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北大曾有个“温州学派”?胡适晚年这样评价

北大曾有个“温州学派”?胡适晚年这样评价

温州三十六坊 2021-11-18 07:06:00

对国人来说,国内大学里北大清华是最顶尖大学的代名词,地位无可撼动。

当年,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相号召,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大任职或任教。

在那个众星云集的时代,老北大也曾云集诸多温州学人,颇具影响力,被胡适评价为那时有个“温州学派”,或者更准确地说,有个“温州学者圈”。

1958年冬胡适胡颂平(右)合影

胡适晚年对他的秘书胡颂平说:

你不要以为北大全是新的,那时还有温州学派,你知道吗?陈介石、林损都是。后来,还有马叙伦。

胡颂平也是温州人,出生于乐清虹桥,1958年起出任胡适的秘书和助手,直到胡适逝世为止,历时近4年。由他记录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不但是研究胡适的必读参考书,其中也记载了不少与温州有关的内容。

北大里的温州人

温州历来是一个被视为“出读书种子”的地方。特别是宋代,温州创造了“进士登科数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的“科举传奇”,永嘉学派是和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直到清末民初,浙江省内仍流传一个说法:“做生意靠宁波人,打官司靠绍兴人,读书靠温州人”近代以来,温州出现了一大批读书人,形成了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精英群体。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1903年京师大学堂重要教职员合影,第一排左起第五位为徐定超

早在京师大学堂时期,就有不少温州人在此工作、任教过。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不久,清末维新人物、教育家黄绍箕就相继出任大学堂提调、总办(相当于校长),对京师大学堂初期发展出力良多。1899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医学馆,后来任温州军政分府首任都督的徐定超被聘为提调、总教习,经历了大学堂医学馆始创与发展过程。1903年,教育家、学者陈黻宸考中进士,官户部主事,不久出任大学堂师范科教习。

改名北京大学后,根据温州学者的研究,在1917年前后,至少有陈黻宸、陈怀、林损、林辛、章献猷、孙诒棫、许璇、孙宣等温州人在北大或任职或执教。此外,陈黻宸的得意门生马叙伦,也被胡适划入北大“温州学派”的一员。陈黻宸弟子除马叙伦外,还有伦明、陈宝骐等在北大任教。

核心人物:陈黻宸

北大“温州学派”的核心人物,是有“海内师表”之誉的陈黻宸。他是改名北京大学后,最早到此任教的温州人,也是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第一人。1913年,陈黻宸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并兼任北京大学文科史学教授。次年,陈黻宸专任北京大学文科史学教授。在此之前,他曾出任过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教习。

为什么说陈黻宸是核心人物呢?可以看出,北大这些温州人大多与陈黻宸有亲戚、同乡或学生关系。

陈黻宸(1859—1917),字介石,晚年改名芾,瑞安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史学家,被誉为“浙江大儒”、“史学巨子”,与陈虬、宋恕三人是名重清末民初学术界的“东瓯三先生”。陈黻宸45岁考中进士,曾先后担任浙江省谘议局议长、浙江省民政部长、民国首届国会众议院议员。

陈黻宸一生主要事业在教育上,除了温州各大书院外,还曾在上海速成学堂、时务学堂、杭州养正书塾、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浙江公学、两广方言学堂、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北京大学等处任教。陈黻宸被誉为“海内师表”、“文章事业震古铄今”,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著名学者马叙伦、许德珩、冯友兰等人均出自他的门下,且在教育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时,也是陈黻宸以光复会老会员、国会议员的身份所力荐。

陈黻宸在北大的讲义稿。温州市图书馆藏

1906年10月,陈黻宸前往广州任两广方言学堂监督,兼充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四年时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和科技人才。在这个时期,也形成了以陈黻宸为核心的温州人和他的学生群体,任用的著名教授如伦明、马叙伦、周继善、龚寿康等都是他的学生;还有陈怀、章献猷、高谊、林公任、黄公起、林涛等十多位温州人。

△陈黻宸写给弟弟陈侠(字醉石)的信函。现收藏于温州博物馆。

1913年,陈黻宸再回北大,受聘担任文科史学教授,为陈钟凡、冯友兰等学生讲授“诸子哲学”、“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后来成为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发冯友兰,曾自称“在中国哲学方面,深受陈介石的影响”。在陈黻宸的带领下,当时在北大任职执教的还有许多温州人。1917年,陈黻宸因胞弟陈侠去世,悲伤过度,在瑞安逝世。

“温州学派”人才济济

1910-1930年之间,是北大“温州学派”最具实力的时期。除了核心人物陈黻宸外,大致还有以下成员:

陈怀

(1877—1922)

字孟冲,号辛白,瑞安人。

陈怀是陈黻宸之侄,由叔父教育长大,曾任教于永嘉三溪书院、温州府中学堂,以及旅京浙学堂、两浙优级师范学堂、两广方言学堂、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等。1917年陈黻宸病逝后,陈怀被蔡元培聘为北大史学教授,是清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著有《中国近百年史要》、《清史要略》等。

林损

(1891—1940)

字公铎,号叔累,瑞安人。

少从舅父陈黻宸学习经史,后毕业于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曾任北京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教授。1914年,林损任北大预科讲师,1918年升为教授。陈黻宸故去后,所授诸子等课由林损代之。1940年去世后,张学良写下“人师、经师、国学大师”的挽幛予以追悼。

马叙伦

(1885—1970)

字彝初,号石翁、寒香,杭州人。

年少时曾随亲友在温州就读,是陈黻宸在杭州养正书塾历史总教习时的学生。曾随陈黻宸一起赴上海编《新世界学报》,一同在两广方言学堂和北京大学任教。1922年起,任浙江一师校长、浙江教育厅长、教育部次长,1945年发起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教育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许璇

(1876-1934)

字叔玑,瑞安人

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农科,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农学家和现代农业科学奠基人之一。1913年被北大聘为农科教授兼农场场长,主讲农业经济学。后曾执教于北京农业大学、北平大学,曾任浙大农学院院长,并当选为中华农学会会长。去世后北平大学校委会为他举行公祭和校葬。

伦明

(1875—1944)

字哲如,广东东莞人,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师范科就读。1918年伦明任北京大学法预科教授;1920年,北京大学设立国学研究所,应聘为诗词教授。

孙宣

(1896-1944)

字公达,一字同旦,号朱庐,又号宣楼,瑞安人,孙锵鸣之孙。自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孙宣于1917年游历京师,受聘北京大学,任校长室秘书兼《北京大学月刊》事务员,协助蔡元培整理《越缦堂日记》,后曾出任北京大学讲师。

林辛

字次公,林损的兄长,瑞安人,与林损同年到北大任教。

章献猷

(1867—1944)

字味三,瑞安人,陈黻宸门生。1898年与陈虬等以会试至京师,参加康有为发起的保国会。1917年初经张元济推荐,章献猷至北大校办任庶务长。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进德会,章献猷为甲种会员之一,并与李大钊一起当选为进德会纠察员。

孙诒棫

(1880—1925)

字季芃,号季重,瑞安人孙锵鸣之子。曾两次东渡日本游学,与陈怀、陈黻宸等人一起创办温州首份综合性报纸《东瓯日报》。孙诒棫曾任清史馆编纂。

陈宝骐

曾就读于两广方言学堂,以广东高材生补为北大法科教员。

胡适对“温州学派”印象深刻,一方面是作为新思想代表的他与当时看来是传统学术代表的林损等人相互论争。另一方面,也是相对当时北大文科以余杭派为中坚,章太炎门下弟子马裕藻、钱玄同、黄侃、康宝忠、沈兼士等济济一堂,让胡适留下了北大有个“温州学派”的一家之言。

参考材料:

《老北大“温州学派”的那些人和事》方韶毅

《近代温州史家与史学著作》、《蔡元培婚礼上的温州人》洪振宁

《黄绍箕任职教育界事实考》谢作拳

《民国社会的原生态面貌——孙宣与他的日记》以上原载温州日报

《琉璃厂故事 续补可嗣四库书不》夏和顺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北大曾有个“温州学派”?胡适晚年这样评价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陆珊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