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话到底有多“魔性”?互相听不懂的语言多达12种!

温州话到底有多“魔性”?互相听不懂的语言多达12种!

温州网 2021-12-01 08:32:00

  温州网讯 温州话难懂,已经被国内网友公推为“中国最难懂方言”之首,连美剧也来凑过热闹,剧中抛出个温州话难题,把这种语言称为“恶魔之语”。

  其实,温州话不仅仅外地人难以听懂,有时甚至连温州人之间也会出现“沟通困难”,因为温州市域内互相听不懂的语言多达12种!会讲两种以上语言的温州人比比皆是,经常一出门连隔壁村也听不懂你说啥。

  即便你会讲瓯语,地区差异性也很大,让乐清人和平阳人之间聊个天通话也很吃力。温州方言的纷繁复杂程度,已经不仅仅能用“难懂”两个字来形容。

  难怪语言学家评价,温州作为一个多方言地区,种类之多、差异之大可谓全国之最,更是世界之最。而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正因为温州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

  按使用人口分,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瓯语、闽南语、大荆话

  根据地理学家姜竺卿、语言学家沈克成的调查和研究,在温州市域内,互相听不懂的语言多达12种,它们是:瓯语、闽南话、蛮话、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大荆话、黄南话、南田话、罗阳话、莒江话、汀州话。

  温州地处我国吴语方言区与闽南话方言区的交界地带,温州方言种类之多,差异之大,可谓全国之最。在这12种语言中,相邻两种语言交界地带的居民,一般都会讲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温州方言分布地图  海声制图

  01

  第一名:瓯语

  瓯语俗称温州话,是温州市分布面积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核心语言,分布在全市所有的11个县市区。市域范围内,温州话使用人口为520万人(不包括外来人口,但包括温籍外出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66.08%(文中人口数据均据2010年“六普”资料)。

  △岙底乡一个讲闽南话的山村

  市区范围中,龙湾、瓯海两区全部使用瓯语;鹿城区只有藤桥镇岙底乡讲闽南话,其余全部讲瓯语;洞头区北岙讲闽南话,大门讲瓯语。

  距离温州市区最近的县市区中,瓯语的使用人口也更多:永嘉县除北部少数村庄讲仙居话、黄岩话外,其余都讲瓯语;乐清市以清江为界,以北讲大荆话、以南讲瓯语;瑞安除少数村庄、海岛讲闽南话外,其余都讲瓯语。

  使用瓯语人数最少的是泰顺县,35万人中仅百丈镇1万多人讲瓯语。

  02

  第二名:闽南话

  温州的闽南话跟福建南部的厦门话、泉州话、漳州话相近,互相之间能通话;但与福州话、福鼎话等闽东话不能通话。为与福建道地的闽南话相区别,一般把温州的闽南话,连同台州玉环、丽水景宁等地的闽南话合称为“浙南闽语”。不过本地人多称其为“福建话”。

  温州境内的闽南话使用人口137.51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7.48%。它的分布面积和使用人口都居温州12种语言的第二位,分布在7个县市区,在苍南甚至成为第一语言。

  说浙南闽语的人口大多是明清之交的泉漳移民,他们大多分布在温州地区南部,主要是苍南和平阳两县。苍南县除东北部外,平阳县除东部和西南一隅外,其余都说闽南话。

  洞头、瑞安、泰顺、文成、鹿城五个县市区讲闽南话的人数共18.65万人。

  03

  第三名:大荆话

  大荆话指乐清市清江以北所说的方言。它能坐上温州方言使用人数第三把交椅,颇为出人意料。

  乐清地处温台走廊地带,其方言属吴语区瓯江片和台州片接壤之处。境内以清江为界,清江以南属瓯江片,以乐成镇为代表,称乐清话;清江以北属台州片,以大荆镇为代表,称大荆话。温、台两个方言片交接地段的变化,在语言地理学上极具典型意义。

  大荆话使用人口占温州户籍人口的4.56%,按使用人口是温州市第三大语言。

  语言最复杂、种类最多的是泰顺县

  泰顺县除了瓯语外,互相不能通话的语言多达六种,分别为蛮讲、闽南话、罗阳话、莒江话、畲客话、汀州话。

  泰顺土话俗称“蛮讲”,使用人口23.6万人,占泰顺县户籍人口的64.94%。蛮讲是“闽腔”的谐音,与福建的寿宁话比较接近,属于闽语支的闽东话语组。

  泰顺语言地理分区可分为南区和北区两大部分,泰顺南部闽语区分为闽东话的“蛮讲”和闽南话的“彭溪话”;北区流行吴语,分为罗阳话、瓯语、莒江话三种。泰顺还有两个客家话方言岛,分别为“畲客话”和“汀州话”。畲客话又称畲语,是温州畲族居民内部使用的语言,属于受浙南闽语影响的客家话。汀州话属于客家语,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汀州府长汀、上杭、宁化等县农民大批移民浙江,目前浙江汀州话分布丽水、衢州、金华、杭州和温州泰顺等地。

  和泰顺成为有力竞争对手的是苍南县,除瓯语外方言多达4种:闽南话、蛮话、畲客话、金乡话。

  苍南蛮话是苍南东北部宜山河口段南岸沿海地区的一种土话,以钱库话为代表,使用人口28.7万人,占苍南县户籍人口的22.11%。蛮话语音方面接近瓯语,词语方面却与闽南话相近,但三者之间不能通话。

  蛮话和蛮讲仅一字之差,分别通行于苍南泰顺两地,被认为是土著语,很可能是吴语与古越语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特殊吴语。

  △金乡卫

  苍南县闽语区中还有两个吴语方言岛:一是金乡,为明初金乡卫驻军使用而传流下来的方言,只在金乡卫内使用。由于明代驻军大多来自浙北和苏皖的江淮地区,所以今天的金乡话既有苏南、浙北的北吴语特征,又夹杂着大量北方官话成分。金乡话使用人口有3.82万人。另一处是蒲壮所城,也是一个古戍所,域内的蒲城与城东面沿浦说南吴语东瓯片的蒲门话。

  瓯语可细分二十五类

  尽管瓯语使用范围遍及温州全市,内部一致性很强,但地区差异性也很大,包括语音和词汇差异,以至于两种不同温州话之间的通话有时很吃力。温州方言的纷繁复杂程度可谓“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学者认为可细分为25种不同的方言。

  一般把瓯语分为南北两区,分界线大致在瓯海与瑞安之间,南区瓯语包括瑞安、文成、平阳、苍南。

  (点击可查看大图)

  温州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

  方言是文化载体,温州地区方言纷繁复杂的背后,正因为温州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温州人的祖先除了极少数遗留下来的古东瓯人,大量是历代因避乱与谋生陆续迁入温州的北方移民与邻近的福建移民。

  徐定水先生的《温州历代迁入人口姓氏考述》中认为:温州历代迁入人口,以宋代为最多,其次五代,再次为唐代、明代。各地迁入人口中,外省以福建为最多,几占半数以上,次为河南、安徽、江西等。(三十六坊此前曾多次推送温州移民的相关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公众号内搜索关键词“移民”查看。)

  大批移民之所以迁居温州,不但因为温州是个“温润之州”,风光秀丽、气候温煦;还有温州开发较晚,相当长时期内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便于移民垦荒种植的原因。加上温州地处东南一隅,较少受战乱影响,社会安定,移民之乡也就应运而生了。

  古代温州大规模人口迁入大致有六次:

  ⑴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北方边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草原少数民族挥师南下,迫使中原地区汉人南逃,其中迁入温州境内的人口数量很多。

  ⑵唐代“安史之乱”,黄河流域触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大潮,余波一直持续到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唐后期的人口南迁中,流入温州境内的人口很多。

  ⑶五代时期,温州在吴越王钱氏统治下,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而福建内战迭起,闽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入温州境内。尤其是为避王曦战乱,从长溪赤岸(今霞浦县赤岸村)迁居温州的人数最多,规模最大。

  ⑷北宋末年,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宋室南迁,其移民规模超过了“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移居温州的人口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人口迁移。

  ⑸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农历八月十七,温州遭受特大台风和潮水袭击,引发“海溢”,永乐瑞平四县溺死数以万计。温州知州传檄.要求福建移民补籍,闽人相继迁入温州定居,为数甚众。

  ⑹明初为了巩固边防,在沿海设立了许多卫所,仅洪武一朝31年中设卫即达136处。大批外省籍军官率军来温州各卫所戍卫,其中多数留居温州,成为温州人。

  历代大规模外来人口迁入温州,对温州方言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温州话到底有多“魔性”?互相听不懂的语言多达12种!多方言背后原因原来是……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