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讲好温州红色故事,展现温州基层党员奋斗进取、忠诚为民的模范风采,今年5月初,中共温州市委网信办启动“闪耀的名字——我是共产党员”典型人物网络系列展播活动,面向社会征集、寻访了一批优秀基层党员。即日起,将陆续展播典型人物,通过个体故事多维度展现共产党员群像,凝聚起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陈高帜:科研圈里的“后浪”

温州网2021-07-06 16:15:00

  在国际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是对科研工作者努力成果的极大肯定。作为科研领域的“后浪”,陈高帜在30岁时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了论文。

  陈高帜是一名“80”后,本硕博均在温医大药学院度过。他主要从事“基于结构的药物发现”研究工作,致力于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作用机制和新结构的First-in-Class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不畏困难——这正是陈高帜身上的标签。凭着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不断在科研领域取得新成就,实现了温医大为第一通讯单位在《Nature》发表论文的零的突破。

  机缘巧合走上科研之路

  陈高帜走上科研之路,在他自己看来是一个意外。在本科大三的时候,陈高帜担任班长,当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始了,但是班里没有人报名参加。在辅导员的鼓励下,陈高帜报名参加了这次比赛。

  在温医大教授梁广的实验室,陈高帜第一次接触了化合物的合成设计的研究。他发现,每做完一个实验,获得的化合物都是全新的。这让他兴奋异常,成就感满满。

  “相比较以前,按照流程进行实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成就感,让我沉浸在科研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也驱动着我最终选择了科研这条路。”陈高帜这样回忆说。

  在大三这一年,陈高帜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一直以来,对党组织充满了向往。在我心目中,党组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加入共产党是我进入大学时的一大目标。”

  党员的身份,更是激励着陈高帜在科研道路上一往无前。“成为一名党员后,通过学习党史,革命先烈对党的忠诚及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震撼了我。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更应该刻苦钻研、努力奋斗,敢于挑战科研难题。”陈高帜这样说道。

  在此后的科研道路上,每每遇到难以攻克的问题,陈高帜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革命先辈的事迹,“像长征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深深感染了我,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困难。”

  靠着一份创新和吃苦的精神,最终让陈高帜在科研这条寂寞的道路上坚持下来,并且一路奋力前行。

  毅然选择高难度的FGF23课题

  说起在国际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的经历,当时摆在陈高帜面前的是一道选择题——一个是在许许多多有着现成研究成果的课题里挑一个,不用耗费大量的精力与心血;另外一个是接手温医大和美国纽约大学联合进行的FGF23课题,但困难重重。

  “别人做不到的,我不一定做不到。”该如何作出抉择?陈高帜说,我有着自己的信念。“我不希望自己的科研变得固步自封,我内心渴望去做一些真正具有重大影响力、具有更大意义的工作。”最终,他选择了FGF23课题。

  几乎是在所有人不看好的情况下,陈高帜单枪匹马踏上了美国之旅。在美国的前几个月,几乎每天做着一模一样的实验,重复着相同的步骤......

  比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实验更能消磨人的热情的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吃了很多很多的苦,结果还是一直在原地踏步。不断地改进实验的条件、实验的方法,但依旧“颗粒无收”。这样一种“劳而无功”的状态整整持续了两年。

  “那段时间,因为早出晚归,整日宅在实验室里没有怎么接触外面的阳光,家里人觉得我变白了呢,也算是苦日子里的一点小收获了。”陈高帜说。

  陈高帜说,最后的重大突破其实来源于一个偶然。那一次,他们在做另外一个实验,那个实验留下了很多三元蛋白复合物样品,因为这个三元复合物是形成有活性的六元复合物的重要部分,再加上样品剩余了很多,所以他们决定也拿去做一下结晶的筛选。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真的通过这个复合物发现了一个晶体。

  “后续我们直接改用突变蛋白进行重复的实验,结果真的获得了我们的这个结构,是非常漂亮的菱形结晶!”陈高帜神采飞扬地讲到。

  2018年,陈高帜作为第一作者在顶级学术杂志《Nature》发表研究文章,阐明了一种蛋白质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该成果结束了近20年来的科学争论,在专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让科研成果更多“落地生根”

  从美国回来后,陈高帜依然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了实验室。“科研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我每天从8点到实验室,直到晚上10点才离开,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科研上。” 陈高帜说。

  陈高帜说,选择科研这条路,注定要付出巨大的艰辛。但是当努力后能够创造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东西,或者阐明世界上从未有人阐明过的道理,这种成就感让一切辛苦都值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陈高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及面上项目各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24篇。

  陈高帜将自己在研究领域的突破归功于团队共同努力。“我一步一步接触真正的原创性科研,让我很早就找到了兴趣所在,才有了后来的创新突破。感谢学校和学院给我们年轻科研人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特别是导师李校堃院士多年来的指导令我受益匪浅。”

  如今,陈高帜的研究方向主要应用于慢性肾病的治疗。作为一枚科研“后浪”,他说,科研从来不是悬浮在空中,只有无限接近临床,科研成果才能“落地生根”,最终造福临床患者,服务人民健康。

监制:阮周琳|策划:叶双莲|记者:|编辑: 潘涌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