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昔日水上看戏、迎亲……这些消逝的塘河民俗你听过吗?

昔日水上看戏、迎亲……这些消逝的塘河民俗你听过吗?

温州网 2021-11-13 10:36:28
塘河也是一条民俗之河,承载着民风民俗,民间迎佛,端午龙舟竞渡,各种节庆习俗代代相传。民风曲艺,多姿多彩。

温州网讯  “八十里荷塘、入水捉鱼、端午龙舟、庙会集市……”这些词彰显着塘河历史文化。塘河也是一条民俗之河,承载着民风民俗,民间迎佛,端午龙舟竞渡,各种节庆习俗代代相传。民风曲艺,多姿多彩。

从前赶路很慢,小船从塘河上摇啊摇,天黑了,要住宿,于是有了“塘河驿站”。昔日的塘河,有许多的河埠头,水很清,可以浣纱,也供一带的百姓喝水和洗衣等用水的,便是“水清浣纱”……这期,小悠带你看看这些渐行渐远、如今鲜为人知的塘河民俗。

楼台亭阁之于河水上看戏有趣味

“水上台阁”是指戏台子搭在船上,一边在塘河之上荡悠悠,又一边唱戏给两岸的观众看。塘河历史上是主要的交通要道,水台便为往来的船只提供了欣赏戏剧的空间。还有一种说法,借助水的回声可使乐音更加悦耳,《红楼梦》中就写到贾母家宴时,叫十番在藕香榭演奏,说是借着水音好听。

白鹿洲公园观景台浮雕“水上台阁”

温州的民风历来有“尚歌舞,敬鬼神”的习俗,各神庙又有演额子戏的惯例,城乡水台数以百计,拙辑《杜隐园观剧记》中所记从瑞安到温州沿岸观看水台演出多达数十处。市内与近郊较有名的如横渎水台、窦妇桥神庙水台、晏公殿神庙戏台等都曾风光一时。

例如横渎水心殿,位于鹿城区划龙桥村、横渎村、瓯海区上田村交界之十字河中间的一个小岛上。所祀之神名周启荣,平阳横山人,宋孝宗二年进士。宋乾道二年(1166),温州因地震诱发水灾,周启荣带头抗灾,力尽而死,宋皇封为护国平水圣王,建庙于此,每逢神诞,即邀戏班来此演出。1986年重建,1993年再次毁于火。新中国成立前,此台的演出最为频繁。1996年旧城改造后此庙扩建,气势恢宏,但水台已不复存在。

另一处较有名的是库官庙,旧称“老殿”,紧靠梧田河,由岸延伸至河中,三面环水,大门正对吹台山,紧靠安澜桥。大门外有铁栏杆包围,俨然一水台。此台于2003年改建,将戏台移至神庙之内,虽仍照常演出,但旧时的水台已风光不再。

一派喜气河上头水上迎亲热闹闹

“月光光溜溜,女儿嫁温州,温州人家好,吃嘞番薯枣。七铺上下船,闹热小南门。”这句俗语想必不少人听说,原来就是描绘七铺塘河水路嫁娶的繁华景象。塘河上不但运输着乘客和货物,同样还承载了老百姓的人生悲欢。小小的蚱蜢舟不但是水上出行的工具,也是塘河两岸人们送嫁迎娶的重要民俗符号。

过去,塘河最热闹的事,就是遇到送嫁迎娶的蚱蜢舟,舟上满溢着红红绿绿的喜庆和热闹,有富贵牡丹、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图案的绸锻锦被,有红绒线缠绕的陶瓷餐具,有绸带绑系的锦漆家什,它们呈金字塔状叠放。

那些家什有很好听的吉祥名字,就像河里划过的砺灰被称为“白玉”,船上的马桶叫做“聚宝盆”,还有子孙桶、锦绣格什么的,里面会放有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预“早生贵子”的吉兆。那个时代的新娘新郎既没有凤冠霞帔长袍马褂,也没有现在的时髦婚纱礼服,但也好辨别,穿红衣服的必定是新娘。遇到新嫁娘新郎官家境富裕的,会隔舟扔一大把糖果过来,激起一阵愉快的嬉闹,水面上荡开一圈欢声笑语。

万盏花灯水上漂放河灯寄托哀思

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也是塘河文化的一大景观。公元前11世纪周代,周公辅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日续,放酒杯的盏上点灯,曲觞流杯演变的灯酒逐波。春秋时代的《诗经》,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奴隶社会是侵略邻国、战争不断的社会,用船载火攻城摧寨时,对阵亡将士水葬,船筏置鲜花燃灯已成惯例。

中元节这天,亲属们大都要对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沿河的庵堂庙观会用彩纸扎成许多小船,船上有纸扎的小人,并有可以点燃蜡烛的花灯或者底座上放上灯盏,让善男信女前来认购。

天黑了,人们就把这些花灯放在河中任其漂泛,从高处望去,十里塘河万盏花灯在水面上徐徐漂着,再抬头看见繁星点点,与夜空中的星星相映成趣,氤氲着静谧的氛围感。

来源:温州晚报

部分资料来源:沈不沉《水台:塘河文化的亮点》、邱国珍《岁月流转回忆那消逝的风景——温瑞塘河上的民俗》

原标题:昔日水上看戏、迎亲……这些消逝的塘河民俗你听过吗?

记者 戴卓蕾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