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一茶一粥 温暖全城
9月5日是第六个“中华慈善日”。当天上午,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慈善总会红日亭义工队负责人孙兰香被授予“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荣誉称号。
在温州,红日亭已家喻户晓。夏烧伏茶冬施粥,50年来,风雨不歇,红日亭以它淳朴的爱心、绵长的付出感动了一座城,被誉为温州的精神高地和慈善地标。
“感谢红日亭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母亲的一言一行影响了我,善行的种子在我心里成长。”孙兰香回忆道,年轻时她曾在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华盖社区担任过社工,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了红日亭,深切感受到了那“一粥一茶”背后的温情,那时她就觉得自己和红日亭有缘。
孙兰香(左一)和志愿者们一起包粽子。温州市文明办供图
2009年退休,2010年的大年初一,孙兰香加入红日亭的志愿者队伍。
红日亭是温州东门的一个小凉亭,1972年夏,五六位退休老人萌于原始、淳朴的爱心,自发以18种草药烧制伏茶,在红日亭向路人免费供应。从此,爱心在这里起航。
从伏茶到施粥,再到如今二月二的芥菜饭、清明节的清明饼、端午节的粽子……红日亭被更多人熟知、传颂。“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才是最好最美的事,感谢红日亭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孙兰香说,她现在有许多光环——温州市人大代表、最美浙江人、最美志愿者等,但这些荣誉对于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并不重要。
孙兰香每每回想决定加入红日亭的那一天,她总觉得是那一天的决定,改变了她的人生。她说:“红日亭于我是家,红日亭之人于我是家人,红日亭之事于我是家事。”“爱心是没有边界的”“爱心是没有边界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将爱心撒向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孙兰香说道。
去年抗疫期间,以孙兰香为代表的红日亭志愿者们将防疫卡点值守人员的辛苦看在眼里,操起了“旧业”,做起糯米饭、炒粉干等主食,不畏风险、兵分多路为防疫执勤点和卡口的工作人员、义工志愿者等送爱心早餐和夜宵。从大年初一到“五一”期间,每天送出近一千份抗疫物资。
“为了防疫工作,卡口和隔离点的执勤人员和防疫工作人员很辛苦,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孙兰香笑着说。
红日亭老人在免费发放小汤圆。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典型的沿海城市,温州常常会受到台风的侵袭,每当这个时候,红日亭志愿者给市区受灾安置点送去方便面、粥、热水等生活物资,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
除了突发情况下的志愿服务,红日亭志愿者帮助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及给特殊学校捐款捐物,让没钱治病的人获得健康资助,让贫困大学生获得求学资助……多年来,红日亭志愿者们努力让更多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作为“全国学雷锋示范基地”,红日亭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扶贫帮困活动,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带动了一大批愿意为扶贫帮困献爱心的企业和人士。据统计,红日亭志愿者每年赴各地开展扶贫帮困、帮老助老、助残扶医等义工服务460余场,服务社区50余个,惠及人数18.68万人次,捐助善款70余万元。
“爱是会传播的”“看到温州城遍地的伏茶点,觉得数十年风雨无阻的平凡坚守也开始不平凡起来。”孙兰香说,爱是会传播的。
红日亭志愿者们365天风雨无阻,善举一做就是近50年,志愿团队越来越强大,从最初的5位老人发展到如今40多人的团队。施粥每天需用50多斤大米,夏天伏茶每天要烧4-5吨,爱心惠及外来务工者、生活清贫者、孤寡老人、城市清洁工和过往行人等。
作为红日亭的“亭长”,孙兰香在志愿服务的4000多天里,除了摔伤休息了12天以外,她几乎没有请过假,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红日亭里。
随着红日亭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夏送伏茶冬施热粥的公益慈善点已遍布温州市,红日亭也因此成为温州一张亮丽的“道德名片”。2017年,红日亭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2018年12月电影《红日亭》上映,温州的“道德名片”在全国发光发热。
如今,红日亭的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红日亭也从一个小小的伏茶点,蜕变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善行品牌。
一杯茶、一碗粥,孙兰香带领红日亭的志愿者们以数十年平凡的坚守温暖了一座城。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林筱 张子雨)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