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明清时温州人这样过中秋:朔门观潮、月带桥观月、会昌湖泛舟赏月……

明清时温州人这样过中秋:朔门观潮、月带桥观月、会昌湖泛舟赏月……

温州民俗大观 2021-09-22 09:36:07

在明代,中秋这天,温州“人家多制买月饼,置酒玩月,礼神祀先”(明万历《温州府志》)。姜准《岐海琐谈》也载:“中秋夜办酒肴赏月,贫窭亦然,不因雨阻,倾城男女往双门观潮。”

当晚若气晴明,人们结伴到飞霞、华盖、松台诸山及九山湖畔观月,或到江边观潮,有的则到南门的会昌湖里泛舟玩月。还有人专到积谷山下的“月带桥”观月。传当子夜时,桥的两旁水里,都有半个月影,桥正贯月的中部,好像带的样子,也有人叫“月担桥”,是说桥担着月亮的意思,有诗云:“明今宵秋正中,却将桥影判西东;别离何以团栾好,一样相思两处月。”(清《瓯江竹枝词》)

温州常见的月饼、有大月、三锦、空心月等几种:

月,是有一尺圆径的大饼,外附芝麻,厚约半寸,内实无馅、大如盘,像个大月亮。有诗云:“手招银屏看素娥,纤云四卷镜新磨。儿童笑指盘中月,比拟天边大几多。”(《东瓯百咏·瓯江竹枝词》)

三锦,即普通月饼,是以面粉、油、糖、饴糖为原料,分别配成为水调面团和油酥面团,然后参差夹送,包进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等天然香料作为馅心而成,亦即酥皮月饼。三锦背后都粘着一张纸。相传,在元初时,统治者惧怕群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个蒙人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刀,人民忍无可忍,就秘密约定八月十五日一齐起事杀敌。为了发动群众,就用月饼作为传送信息工具。为什么月饼叫三锦?温州方言谐音为“杀紧”,是快杀鞑子的意思。在三锦背后为什么有一张纸粘着?吃时揭去此纸,饼中藏有一个腊丸,上面写有誓言。

空心饼,是一种用面粉、饴糖揉韧作皮,内馅以糖,外敷芝麻,放在大煎盘里一煎,便成圆形的中空的饼,径约二三寸,光洁似月,俗称“空心饼”。还有一种印成鱼、龙、麟、凤的饵,叫做“赏月食”。

这天,亲友之间馈赠,用鸭和三锦之类的月饼,这是重礼。也有专送大月饼和“赏月食”。女婿家送丈人的礼品,普通是鸭一对,加上鱼、肉、豆糕。回盘用三锦、粉干、雪梨。有外孙的,必须加大月饼和“赏月食”。该日,舅舅要送月饼给外甥,俗称“送八月十五”。在文成山区,旧时贫寒人家无钱买月饼,便用番薯或芋头切成片饼代之,近年来亲友相互赠月饼,渐已成俗。在乐清,这天女婿、外甥、干儿有向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馈赠礼物的习俗,俗称“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节”,主要的礼物为粉干,其次有鱼、肉等。女婿望第一个中秋节要有六样,其余四样礼物则以月饼为主,其次为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时还带着丝竹伴奏,饶有风味。

旧时在中秋节前,市区打锣桥、府头门一带(即今人民广场一带),有各种小型手工物具,在地摊上叫卖,有些店铺也有出售,其中有香炉、烛台、盘碗、堂灯、桌椅、轿马、金鱼缸、乐器以及各种人物、戏具等,都缩至三五寸,大不逾尺,有铜、锡制的,也有用木竹做的,十分逗人喜爱。这是一种适应中秋赏月需要的临时集市,顾客以老人、妇女、儿童居多。

在清代,每当中秋节傍晚,当月亮升起后,人们在中庭摆开小桌或茶几,儿童们把赏月食品盛以小盘,陈列起来玩赏。有的人家用一个米筛,内置一大月饼(这种甜饼直径有30多厘米,约2厘米厚,内实无馅,外附芝麻,其大如盘,像个大月亮),在月饼周围放十只小碟子(木制、直径仅12厘米,染以杂色,也有用铜,锡做的),碟中放各种各样的果品或特制的动物图案糕饼,大月饼中央置一小玻璃金鱼缸,内放各色金鱼,两边还放置小烛台。同时,每家还把其他小型物品,如玛瑙、琥珀、珊瑚、碧玉等雕刻品和花卉、盆景等都摆出来,任人纵观、相互炫耀。在瑞安,“人家以粉面作月饼,夜邀宾朋,陈筵玩月,或连袂临江观涛、欢歌乐饮,每至通晓”。在温州,有的人家开筵赏月,吃中秋酒;穷苦人家仅煮食粉干和芋艿。待月亮东升,合家在中庭聚食,对月啖饼,进行赏月,父母给孩子指看“桫椤树”,有的还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白兔捣药和划月龙等故事。尤其是划月龙的传说,在乐清县西各地,妇孺皆知,故事的大意是:古时有一对勤劳而穷苦的夫妇,经常在月下织、纺纱,而在中秋月下,更是通宵不寐。某年中秋,当赏月的邻人都去睡觉后,夫妇俩隐约地听到锣鼓声,并感到有水点着面,仰头一看,原来是月宫里在划龙舟。他俩不知是吉兆还是凶兆,连忙拿起屦把、纺车和凳子往屋内跑,次日清早起来,见昨晚搬进的器物全部变成发亮的黄金。这对穷夫妇变成了财可敌国的夫妇,是夜,亦有人露宿天下,待“月龙”出现,谓可发家致富。

来源:《温州民俗大观》 叶大兵 编著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