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新闻:百年党史 听听他们的故事
平阳:青街55年党龄老党员向组织送去
《接戴勋章有感》感恩信
“我是在火线入党的。当时,在越南战场上,在烽火连天的战斗中,为了‘五个伟大’(伟大祖国、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伟大军队、伟大的领袖)争光,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准备为党为人民为祖国牺牲自己的一切……”6月22日,我县一名老党员李法中收到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后,向组织送上了一封《接戴勋章有感》感恩信。
据悉,李法中是一名入党55年的老党员,1963年加入中国解放军,1965年参加援越抗美,在战场上工作积极,被评为“五好战士”。信中,李法中表达了对党的感激,对接戴勋章的感谢,并表示今后要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家乡做贡献。“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我收到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是组织对我的关怀和肯定。作为一名有着5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将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拥护党和政府。”李法中说。
在李法中家中,他激动地翻着《越战之族》,向记者讲述战争中的事迹。一门忠烈、四名军人,在李法中的影响下,其2个儿子和孙子也参军入党,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鹿城:你扛枪,我背担!
这名老战士让人肃然起敬
“书记,我想要入党!”1945年,一名年仅16岁的少年,手里拿着一份入党申请书,找到了当时的岙底乡党委书记,立下了他对党最忠实的誓言。7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少年,如今已是鲐背之年。他叫陈成楼,藤桥岙底村人,今年已经93岁。尽管腿脚有些不灵便,陈成楼的精神状态依然饱满,回忆起峥嵘往事,他更是来了兴致,不等记者开问,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
那正是二战结束的年份,无论是国内形势亦或是国际局势,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着巨大的考验。在这一困难时期,无数有为青年扛起枪,肩负责任踏上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奋斗的征程。陈成楼也是其中一员,唯一不同的是,他肩上扛的不是枪,而是一根沉甸甸的扁担。
“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只知道中国共产党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共产党我们就完了……”据陈成楼回忆,当时共产党就驻扎在岙底乡的各个山头,他所居住的上皮山就有一个据点。“大家的条件都很艰苦,尤其是粮食严重短缺,但共产党员纪律非常严明,从来不拿村民一针一线,一心想的都是村民的安危,因此也非常受村民爱戴。”陈成楼说。
“我在那时候就经常到山上摘一些野菜送给他们,可他们坚决不要,说不能拿人民的,让我分给村民,我就在想,如果我也是党员,那就不能算拿人民的吧,于是我就选择了申请入党。要当共产党员,就是要不怕苦、不怕死。”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成楼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平日里就承担起为党员们运输物资的任务。谁都不知道这份不起眼的工作背后隐藏着多么巨大的风险,他经常需要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眼皮底下穿梭,冒着随时可能暴露身份的危险,及时为组织补充军需和日用,肩上挑着的一根扁担,就是他冲锋陷阵的全部“武装”。空闲时,他就挑起扁担,主动去山上采集草药,供伤员们敷用,他还特地把自己的房子和棉被腾出来给伤员们,改善伤员生活条件。经过三年时间的党内考察,他的党性得到了组织的认可,顺利地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1949年2月24日,国民党军队分别从温溪、瞿溪向中共永嘉县委机关驻地田塘头进行南北夹击,妄图围歼永嘉县委,解放军游击队进行顽强阻击,浴血激战一整天,确保了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的安全转移,这就是著名的“田塘头战斗”,陈成楼便参加了那场战斗。“作为后勤人员,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身陷枪火战场,我所处的后勤小队在执行粮草运输任务时,不幸遭遇反动派武装部队,面对枪林弹雨,后勤队的一名队员壮烈牺牲。”陈成楼回忆说。而他在逃避追捕的过程中,不慎跌下山崖,左腿负伤。幸运的是,借助山体掩护,他成功躲开了敌人的追捕。
“这脚就是那时候烙下的病根,年纪大了,就开始犯毛病,不太好走。”陈成楼指了指自己的左脚,尽管过去了那么多年,这凶险的一幕他始终难忘,“但想想当时牺牲的同志,这点伤就觉得算不上什么。”他说。
记者了解到,当年与陈成楼老人同批入党的121人中,如今只剩下三人,均已超过90高龄。属地各级党组织也都非常重视这批老党员身体和生活情况,定期组织开展慰问活动,尽一切所能为老人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安度晚年。前不久,鹿城区为他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向这位革命的老功臣致以崇高的敬意。
“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那时候,没有共产党我们就完了。现在,党也没有忘记我们,非常感谢!”老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党的感激与热爱。
钟昌典:坚守山区二十九载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钟昌典是苍南县凤阳畲族乡小学书记校长,凤阳公办幼儿园园长。作为土生土长的凤阳人,二十九年来,他恪尽职守,帮助几百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变了上千名大山孩子的命运,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畲乡的孩子们,曾获“省春蚕奖”、“省优秀共产党员”、“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从苍南县城灵溪出发,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记者在凤阳畲族乡小学的操场上,见到了钟昌典。此时,他是体育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运动,一起流汗。“原地踏步,走!一二一!起步,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的苍南凤阳的交通极其落后。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时年只有十九岁的钟昌典,看到家乡教育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情况,毅然决定回乡任教,他说:“我记得印象很深,那时候我到了学校之后是当班主任的,教四年级的语文,每天除了备好课 上好课之外,还要随身携带一把锤子、钉子、还有木料。什么用呢,就是教室里课桌椅经常是三条腿的,就需要老师自己把它固定好。还有窗户都没有玻璃的,也是需要我自己搞一些塑料薄膜把它钉上去,抵御寒风。”
与艰苦的教学环境相比较,更难的是山区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对于当时很多贫困家庭来说,照顾一家人的一日三餐便已经很是艰难,更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白天钟昌典照常上课,夜里便一家家走访动员,远的甚至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生家中。
“我记得那时候我那个班级是43个孩子,其中有二十几个是贫困生,甚至有些女孩子那时候家长都不乐意送过来,是我们老师上门去拼命动员。我记得我师范毕业,第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是205元,200块钱左右,那时候一个学期要垫好多个孩子学费,有时候工资养家糊口也难。但是那时候没有考虑那么多,目的就是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凤阳小学校长钟昌典回忆说。
在二十九年的任教生涯中,钟昌典帮助几百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变了上千名大山孩子的命运,一想到那些走出大山、因为知识彻底改变了命运的孩子,他满是欣慰。“有一次我记得家访时,学生当天腿摔坏了,结果他父亲也不重视,我亲自背着他去医院,这孩子现在也挺不错的,在县城灵溪发展。每次在灵溪远远遇到他,哇,老师,钟老师,他很开心,我们都很开心。看到这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凤阳小学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硬件设施逐渐改善,师资力量得以充实,不少年轻教师来此任教。 钟昌典对此非常欣慰,“这些青年老师、女老师里面,有的最远的是温州的、泰顺的、龙港的、金乡的、钱库的都有。我很感动,不是为我自己感动,是给我学校有这个团队有这些老师感动。”
学校条件有限,又没有宿舍楼,钟昌典便第一时间为外地老师寻找合适民房。民房条件不好,半夜停水断电常有发生。一个电话过来,他马上变成电工、水工,及时上门帮忙维修。
“印象中的钟校长是个还蛮温和的人,没见过他发过脾气,对我们这种外地的老师都还蛮照顾的,比如说我们生活上遇到哪里坏了或者是寝室有什么问题,也都能找他他也都能给我们及时的帮助。” 他的同事夏欢欢说。
教师项微微告诉记者,为了让外地教师有地方住,钟昌典暑假去找了很多人,最后为他们租了一整套房子,老师都住在那里。“平时像我们这边比如说电器呀或者说灯坏了,我有一次看到连我们走廊灯坏掉他也会去修一修。就是很多小事情都可以看到他非常爱校如家这种感觉。”
随着越来越多的凤阳人外出工作,凤阳小学生源越来越少,从当初三四百人,到如今只有几十位留守儿童就读。考虑到这些孩子缺乏家庭的关爱,钟昌典带头,要求所有在校老师,考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之外,进一步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夏欢欢对此就深有体会:“可能有些学生确实会让你觉得当下非常生气,可能自己当下会调整不过来。他如果知道的话他会过去安抚一下我们的心情,然后还会去找学生了解一下情况。然后在学生和老师双方面进行沟通。”
在同学们的眼中,钟校长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平常在校期间能够亲切沟通,而私下里,不论是遇到学习还是生活上的问题,总能在他那里得到及时的帮助。
学生钟宝玉告诉记者,钟校长对同学很关心,平时总问他们有没有在家里读课外书之类的,有没有经常玩手机,还有要求学习成绩要提升点。
在学生兰郑欣眼里,钟校长就像她的家人,“比如说最近考试考得蛮好的,会跟老师说。他就说,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就那种和蔼可亲的那种,像家里人一样。”
对于多年来在山区的坚守, 钟昌典说:“现在我几乎对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名字我都知道,因为在凤阳待了几十年,哪个学生在哪个村、住在哪里,我都差不多清楚。奉献、坚守,我感觉这么风风雨雨这二十年过来,没有其他就是坚守下来吧,就是为了这一方的孩子。”
来源:快点温州APP、平阳融媒体中心、鹿城融媒体中心、苍南融媒体中心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新政惠民!温州住房公积金贷款同比增长46.95%
社会12-14
-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73人通过“问企识才”机制改革获评职称
社会12-14
-
从建筑码到房屋码实现“一码全链” 这场全国性会议上“温州经验”受关注
社会12-14
-
代表委员看温州交通变化 高速里程从全省倒数第二到全省第三
社会12-14
-
苍南启动省级共富乡村试点建设 一条国道串联5个抱团乡村
社会12-14
-
无土栽培 自动浇灌…… 鹿城这里有个种草莓的“植物工厂”
社会12-14
-
这个乐清民间技艺仅冬日可见!错过等一年
社会12-14
-
乐清这间乡村公益老年食堂老火了 持续温暖11年
社会12-14
-
三九补一冬!温州多家医院开启“三九”养生项目
社会12-14
-
温州今年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人数超20例 为历年最多
社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