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零下40℃也不怕 温籍科学家为冬奥车辆研发“抗冻”心脏

零下40℃也不怕 温籍科学家为冬奥车辆研发“抗冻”心脏

浙江新闻客户端 2022-02-23 08:09:09

  “非常激动!”看着应用着自己专利技术的新能源汽车驰骋在北京冬奥会上,瑞安中学校友(1980届毕业)、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冬奥新能源汽车专家组专家王朝阳说,“希望好的科技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这是我们作为科学家、工程师最大的愿望。”这一刻,他等待了十余年之久。

  面向北京冬奥,北京理工大学牵头组织研制了面向冬奥环境的纯电动大客车、纯电动B级乘用车、高速燃料电池大客车等3种车型的电池、电机新技术。冬奥会期间,搭载这些新技术的新能源客车,在各赛区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这背后有着王朝阳的智慧。“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低温环境是运行‘禁区’,尤其在北方寒冷的冬季,电动汽车会出现无法充放电、整车无法启动等问题,这是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他说,而在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张家口,电动汽车要面对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0℃的极寒环境。

  早在2011年至2013年,王朝阳带领团队历时三年发明了全气候电池技术,并于2014年申请获得了世界专利以及中国发明专利。全气候电池技术,即在现有锂电池内部植入镍箔,相当于给电池贴上“暖宝宝”,在电动汽车冷启动时,短时间内就能把电池加热到适宜的工作温度,解决了电动汽车寒冷状态下电池低温问题。

  “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背后有曲折的科学探索过程。”王朝阳说,他率团队先后验证了几百种材料,最终确定了镍箔作为加热材料,而且这项技术不需要改变锂电池的原有工艺和材料。有了这个核心技术,电动汽车终于有了抗冻“心脏”。

  2016年,王朝阳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自然》发表相关论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恰好看到这篇文章,两个团队开始合作,将专利技术应用于整车。

  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极寒环境下,北理工团队于2018年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项目研发样车试验。这里每年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40℃左右,撒起的水花都会瞬间会变冰花。“研发人员就是在这样的极寒环境下进行试验,而且每年都要在最冷的时候待上两个多月。”王朝阳说。2019年初,他曾随团队赴海拉尔,亲眼目睹全气候新能源汽车产品定型和示范考核试验。

  看着一辆辆纯电动汽车在冬奥会期间从容驰骋,曾经的艰辛与努力都化为喜悦。“科技能够成功转化为成果,这背后北理工、福田、北汽、宇通等做了大量工作,感谢每一个人的坚持与付出,”王朝阳说,“希望未来这个技术能够应用到大众市场。”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零下40℃也不怕 温籍科学家为冬奥车辆研发“抗冻”心脏

  记者:潘敏洁 应忠彭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