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基层干部分享八年心得:抗台转移,群众为什么越来越配合

浙江新闻客户端 2021-07-24 11:24:00
7月23日16时许,一段简短对话后,面对上门做转移工作的驻村干部郑碎兰,永嘉县桥下镇徐岙村村民徐明所起身收拾被褥。
微信图片_20210724100548.jpg

  郑碎兰(右二)上门做群众转移工作

  7月23日下午16时,温州启动II级防台应急响应,拉响了危险区域人员转移警报。

  “现在没什么风雨,就要转移啦?”

  “等迟点风雨大,再转移就来不及了。”

  7月23日16时许,一段简短对话后,面对上门做转移工作的驻村干部郑碎兰,永嘉县桥下镇徐岙村村民徐明所起身收拾被褥。

  “你不用带物品,避灾安置点内什么东西都有。”郑碎兰忙劝阻,扶着年近八旬的徐明所赶往安置点。村里需要转移的人员共有6位,郑碎兰几乎随“叫”随“转”,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转移工作。

  事实上,有着8年驻村经历的郑碎兰,过去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台风来临前转移群众。“差点要抬轿子去请了。”郑碎兰回忆,怎么劝都不听,好不容易“请”到安置点,夜里还会偷偷跑回去:大家都觉得不会有事,也不相信自己是倒霉的一个。

  但近些年,郑碎兰明显发现,转移工作越做越顺。“重要的是,要把工作做到前头。”她颇有心得地分享经验。

  作为驻村干部,在得知“烟花”可能影响温州后,就来到转移名单上的村民家中提醒他们,若台风可能带来重大影响,需要根据指令转移,提前给他们打好“预防针”。

  但郑碎兰认为,这种“预防针”,不能临时想到了才打,要把战线拉得长些再长些。平时,防台防汛的知识,郑碎兰没少向村民灌输。哪里发生了什么,哪些悲剧本可以避免的,不停地叨叨絮絮。在她看来,通过平时地潜移默化让村民对潜在的危险存在敬畏之心,关键时候,能紧张得起来。

  除了提高村民安全意识外,还要逐一分析转移名单上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些人是在外面住不习惯,有些人是担心家里的物品安全。“把每个人的顾虑牢记在心,关键时候,才能对症下药。”郑碎兰说。

  安置点内的物资储备

  让群众愿意来,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来了之后,要住得好。郑碎兰努力在避灾安置点上做文章。徐岙村把临时安置点设在村委会办公楼,除了“标准配置”内规定的物资,还要尽可能在安置点营造“家”的感觉,比如一人或夫妻两人一间,还安排专人唠唠家常,提供各种暖心服务等。

  而如今,数字化赋能,则让越来越多像郑碎兰这样的基层干部,在做群众转移工作时“事半功倍”。

  监管后台可以清楚看到人员转移情况。

  按照往年安排,转移人员都是口头统计、口头通知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可能会存在人员转移疏漏、去向不明等情况。浙江安全码的推广,让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后台实时查看人员转移情况,对未扫码确认的人员逐一进行核对落实,确保人员转移一个不落。

  对于一些没有智能手机或者没有安装支付宝的村民,郑碎兰等人会记录下他的电话号码,后台给他申请一个浙江安全码,再制作附有本人“安全码”的卡片,发放给对方使用。

微信图片_20210724101957.jpg

  而不久前新上线的 “温州台风码”,则堪称另一防台“神器”,与支付宝捆绑的 “温州台风码”,能显示台风路径,告诉“我”与十级风圈、七级风圈的距离,未来与台风中心最近的时间点、距离等信息,还有“过去一小时”、“预计未来三小时”降水、风力影响,潮位信息,灾害风险等级等。不同于以往一个区域内每个人收到的台风信息都相同,“温州台风码”基于个人定位,实现了气象服务个人定制。根据个人与台风不同的距离会切换蓝码、黄码、橙码、红码,绿码表示安全,一旦变色就要提高警惕,做好防范。

  “数字赋能,各方面一起努力,转移群众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刚过去的夜晚,郑碎兰睡得很香。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