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徐喜益:扎根山区26载的全科医生
每天上午,在温州市永嘉县第二人民医院一楼的的全科诊室,总能看到这样一位坐诊医生,浓眉大眼,他就是徐喜益。
不到上班时间,就已经有患者开始排队
忙,是记者走进徐喜益医生诊室的第一印象,诊室外,过道上,往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排成一排。记者见到徐喜益时,他正在给病人问诊,神情专注,让人不忍打扰。说起这位医生来,那些专程来找他看病复诊的“老病号”们,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满口称赞的。“我认识徐医生五年了,徐医生人很好的,态度温和又很细致耐心,我有个腰痛腿痛的毛病都来找他看,他一看就好了。”
而徐喜益也非常了解不同患者的健康情况,在为患者治病的同时,还为其进行心理疏导、排除思想上的误区,从身体到身心,全面帮助患者的康复。“你这个病没什么大问题,放宽心,不要给自己这么大压力。明天市里的专家要过来,你也过来听听,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我们再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诊间,徐喜益耐心地安抚着患者的恐慌情绪。
徐喜益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得到了山区群众的一致好评,口碑相传,使得很多患者慕名而来。门诊开放时间为早上七点半,但不到上班时间,就已经有患者开始排队了。“我一般7点左右就来诊室了,”徐喜益说,“提前来打开电脑,整理整理常规的东西,为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做完这些工作,患者基本上就已经来了。
永嘉县第二人民医院因地处北部山区,徐喜益所在的是全科诊室,接待的大多是经受病痛折磨的老年患者。一些患者因为听力下降,沟通不方便,但他仍然和颜悦色的询问患者的病情,耐心地把一句话重复三四遍,没有一点点不耐烦的情绪。
“已经习惯了,这是我的工作,而且把病人治好我会特别有成就感,就不会觉得烦躁了。况且谁家里没有老人小孩呢,互相理解吧。”徐喜益回答记者。
正聊着,几通电话打了进来。原来为了方便患者,徐喜益将联系方式给了他们,这样不管何时何地,他们有不舒服的症状就可以直接打电话给他,他在了解情况后给出治疗方法,尽可能的不耽误病情。“包括晚上也是一样的,我们都是24小时不关机,因为病人他一定是很难受没有办法了才半夜找你,医者父母心,他们这么信任我们,我们也要努力把他们治好。”
直到临近中午,徐喜益也没有机会喝上一口水。这个上午,他一共接诊了40多位患者。“今天还好,患者算比较少的了,多的时候排队都会排到诊室外面,有时下午一两点才能吃上午饭。”徐喜益说,“他们有的很远,要从云岭、鹤盛过来,我们加班把病看掉,他们就可以赶上下午回去的班车了。”
徐喜益从事的是全科疾病的诊断,全科和专科疾病不同,全科疾病系统广,全科医生所接触的疾病范围广泛,接诊病人未分化疾病较多。这就要求全科医师的知识范围较广,需要的理论基础强,才能达到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急病善转,慢病善管的基层医疗服务。
一次,一名突发胸痛的患者自行驾车来到医院就诊,徐喜益怀疑该患者为不典型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是非常严重的致死率很高的疾病,死亡率在三成以上,一旦发病随时都会有休克和死亡的可能,需要尽快处理。但患者做的心电图检查、CT检查结果显示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极不情愿、不配合,但最终还是在徐喜益不断地劝说下,前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果不其然被诊断为不典型性心肌梗塞。
克服高原反应,每天以最饱满的状态接诊
而在同事眼里,他对医学的忠诚和汗水不止挥洒在了这片热土上,还有2000多公里以外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
去年9月,徐喜益接到援川带队任务,他没有丝毫犹豫就接下了这个担子,穿越千万里、远离家乡、告别亲友,一路向西,风景与南方截然不同。由于是短期支援,徐喜益非常珍惜工作的时间,初到红原,他便迅速调整状态,立即投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但其实一开始大家的高原反应都很严重,一个个都缺氧头痛。”在了解到很多偏远山区村民看病就诊不方便,慢性病人得不到规范化的治疗后,他们没有畏惧,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红原县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定要不断克服高原反应,我们的医生白天以最饱满的状态接诊,有时候出现高原反应需要吸着氧气,晚上下了班一个个疼的龇牙咧嘴。”徐喜益笑道,当时,他还要在中医科对患者行针刀治疗,不论何时,只要有人前来徐喜益从不会拒绝,“有很多群众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甚至有些人要赶3个小时的路程。相比他们的不易,我的累根本算不了什么。”
上班没有周末,每天从天明工作到天黑。那年是红原县有史以来参加体检人数最多的一年,约3000人。援川医生的任务并非“治病”这么简单,除了需要完成体检后的总检和总审工作外, 徐喜益还肩负着中医科科室建设、医师培育的重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红原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匮乏,一位中医师兼着中药房工作,技术水平局限在针灸拔罐,病人寥寥无几,我们过去以后,就是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手把手带教,几个月后,中医科的变化就非常大了。”直到现在,徐喜益还和红原的医生保持着微信和电话的联络。“通过一些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交流、沟通,实时的将自己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当地医生,将‘技术援川’进行到底。”
年复一年影响,儿子也踏上了学医的路途
1996年,年仅18岁的徐喜益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医士学校毕业后,回到了永嘉,在枫林镇镬炉村卫生室工作。此后26年,他一边进修学习,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一边在本职工作上发光发热。先后在花坦乡卫生院、五尺乡卫生院、永嘉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在基层岗位上工作多年,徐喜益的办公室里,摞起了一大堆锦旗和证书,但这些荣誉,被徐喜益放在了资料柜里,长期“不见天日”。
记者问徐喜益,“徐医生,你柜子里藏着那么多锦旗,为什么不悬挂起来?”徐喜益笑着说,“许多病人病愈后,都会特意订做锦旗送过来,像这样的赞扬和溢美之词,就像暖流一般,温暖着基层的医疗工作者。不过,对我们医者来说,这些都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无需挂到墙上。”
在徐喜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踏上了学医的路途,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临床医学,未来,他将接过父亲的衣钵,白衣执甲,奉献担当。
原标题:徐喜益:扎根山区26载的全科医生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