用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羊皮板等材料书写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这些材料的局限性逐步暴露,于是出现了可以取而代之的新材料,那便是纸。

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郊放马滩的西汉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纸张残片,被学界认为属于西汉晚期,这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

温州造纸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北宋时期蠲纸便有“天下第一”的称号,为朝廷贡品。泽雅镇也有“纸山”的美称,所产纸张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至今仍有十几个村落沿用古法造纸术生产泽雅屏纸,被誉为“中国造纸术活化石”。

本期就来讲一讲古时温州的造纸工艺。

五代温州蠲纸可抵偿赋役

蠲纸又称桑皮纸,是以桑皮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一种手工纸。清代诗人戴文隽赞叹温州蠲纸“瘦金笔势迥超伦,纸敌澄心白似银”。

北宋至和(1054-1055)间,蠲纸被列为贡品。《元丰九域志》记载温州有土贡“鲛鱼皮五张,纸五百张”。宋钱康功在《植杖闲谈》中写道:“温州作蠲纸,洁白紧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处最多,此当为第一,乌程、由拳皆出其下。吴越钱氏时,供此纸者,蠲其赋役,故号蠲纸云。”“蠲”字有免除之意,“蠲纸”便是官府以颁发免除赋役证书名义,向民间摊派供应的公文用纸。

宋代《清波别志》有载:“士大夫喜其有发越翰墨之功,争捐善价取之,一幅纸能为古今好尚,殆与澄心堂纸等。”蠲纸采用纯桑皮为原料,纸质比较韧,且一面光一面糙。由于纸纹特殊,在纸上作画,能忠实反映墨色。李钟凯在《桑皮造纸史话》中写道:“宋元时期书画家多用桑皮纸,苏轼《三马图赞》、黄公望《西山雨意图》都是桑皮纸。”

蠲纸虽是公文用纸,后来并不限于官府。因纸质优良,士大夫们争相求索。元程棨《三柳轩杂识》云“温州作蠲纸,……权贵求索寝广,而纸户力已不能胜矣”。曾几《茶山集》卷四载:“蠲纸无留笔,生枝不带酸。”张九成《横浦集》卷十八则说:“庚申乃与贱命同,老汉抑何幸耶?蠲纸二百,聊作挥洒供。”“无留笔”、“供挥洒”,可见蠲纸书写不滞,深得宋代文人的喜爱。

1966年,温州慧光塔出土北宋刻本《大悲心陀罗尼经》,纵32.5厘米,横160厘米。前段为大悲心发愿文,后段为84句大悲咒。用纸光洁如新,即为蠲纸。

造纸工艺堪称划时代的创举

温州蠲纸的工艺比一般造纸要复杂很多,这种造纸工艺,堪称是划时代的创举。

光绪《永嘉县志》记载了蠲纸的制作工序:“以糨粉和飞面入朴硝,沸汤煎之,候冷,药酽用之。先以纸过胶矾,干,以大笔刷药上纸两面。再候干,用蜡打如打碑,以粗布缚成块,揩磨之。旧州郡尺牍皆用之,今已罢制,姑存其法。”

按此记载,蠲纸是用糨粉、面粉、朴硝等煎成药液,将纸膜经过胶矾、干燥、刷药、再干燥,再经上蜡、打光等工序制作而成。糨粉、面粉、朴硝煎成的药液刷在纸面上,主要起漂白、润滑纸张的作用。这样处理,是蠲纸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

明时,朝廷在温州瞿溪设局,差官监造蠲纸。瞿溪位于温州城西南三十五里,山深林密,竹木资源十分丰富, 造纸业历史源远流长,当地有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纸户,生产蠲纸条件十分适宜。但因制造技术原始,对纸质要求又甚严,故蠲纸生产对纸户来说是一种苦役。

宣德五年(1430),何文渊任温州知府。据传何文渊为官体恤民情,设计将瞿溪造纸局制蠲纸的水质变浑浊, 使生产出来的蠲纸呈黯灰色。然后上书奏说温州地气改变,不宜生产蠲纸。朝廷因此撤销了瞿溪造纸局,蠲纸生产随告停止,纸农苦役也得到免除。

温州大贡纸深受文人青睐

温州名纸除蠲纸外,楠溪五十都下奥(今永嘉县鹤盛乡下岙)地方所产的大贡纸也很有名。它是以藤根皮为原料,生产出的纸“洁白有棉”,长二尺三、四寸,宽二尺。也是一种高级纸张,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供不应求。至清末时,大贡纸仍很出名,为温州纸中之名品,而蠲纸之名则已鲜有人知。“今人惟知大贡纸,而蠲纸之名遂隐”(《东瓯杂俎》)。

蠲纸虽被朝廷撤局停产,但温州每年还有纸上贡。据嘉靖《温州府志》卷三之贡赋载,温州岁派南京历日黄纸六千四十张,白纸九万八千三百五十七张(其中乐清黄纸三千九百五十张,白纸四万八千九十一张。瑞安黄纸二干八十五张,白纸五万二千四百六十张)。

1960年,温州皮纸厂为恢复唐宋时温州皮纸的特色,以传统方法试制成功温州书画皮纸。此纸深受傅抱石、刘海粟、吴作人等一批名画家喜爱。1962年,画家潘天寿用温州皮纸作《双清图》时,赞称“笔能走,墨能化,尚有韵味,并不减于宣纸也”。

温州屏纸曾远销东南亚

温州自瞿溪造纸局撤销后,名贵纸生产受挫,但低档纸的生产丝毫未受影响,反而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以土产屏纸为主的卫生纸,更是获得盛况空前。

屏纸,又称南屏纸,据传明初福建南屏人为避乱而迁居泽雅山区,带来了造纸的技术,成为传统家庭手工业。这项家庭手工业传遍及永嘉县藤桥(今属鹿城区),毗邻的瑞安集善乡陶山、桑奥、黄浦、桐浦,芳山乡湖岭、山前、吴源、林奥、碧山等地,连接形成了地域广阔的造纸区。因这一片造纸区位处山区,故被称为“纸山”。

纸山所产的纸在上河乡的瞿溪集中,然后向温州各地乃至全国和海外销售。明代瞿溪人口繁多,商业发达,是山区和河乡的连接点,水路交通便利,舟楫畅通无阻。由于当地集市由来已久,交通位置优越,所以成为了屏纸的集散地。一时纸担满目皆是,人来人往,十分繁忙。

清代中后期,随着山区纸造纸业日益发达,雄溪、郭溪两个屏纸营销集散点陆续兴起。雄溪因纸交易繁荣,政府曾设镇监管。纸的交易,雄溪集中于纸亭和河头一带,郭溪则集中在溪口堂山岰中,瞿溪则由后屿街转移集中至溪头街、瞿溪街。纸户在这三个地方将纸售给纸贩,纸贩再将纸运至温州营利,经周转远售上海、牛庄、天津、福建、镇江、宁波、台湾等地。

康熙十七年(1688),温州产的纸张通过温州商船运销往日本长崎。光绪五年(1879),来自新加坡的两艘民船,在温州离开时满载了纸张、陶瓷之类的温州土产。当时温州城内的各大纸行如陈元元行等,也往往雇帆船满载纸张运往台湾等地销售。据瓯海关统计,1920—1930年间,温州港屏纸出口207776担。

泽雅屏纸入选国家“非遗”

如今,泽雅镇还保留着原始的古法造纸工艺。泽雅的垟坑、横垟、唐宅、西岸一带村落依然沿用古法造纸术生产屏纸,这一带是泽雅纸山最典型的缩影。

20世纪30年代,泽雅纸农达到10万余人,约占当地人口的80%。1937年,在泽雅成立了“永瑞土纸生产合作社”,在温州城内建立了“永嘉县纸类运销处”,以及一批当时著名的老字号纸行,产品有四六屏、九寸、松溪、长镰、生料纸等。直至20世纪末期,为了解决温州市区饮水而修建泽雅水库后,屏纸生产才全面衰落。

近年来,随着泽雅古法造纸渐受重视,石桥“四连碓”古法造纸作坊群成为迄今为止唯一承载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泽雅古法造纸入选国家“指南针计划”项目,整个泽雅纸山被列入中国古法造纸文化园予以整体开发和保护,古老的纸山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014年,泽雅屏纸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遗”,这是瓯海区的首项“国遗”。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 连佳佳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