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疫情长期斗争中要适度宣泄情绪
温州网讯 疫情下,人们反复强调预防措施,面对疫情发生时,也有了成熟的应对机制。然而,长期反反复复的疫情,带给人们心理的冲击,甚至对生活造成的影响,是否已引起足够的重视?记者昨日从市第七人民医院了解到,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院心理专科门诊中,有20%的患者是由于疫情导致产生各类心理问题,其中以轻度焦虑为主,严重的甚至导致重度抑郁。
实际上,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确诊患者、临床医护人员、基层一线干部,在长期与疫情斗争的环境中,都需要一定的心理支持。记者由此采访了市七医党委书记林小东及心理专家程朗朗、徐道祥,支招新冠疫情下的心理调适。
一女教师焦虑不敢出门 面对疫情市民普遍紧张
新冠疫情持续时间长,蔓延周期长,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林小东说,多数人表现为紧张、焦虑、烦躁、担忧、注意力无法集中。“这是面对突发,人本能的自我保护现象,不应该回避,应选择面对、承认、接纳,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心态。”
其中,有部分人因此产生严重的焦虑,影响到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前不久,市七医接诊了一名患者,因长期受疫情影响,已经不敢出门。徐道祥说,接诊时,患者口罩就戴了好几层,还戴着帽子、眼镜,离医生远远的。据患者家人说,患者是一名女教师,自疫情发生后,几乎每天都在关注疫情动态,百度查了又查。尤其是温州出现本地疫情后,该患者就不敢出门,也不让家人出门,严重的时候怀疑食物里也有病毒。经过心理测评,该患者为中度以上的焦虑。
像这样的例子,市七医门诊中接诊了不少。记者了解到,也有很多人通过心理热线寻求帮助。
不过分关注但做好个人防护 正常生活也要适度保持警惕
从前无忧无虑的生活,暂时回不去了。心理专家表示,在新冠疫情下,每个人都要学会正视自己的心理,适度宣泄不良情绪,尽量让生活如常。
一是要尊重科学,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米社交距离,接种疫苗,心理专家说,只有充分进行个人防护,才能尽可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二是要不信谣、不传谣,不要过分关注疫情的信息,要通过官方媒体去了解真实情况,对当前的疫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三是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及合理表达。允许自己失落、哭泣、发泄,有助于在紧张的情绪下尽快恢复。可以尝试音乐、运动、深呼吸等方法,宣泄不良情绪。
四是要适当保持警惕,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心理不适也要积极面对,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五是要让生活充实有规律,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
进了隔离病房后医生紧张到失眠 高压下医护人员也会“心理感冒”
发生疫情时,医护人员的逆行,令人感动。但同时,也有人因此产生心理应激障碍。
进隔离病房,说不害怕,那是骗人的。有很多医护人员,在完成抗疫任务后,曾这样说道。在心理门诊,一名自告奋勇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生,就在完成使命后,出现整夜整夜失眠,睡着后也常常做噩梦,不是自己被感染了就是家人被感染了,就连正常的工作也没法完成。面对心理医生时,该医生说,自己总是常常想起患者的眼神,感到恐惧。
经过心理评估,该医生患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方面,医院给出了暂时调离岗位的举措,另外该医生持续接受心理辅导。据了解,经过三个月的心理调适,医生已经正常回到岗位。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新冠疫情反反复复,有人焦虑的不敢出门,有医护人员整夜整夜失眠,心理专家支招——与疫情长期斗争中要适度宣泄情绪
记者:孙余丹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