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医生”郑茶燕:群众有求我必应
郑茶燕的家在大门镇,上班单位在鹿西乡卫生院。虽然都在洞头区,但鹿西乡位于鹿西孤岛之上,只有坐上半个多小时的轮渡,再徒步十来分钟,才能抵达。这便是郑茶燕的通勤日常。
乘着轮渡,听着海浪,一晃一晃。郑茶燕这一晃就晃了十余载。
群众的需求,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努力的方向。这15年来,郑茶燕“医”心“医”意扎根海岛,用“群众有求我必应”,践行党员的初心与承诺。
想群众所想
她报考医学回家乡
岛外无路可走,岛内道路崎岖。过去,鹿西岛上居民一旦患病,即使是去最近的诊所就诊,也需要翻越山头村落,就医成为一件令人极为头疼的事。在海岛长大的郑茶燕对这种“就医难”深有体会,暗下决心,长大要学医为民。
带着这份朴素初心,1997年,她报考了当时的温州医学院职工学校就读,并在结业后来到鹿城区南郊医院上班,积累工作经验。2003年,追求进步的她选择在职进修,先后完成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专部、大专部以及温州医科大学本科学业。
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公立、私立医院都曾向郑茶燕伸去橄榄枝,希望能留住这位人才。无论是从医疗条件还是个人前途考虑,都比在一个小岛工作来得有诱惑。郑茶燕内心有过挣扎,但最后还是婉拒了。
“当初学医,就是想给岛上的乡亲们服务,这里也是我的家,没有理由不回来啊!”郑茶燕笑着说。
收拾好行囊,小小身影,回归家乡。2007年,郑茶燕进入大门镇小门村卫生服务站工作。
面对这张稍显稚嫩的“新面孔”,起初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她看病。郑茶燕并没气馁,一边认真服务好每一位愿意相信她的患者,一边继续“泡”在茫茫“医”海,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
渐渐地,小岛上的岛民们都知道岛上来了一位厉害的“本土医生”,特地挂她号来看病,连周边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郑茶燕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令人如沐春风的服务态度,收获了父老乡亲的信任与口碑。那份念念不忘的初心,终于得到了回应。
2012年,郑茶燕因工作需要被调动到鹿西乡卫生院,在这里,她不断“进化”,成了一名独当一面的全科医生。但鹿西百姓身体不适,总喜欢开副中药来调理身体,邻里乡亲也常来问郑茶燕是否会中医,这可难倒了西医出身的她。
“既然大家有需求,那我就学!”在领导支持下,郑茶燕“半路出家”,开始了2年的中医学习路。西学中,跨度大、要求高,那段时间,她日夜兼程,白天忙着日常的门诊工作,晚上要么赶到温州市区上课,连晚饭都顾不上,要么就是在家中书房埋头苦读自学。
为了更好地补齐岛上中医这个缺口,郑茶燕还自掏腰包买了中药熏蒸仪、拔罐等设备。从西医“一枝独秀”,到中西医“两面手”,如今岛上群众想要中医调理,或是有个关节疼痛等老毛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郑茶燕。
急群众所急
她组队上门送服务
在岛民印象中,郑茶燕轻声细语,温柔得很。但面对突发情况时,郑茶燕却勇猛果敢得像个战士。
2016年的一个台风天,一位村民在作业时不慎从6米高处摔落,腰部剧烈疼痛。郑茶燕接到家属电话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初步诊断为脊柱骨折后,立即进行了固定夹板等对症处理。因当地医院不具备进一步处理脊柱骨折病人的能力,郑茶燕决定联系上级医院进行转诊。受台风影响,海上大风大浪,船早已停航。她紧急求助乡政府安排船只,并一路护送到大门镇小门码头,直到亲眼看着病人上了120急救车才放下悬着的心。
小岛上,这样的“海陆接力”经常上演。生命热线24小时不能断,是郑茶燕对群众作出的承诺,如今在鹿西也已成为一种常态。
2017年,随着国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不断推进,一支以郑茶燕名字命名的家庭医生团队应运而生,郑茶燕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在洁白的制服外面套上热情似火的红马甲,定期下村为鹿西群众提供健康体检、上门巡诊、送药护理、医学讲座等服务。
鹿西乡的常住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面对不便的交通和不菲的医疗费用,不少老年患者往往选择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我们多跑一趟,老人就能少跑一趟。而且他们有点小病或慢性病,我们家庭医生就能帮助解决,不用再跑去大医院折腾。”
郑茶燕介绍,目前鹿西乡已签约居民3200余人,每人每月只用24元。除完成对签约家庭的常规健康管理外,郑茶燕还会针对辖区内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家庭,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对重点人群展开精准服务。
为了当好家门口的“健康管家”,郑茶燕和她的团队几乎踏遍鹿西乡每一栋房子;为了不错过每一个呼救,他们手机24小时不离身,随叫随到;他们上山下海,走街串巷,送医送药的同时还不忘普及医学常识……
“岛上的医疗资源虽然有限,但健康路上,我们力争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位老人都不掉队。”郑茶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