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一段故事 在时光里寻找“长辈的爱”
温州网讯 有没有在某个偶然的机会,不经意间看到一张照片,那些定格的瞬间、熟悉的笑容,突然间触动心弦,让人感到温暖而又感慨?
总有一些照片值得珍藏,总有一段旧时光值得念想。
透过珍藏在照片里的旧时光,我们寻找到了一些与长辈之间的温情故事。
或是一份养育之恩,或是一个孝亲故事,或是一段难忘的师生情,抑或是长辈与他们的长辈之间的故事,都穿越时光,留在了心房。
晒照人:金奖 38岁 个体户
40年老照片,带母亲看病的故事
前不久,永嘉人金奖的朋友圈晒出了一张40多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中有三个人,他的外婆、二舅和母亲。“据说当时我外婆身体不好,我二舅和我妈一起陪她到温州看病,在中山公园拍了这张照片,那时候我母亲还未出嫁呢。”金奖说在这张照片里不仅看到母亲少女时期的模样,还听到了一段父辈孝亲的故事。
40多年前,当年还只有50岁的外婆突然患病,全身乏力卧床不起,二舅就跟母亲带外婆去温州市区看病。外婆家住在永嘉县花坦乡的一个农村里,那里当时不通车,要步行20多公里到沙头镇,第二天再坐3个小时的船到温州市区,交通极为不便。二舅就找来一辆板车,让外婆躺在板车上,自己拉着,让母亲在后面推,走了好几个小时到达镇上,待到第二天再坐船带外婆到当时的温州一医看病。
经检查,外婆的身体并无大病,简单治疗后能在家人的搀扶下行走。出院的时候,大家心情好转,刚好医院旁边就是中山公园,想想来一趟温州很不容易,于是就花了4毛钱,在公园里拍下了这张照片。“外婆是在我母亲和我二舅的搀扶下拍了这张照片,看她的样子,当时还是比较虚弱的,后来她活到80岁离开了我们。”金奖说自己很少发朋友圈,只是觉得对当时的农村人来说,到城市里看病和拍照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因此这张照片也显得特别珍贵,忍不住发了个朋友圈。“我小时候爸妈在乐清虹桥做生意,外婆带了我几年。我很调皮,外婆总担心我受伤,担心我爬小舅舅家楼梯摔倒,不让我靠近小池塘,连我拿个小瓶子装雨水玩,她都怕我喝了。”如今,外婆已经离开他们十几年了,但金奖对外婆的印象仍历历在目。
晒照人:赵雷 62岁 温州大学教授
一组对比照,穿越60年的母子情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62岁的赵雷翻到与母亲的合照,不禁在朋友圈有感而发,引来了众多好友点赞。60年前,年幼的他倚靠在母亲的怀抱里,60年过去,现在的他已然是母亲的依靠。
赵雷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母都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化学系,母亲张静芳在读大学之前,曾参军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在赵雷的印象中,母亲很爱唱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珊瑚颂》……这些都是母亲常哼的歌。
也许是从小就受到母亲的音乐熏染,7岁时,赵雷就对乐器产生了兴趣,特别是笛子。为了支持他的兴趣,母亲没有犹豫,买了一根当时最贵的笛子送给他。赵雷还清楚地记得那根笛子的价格:六块五!在那个工资只有几十块钱一个月的年代,这已经价格不菲。但母亲一点儿也不心疼,还花了很多心思努力培养他,为他买乐谱、请老师教学。
现在赵雷虽然已经退休,但仍是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的兼职教授。回忆起曾经的求学时光,他说,母亲对他的帮助很大,没有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他很难有如今的成绩。1982年7月,浙江省高校首次进行音乐专业招生,在备考的那段日子里,是母亲一直在身边默默陪伴他,不仅充当他的老师,在练笛时指出他的错误,还是他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最后,赵雷凭借着他高超的笛子演奏技艺从众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第一批学生。
赵雷的母亲今年已经88岁高龄了,但仍把他当成小孩子似的,时常嘱咐他在工作之余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赵雷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母亲能健康长寿,陪他更久更久。
晒照人:张引 65岁 退休教师
10年前照片,竟是最后念想
温州晚报第三龄学院民族舞班学员张引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10年前拍的照片,那是她母亲80岁大寿,她一家6口全部赶回辽宁娘家与母亲拍的合影。“那时候我们已经在温州生活了,为了给母亲祝寿全部回去了。当时我小女儿还在上大学,大外孙女刚出生没多久,给我母亲抱在怀里拍了张合影。”
张引与丈夫都是辽宁人,2008年跟随女儿女婿来到温州生活。从她出嫁的那天起,她就没有跟母亲在一起生活过。夫家离娘家相隔400公里,平时往来也不多,就是逢年过节才会回去看望母亲。在温州生活以后,与母亲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
在张引的印象中,母亲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出生大户人家,有思想有文化,还曾当过村里的妇女队长,是个既平常又伟大的母亲。“我母亲会说简单的俄语和日语,她曾教育我们说,自己会说俄语和日语是因为自己的家乡被侵略。俄国人来了奴役我们,学堂里就要上俄语课。日本人把俄国人打跑了,学堂里就要上日语课。解放了,人民当家做主,就要学好科学文化。金银财宝背得走,脑袋里的知识谁也夺不走,历朝历代学好知识都不吃亏。”张引说母亲的这些话时至今日仍萦绕耳畔,她也经常对自己的两个女儿这么讲。母亲也很爱自己的孩子,对于儿女们的想法和做法,只要是积极的,她都会支持。
2014年,张引83岁的老母亲永远离开了他们,这张照片也就成了念想,一直保存在张引的手机里。
晒照人:蔡女士 70后 媒体人
因为你在那里,所以我每年订《温州晚报》
去年十月初的一天,蔡女士正埋头写稿,手机响起,电话那头竟是她小学数学老师陈丽华。
自小学毕业后,她与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毕业常常意味着失联。蔡女士时常想起陈老师,就是不知老师的电话,想念却无处问候。
天意安排。几年前,蔡女士与陈老师在街上偶遇,蔡女士告知老师自己的工作单位,彼此交换了联系电话。后来蔡女士更换了手机,没有保存号码,她再次和陈老师失去联系。
跟老师通完电话的那天下班路上,往事一幕幕浮现:课余,老师不仅无偿为几个同学课外“加餐”,还经常往她们口袋里塞零食,或是一把自家炒的豌豆,或是几颗糖果。怕稍偏远的同学回家不安全,陈老师还让她的先生一一送回家。
记得有一次,平时成绩优良的她数学只考了60多分,巨大的落差给了那时小小年纪的她重重的打击。陈老师注意到她的状态,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不管做题目还是生活中遇到问题,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要在犹豫中错过。”这句话让蔡女士一直记到现在。
30多年了,蔡女士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陈老师说过的话:“我到市区开会,但心里牵挂的还是学生。”好几次,算准老师回来的时间,几个同学会跑到车站,踮起小小的脚尖望穿秋水……
“夜幕下,车流中,眼眶不知何时湿润了。被老师几十年一直挂念着,我真的很感动。”蔡女士无限感触。
几天后的周末,她约上了几个小学同学去看望陈老师。看到70多岁的陈老师风采依旧,蔡女士和她的同学特别开心。“因为你在温州晚报,所以我每年选订《温州晚报》。”原来,老师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关注着自己的学生……
晒照人:赵娜 39岁 医生
一张老照片,流淌15年师生情
前几天,温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1)主任赵娜从相册里翻出了一张和导师胡万华的合照,感触良多。那时,她还是一个初入社会、没什么经验的黄毛丫头,第一次跟随科室去洞头团建。15年过去,现在的她也已经为人母、为人师了。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赵娜的导师胡万华医生常说的一句话。2006年,24岁的赵娜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刚进入医院工作,就遇到了她这一辈子的良师——浙江省名中医胡万华。
作为医生,胡老师在医术上倾囊相授,给学生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自赵娜跟着老师学习以来,胡老师的门诊总是排得满满的。现在即使退休了,也坚持返聘为患者服务,这种对医学事业的认真与投入,使得胡老师一直是赵娜崇拜的对象。
在赵娜心中,胡老师不仅是她的导师,也是她的大家长。在赵娜处于人生各个关键节点的时候,在她迷茫的时候,都少不了胡老师的支持与鼓励。赵娜回忆,考副高的那段日子是她觉得最难的时光,那时刚好怀上二胎,属于高龄产妇,时常出现孕期的不适症状,再加上临床工作也是最忙的,这让赵娜感到分身乏术。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赵娜产生了放弃考试的念头。胡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语重心长地教导她:“凡事应尽自己的努力,不要轻言放弃。”短短的一句话,却让赵娜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赵娜坚持了下来,不仅顺利生产,还成功地考上了副主任医师。
在胡老师的教导下,赵娜成为了医院里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神经内科(1)主任,今年还通过了正主任医师的考试。她说,感恩师情,胡老师的言行举止影响她一生,现在她想要把这一份精神传承下去,接棒老师做好医学生的带教工作。
晒照人:张华 55岁 医生
我和父亲手牵手,相互陪伴慢慢走
在龙湾区永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华医生的朋友圈,好友们经常会看见他隔三差五晒出“手牵手”的照片,牵手的俩人正是55岁的张华和他87岁的老父亲。“不是矫情牵手,而是我父亲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不牵着他容易走丢。”
两年前的某天,张华突然发现父亲见面不喊他的名字了,只是礼貌地笑笑。医生的敏感让他发觉有些不对劲:“阿爸,我是谁?”父亲愣了一下说:“你是我儿子。”“我叫什么名字?”父亲回答不上来……“我是当医生的儿子。”经提醒,父亲才想起来:“你是阿华。”从那时候起,父亲的健忘症状越来越严重。
“我家四姐弟,我爸从小对我们很好,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我小时候特别顽皮,他也只是跟我讲道理。”张华说,父亲突然不认得自己,这让他常常感到些许伤感,也是从那时候起,他更频繁地回家看父母,经常牵着父亲的手去村口溜达一圈,给父亲剪指甲、测血糖、拍照片。
父亲每天喜欢去村口溜达,但经常忘记回家的路,错把邻居家当成自己家,走进去躺着休息。为了方便父亲辨认自己的家,张华在自家房屋前后院都种上花草。刚开始父亲还记得,后来父亲连这个也忘了。
喜欢骑单车的他经常骑回去看看,父亲坐在村口看着他半天都没认出他,他就牵起父亲的手说:“你的指甲又长了,周末我过来给你剪。”父亲还没认出他,他说:“阿爸,你还不认得我吗?”父亲才想起来,说:“阿华,你吃了吗?”
“屋后的金黄色月季又开了,小时候,您常常牵着我的手,教我慢慢走路;现如今,让我也常常牵着您的手,陪你慢慢走过春夏秋冬……”张华说,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父亲健在,自己还有孝顺的机会,一定要好好陪伴父亲。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一张照片 一段故事 在时光里寻找“长辈的爱”
记者 陈琼
实习生 周怡梦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新政惠民!温州住房公积金贷款同比增长46.95%
社会12-14
-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73人通过“问企识才”机制改革获评职称
社会12-14
-
从建筑码到房屋码实现“一码全链” 这场全国性会议上“温州经验”受关注
社会12-14
-
代表委员看温州交通变化 高速里程从全省倒数第二到全省第三
社会12-14
-
苍南启动省级共富乡村试点建设 一条国道串联5个抱团乡村
社会12-14
-
无土栽培 自动浇灌…… 鹿城这里有个种草莓的“植物工厂”
社会12-14
-
这个乐清民间技艺仅冬日可见!错过等一年
社会12-14
-
乐清这间乡村公益老年食堂老火了 持续温暖11年
社会12-14
-
三九补一冬!温州多家医院开启“三九”养生项目
社会12-14
-
温州今年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人数超20例 为历年最多
社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