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红色文物故事丨“学光”燃热血 “花火”励斗志

红色文物故事丨“学光”燃热血 “花火”励斗志

温州网 2021-08-23 07:12:00
如今,记载着包括竺忠定在内的十位英烈故事的《生命花火》在青年学生中流传,激励青年学子拼搏奋进。

  《学光》第三期

  温州网讯 1939年暑期,瑞中学子竺忠定等编印《学光》,开展抗日爱国宣传;如今,记载他在内的十位瑞中英烈故事的《生命花火》,激励青年学生拼搏奋进——

  本月中上旬,瑞安博物馆展出两期抗日战争时期的学生刊物《学光》。

  1939年夏,全面抗战已持续近两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是年暑期,15岁的瑞安中学学子竺忠定带头,联合当时温州中学的先进学生编印双周刊杂志《学光》,开展抗日爱国宣传。在校期间,竺忠定是瑞中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头人。后来离校参加抗日,他在平阳武工队当文化教员,曾随战士奔赴前线。1942年,竺忠定不幸被捕就义,年仅18岁。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渐行渐远,红色精神却代代相传。如今,记载着包括竺忠定在内的十位英烈故事的《生命花火》在青年学生中流传,激励青年学子拼搏奋进。

  创刊

  图文并茂 宣传抗日

  《学光》共出刊了4期,瑞安博物馆现收藏有第三期和第四期各一册。

  历经80多年风风雨雨,现存的《学光》已泛黄、褪色。翻开第三期《学光》,扉页上是一幅学生在日历前沉思的蜡版画。日历被夸张地放大,而学生头顶有5个感叹号,画面上方写着“继续‘八一三’的精神”8个大字,可见该期主题。

  1939年8月13日是“淞沪会战”两周年的日子,《学光》特开辟纪念专辑,共计7篇文章,其中有4篇直指“八一三”历史,另三篇则探讨瑞安当地的抗战实践。

  翻开《学光》第四期,扉页是一位正在呐喊的老红军半身像钢笔画,右侧首页即题为《抗战乎?建国乎?》的开篇文章,字里行间迸发出激情澎湃的爱国热情。虽然水蓝色油印已严重褪色,很多字迹难以辨认,但依稀可见“他愤怒得握紧了双拳”“沸腾的欢呼”“喷射的鲜血”等字句,让人热血沸腾。

  瑞安博物馆副馆长林思思说,这两期《学光》是瑞安文博界的老前辈,在竺忠定当年住所意外所获,一并发现的还有他生前撰写的手稿和读过的书籍。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瑞安博物馆特围绕藏品《学光》,联合瑞安革命老区仙降的两所中学——仙降中学和瑞安五中共同开展主题为“学光2021”研学活动。

  “把仙降的红色根脉延续下去,让青年学子在探寻历史的过程中继承红色基因。学生们在活动中收获许多,我们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林思思说。

  就义

  优秀学子 英勇牺牲

  竺忠定出生于1924年,原籍舟山定海,小学时随父母迁居瑞安。

  瑞安日报总编办原主任马邦城曾搜集、撰写过竺忠定烈士的故事。据他介绍,竺忠定转学到瑞安城区西北小学,插班的第一天,就引起了班主任林性白(中共地下党员)的关注,并在他的教育引导下,开始接受抗日爱国的革命思想。竺忠定没有辜负林老师的期望,一年后以全县公费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瑞中(原为初级中学,1942年增设高中部)。

  在校期间,竺忠定不仅保持优异成绩,还积极参与爱国救亡活动。“当年,革命师生编写宣传刊物是参与抗战的主要形式。”马邦城说,“《学光》也并非竺忠定参与编印的第一份刊物。初一时,他就自行编辑出刊了用毛笔手写的名为《汗血》的半月刊。该刊物以抗日救亡宣传为主要内容,在同学之间传阅,引起了强烈反响。”

  1937年10月,瑞安组建战时青年救国服务团,竺忠定当即报名参加,并兼任瑞安城区儿童团团长。后来,他受到反动当局迫害,离开瑞中,担任中共瑞安城区工作委员会宣传科长,不久后到平阳县委武工队当文化教员,不仅教战士识字,还给大家讲革命理论知识。

  “根据老同志留下的史料,当时对敌斗争环境相当艰苦,尤其是1942年,敌人的‘围剿’加剧,加上天寒地冻,很多战士都长了疥疮。竺忠定身上的疥疮更严重,伤口开裂流脓流血。部队没什么药,为了保护战士的安全,组织决定让竺忠定先留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暂时隐蔽。”马邦城说,没想到1942年2月26日,竺忠定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敌人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下,他始终没有说出县委机关和武工队的行踪和秘密。

  1942年3月7日,竺忠定英勇就义,年仅18岁。马邦城感叹:“竺忠定曾任瑞中学生会主席,是精英青年,那么年轻就牺牲了,实在可惜!他的事迹应该被记录下来,以激励后人!”

  书写

  挖掘历史 记录历史

  战火纷飞的年代,瑞中诞生了诸多优秀学子和爱国英烈。竺忠定只是其一。

  为挖掘瑞中的红色基因,马邦城受母校之邀,早在去年就开始编写瑞中十位英烈故事,并将小册子命名为《生命花火》。

  马邦城编写《生命花火》,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马邦城的父亲马允伦是文史学家、温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早年曾在瑞中执教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允伦就出版过多本历史读物。

  马允伦曾编写过一本瑞安英烈故事,采访过有瑞安“老革命家”之称的郑贤塘,以及多名英烈的遗孀、亲属和战友,并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形成了10万余字的书稿。但遗憾的是,书稿出版几经波折,后又经历文化大革命,结果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马邦城儿时看过父亲手稿,对他撰写的英烈故事仍有一定记忆与印象。为弥补父亲的遗憾,马邦城退休后重启相关党史人物资料搜集工作,并寻找到几篇由郑贤塘口述,父亲改写的遗稿(因在报刊发表过,得以留存)。此事还得到了瑞中校长陈良明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大量资料与信息。

  《生命花火》于今年“七一”前脱稿付梓。可以说,书中红色故事之详细、生动,与马允伦的“前人栽树”不无关系,它凝结着两代人的心血与汗水。

  传承

  一出“好戏” 红色基因

  瑞中的前身——瑞安学计馆,与甲午海战战败有着直接关系。当时,民间有识之士下定决心创办新学,专修数理,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来,瑞安当地另一所学校方言馆并入,更名为“瑞安普通学堂”。后经过多年变迁,直至命名“瑞安中学”。

  “所以说,瑞中从开办之初,就有很深的爱国运动基因。”陈良明说,抗日战争期间,瑞中涌现出一大批爱国青年学生,他们的成绩都非常优异,在学业之余参加爱国救亡运动,活动氛围十分浓厚。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今年以来,瑞中组织了一系列党史学习和爱国教育活动,包括组织编写校友英烈故事、主题文艺汇演、开设红色主题德育课程等。其中,7月的一出红色戏剧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反馈。

  瑞中高二学生周文昊正是戏剧《中魂》主角黄得中的扮演者。黄得中,出生于1903年,瑞安学子,是瑞安早期党组织负责人,曾以国民党瑞安县党部执委兼宣传部长身份从事地下活动,后于1933年不幸被捕,在杭州陆军监狱遇害,年仅30岁。

  周文昊说,黄得中这个角色,是他和另一位学长竞演了好几轮才得来的。从开始排练到最后演出,演职团队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演出结束时,全场掌声热情而持久,热烈程度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

  “最后就义前,我喊出黄得中的《示家人》诀别诗,虽然已经排练了很多次,但整个人还是有一股血脉偾张的感觉。”回忆起这次演出,虽已时过一月,但周文昊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感受,并能流畅地背出铿锵有力的诗句:碧血雄心一寸丹,身亡未易地天寒。神州插遍旌旗日,家祭毋忘慰我颜!

  类似的感觉,周文昊在近期观看奥运会赛事,为中国奥运健儿加油助威时,也曾感受到过。“爱国不是口号,也不完全是英雄主义。”在周文昊看来,爱国情怀就是守护祖国的赤诚和初心。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陈良明说,让学生了解红色历史,学习红色历史,有助于他们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发扬红色奋斗精神。以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为契机,瑞中将一如既往,不断创新,全面深化师生爱国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更多青年学子发扬拼搏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为家乡发展、国家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温都记者 杨晓宴/文 王诚/图、视频

  精神解码

  瑞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施经略

  以红色为底 让青春飞扬

  回望百年奋斗路,瑞安大地,是一片遍布红色印记的热土;瑞安中学,培养了一代代富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报国追求的热血青年。

  抗战期间,烽火连天,尽管环境极度艰难,但瑞中师生同仇敌忾,琅琅的读书声和雄壮的抗战歌声始终不辍。1939年夏,15岁的瑞中学子竺忠定带头创办了《学光》,开展抗日爱国宣传,鼓励国人坚定信心。3年后,他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年仅18岁,将一片热忱、满腔热血,献给国家、献给人民。在血与火洗礼中留存下来的红色文物《学光》,穿越时空,穿越烽火,记录下瑞中学子共赴国难、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也无声讲述着他们的初心和信仰。在革命岁月中,郑馨、郑敬衡、林去病、黄得中、竺忠定等十位瑞中学子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青春因牺牲而永恒;他们的生命花火将永远灿烂绽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少年强则国强,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新时期,当务之急要加强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学习传承革命精神,以红色为底,让青春飞扬,立大志、明大德,融入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无限事业中去。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学光”燃热血 “花火”励斗志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