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两位浙江摄影金像奖得主眼中的温州

两位浙江摄影金像奖得主眼中的温州

温州网 2021-11-05 07:58:34

  温州网讯 近日,由浙江省文联和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全省性摄影艺术最高个人成就奖——第三届浙江摄影金像奖结果揭晓,我市摄影家萧云集和朱永春榜上有名。据悉,该奖从2010年开始举办,第三届于今年3月启动申报,历时半年多,最终产生十位金像奖得主。

  萧云集和朱永春,一位60后,一位70后;一位执著于纪实摄影,一位痴迷着艺术摄影。相似的是,他俩都把镜头对准了家乡——温州。

  萧云集现任苍南县文化馆研究馆员,他此次入选的30幅纪实作品《温州纪事》,精选自他40多年拍摄的十万多张照片中,定格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温州在城镇建设、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精彩瞬间,成为时代珍贵的影像记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拿起相机,萧云集从追求唯美和画意的艺术摄影入门,逐步走上纪实摄影的道路,此后长期专注于“温州人”“温州模式”等本土题材的摄影创作,在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人文专题,出版了《乡土温州》《时代映像——萧云集卷》《温州活路》等摄影集,并举办了个人纪实摄影展。

  “动用了摄影最基本的照相本性,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并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在今天看来,历史赋予了它们当中的某些特殊价值。”这是他写在《温州活路》里的一句话。在萧云集的心里,用镜头真实记录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是比拍摄照片本身更重要的事情,也是他作为一个摄影家的使命和担当。今年是苍南县建县40周年,从本月1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萧云集眼中的苍南40年纪实摄影展》在苍南县文化馆展出。

1983年,苍南县宜山镇的船码头。水运码头是这里的交通枢纽。

●1984年,温州小南门。

●1991年,温州街巷中的“菲亚特”车流。 全盛时期,温州仅市区就有挂牌“菲亚特”出租车3500多辆,温州曾有“驮在菲亚特上的城市”之称。

  ●1984年,苍南邮电局电话交换的接线员。当时的电话还处在人工接续的时代。

●1985年2月,苍南县机关青年开始学习交谊舞。

●曾几何时,手机还是人们心目中的奢侈品,是财富与地位的代名词。但是,时代毕竟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终于有一天,苍南农村的乡妹子也有手机了。(1994年摄)

●1986年,苍南县钱库镇邮局门口,群众排队等待领取汇款。 源源不断外出打工、办厂的温州人,源源不断地将挣来的钱汇回家乡,致使每天各大银行、信用社、邮局存取款处人满为患。

●1997年,温州田间的红头文件。 温州人一向十分重视“红头文件”,因为它是温州人的“定心丸”,也是“行动指南”。盖有政府特大巨印的“办公室”发的“红头文件”,矗立在田间地头,在宣示政府的规则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现任温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朱永春,供职于温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他此次入选的30幅艺术摄影作品,包括《雪醉黄山》《海岸线》和《自然观看》三个内容,其中《海岸线》拍摄的是洞头风光,《自然观看》是雁荡美景。

  “摄影让我踏实干工作,诗意搞创作。”朱永春说。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16岁就扛起了相机,从此沉迷其中,欲罢不能。

  因为摄影,朱永春在基层工作几年后,被选调到市局从事宣传工作,在新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而他的摄影创作同样风生水起,佳作不断,频频获奖。身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他深爱着家乡温州,并把对家乡山水的深深眷恋融入影像,用诗意的探寻寻求瓯越山水影像的诗意表达,希冀由此展现其不同寻常的美丽。在他看来,这就是他作为一位摄影人对家乡最好的回报。

  “我还会更多地立足本土,专注当下,以瓯江山水诗路为主线,进行特色景观系列创作。”朱永春说。

  朱永春谈作品:《海岸线》系列是我创作时间最早跨度最长的一个专题作品,从胶片时代用宾得645中画幅相机开始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拍摄中。我有幸曾在海岛洞头工作生活了两年多,我把镜头定格在那些遗落在海滩上不起眼的物件上,废弃的码头,落败的灯塔,走向腐烂的沉船,已经丧失功能的缝纫机……

  这些海岸景观物件在海水的冲刷和长时间的曝光下,转换成神奇的特定景观语言。我试图用摄影的方式赋予它们生命的力量,表达各种元素之间所蕴含的因果关系:人与海和谐共生。这也是我与海岸风景之间的心灵对话。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乡土情怀和责任担当——两位浙江摄影金像奖得主眼中的温州

  记者:潘虹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