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用数字筑起防台防汛“智慧围墙”
7月25日12时30分前后,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截至台风登陆前,浙江全省1.7万艘渔船全部在港避风,共开放避灾安置场所12000余个,转移人员150余万人。
据气象部门预测,台风“烟花”具有路径复杂、影响范围广、风雨潮叠加、登陆后陆上维持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等特点。7月24日9时,浙江省气象台发布台风紧急警报。12时,浙江省防指将防台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相关部门和地区密切关注台风发展变化情况,按预案做好各项防台风工作,必要时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采取停工、停课、停市、停运和封闭交通道路等措施。
与以往不同,这次浙江的防汛防台更加智慧、更加科学。作为数字大省,浙江加快推动从依靠经验防灾减灾向依靠数字化现代化手段、综合集成多种防控体系转变,提升全域精密智控能力,争分夺秒与台风“烟花”赛跑。
去年年初,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的平台建设任务,此后,由省防指办牵头,会同水利、自然资源、建设、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气象、大数据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立足防抗救一体化,聚焦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城市内涝等重点,建设以“一图一码一指数、一库一屏一键通”为核心的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精密智控平台。目前,已接入3557个气象雨量站、4652个水文测站等实时监测预警和15405艘渔船实时位置信息,初步实现全省域监测预报系统信息资源共享。
提前排查隐患、实时监测情况、实现精准转移……台风汛情瞬息万变,浙江加强“监测—研判—预报—预警”,充分发挥数字化防控平台和体系化工作机制作用,智慧赋能,服务联动,筑起一道实时、精准、多维的防台防汛“智慧围墙”。
“在嵊张线与104国道出口有一个道路积水问题,希望尽快去处理。”绍兴嵊州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监控发现积水现象后,马上通知有关人员前往现场进行处置。台风来临之际,排摸隐患、落实整治至关重要。嵊州市充分利用智慧城管系统平台提前排查隐患,做到提前发现各地积水点、台风影响下的各个隐患点,并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解决,破解城市内涝难题。
在来势汹汹的台风面前,浙江一些地方探索安装使用的一批智能“神器”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宁波市海曙区利用智能感应设备,通过App就能实施查看易积水点的水位情况,反应按秒计算。江北区文教街道在7个低洼点位试点安装的水浸设备,超过设定水位线便可在街道大屏上实时告警。
台风中,高空放置和悬挂的花盆、杂物很容易成为“头顶杀手”。台州椒江区云健社区利用数智云健AI鹰眼系统,通过运用“千里眼”,对辖区范围内的小区楼顶花盆、杂物等易坠物品进行隐患排查,做到精准防范。
在防灾减灾过程中,人员如何转移、往哪里转移,是最重要的环节。2020年6月上线的“浙江安全码”,成为遭遇台风洪涝等灾害时对人员转移开展精密智控管理的重要手段。
温州乐清市雁荡镇西门岛村一处避灾安置点内,工作人员逐一扫描转移人员的“浙江安全码”。“以往,转移人员要靠口头统计、口头通知,不确定因素太多,可能会存在人员转移疏漏、去向不明等情况。”村干部说,去年“浙江安全码”推广应用以后,可在后台查看人员转移情况,对未扫码确认人员逐一进行核对落实,确保人员转移一个不落。
为坚决守牢守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温州市还创新推出“温州台风预警码”,实现台风预警信息从普惠向个人定制式转变,让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更智慧化、人性化、精准化。
在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葛山村“数字乡村一张图”上,村内机埠、排涝站、避灾安置中心点位置、农村危房位置等信息也一目了然,成为此次防汛防台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的“最强大脑”。
“哪里有救灾物资,哪里有农村危房,哪个地方地势最低洼,在‘数字乡村一张图’上清清楚楚。”钟管镇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运用“数字乡村一张图”,已累计转移各类危险区域人员350余人。
从发现海岸边观潮民众到将其劝离至安全地带,在“智慧金清运行管理中心”平台的帮助下,工作人员只花了几分钟时间。“在数字平台上,我们可以对河水水位、降雨量、渔船到港、民众安置转移状况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快速预警。”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基层综治办主任陶威达说。
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通过王金法网络广播、车间好声音、H5直播等平台,实时向民众做好宣传引导和灾情播报。同时,该镇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消防救援大队指挥中心等也24小时通过“天眼”查看灾情,以最快速度发出救援信号。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