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为何能成为千年商港①:水路发达 畅通各地港口城市

温州为何能成为千年商港①:水路发达 畅通各地港口城市

温州文史馆 2022-03-09 12:00:00

  “温州好,贾客四方民,吴会洋船经宿到,福清土物逐时新,直北是天津”。清代孙扩图在《江南好》中除点赞温州“宜晴宜雨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的温润气候外,还写出温州四方商家云集、各地商船泊岸、时新货物荟萃的繁荣商港场面。早在战国,温州就已形成港口雏形,因“控带山海,利兼水陆”,被南北朝时期的郡守丘迟称作“东南沃壤,一都巨会”。唐代后期温州成为中日交通往来的重要港口,宋代又得以长足发展。尤其在南宋,温州港口商贸达到全国前所未有的优势,在随后的元明清也一直保持。一座千年商港的形成,必然是多方因缘的汇合,本文试从历史上温州水上交通、农产品手工业品发展以及港口经济腹地等方面,略述温州形成繁荣商港且经久不衰的密码,此为《温州为何能成为千年商港?》第一篇。

  元代王振鹏《江山胜览图》线描图 局部

  水路发达

  畅通各地港口城市

  温州地处东南,通江达海,拥有三百五十五公里黄金海岸线;兼备河港、海湾港,水路交通便捷。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发兵围困东瓯,汉王朝派兵“从会稽浮海救东瓯”(《史记·东越列传》),可见在西汉时温州与会稽(今绍兴)之间已有水路交通。唐时,温州与福州、处州、台州等地都已有水陆相通。如《元和郡县图志》载温州“西南至福州水陆相兼一千八百里”。唐天宝二年(743),浙东海盗吴令光曾攻占温州,封锁海上交通,于是“海路塞,公私断行”,可见当时交通往来多仰仗海路。温州不仅通达国内港口城市,唐时已有航线与日本、新罗相连。中日之间僧人、客商往来,常通过温州作为中转。唐大历九年(774),鉴真和尚准备第四次东渡日本时,即打算先由扬州南下至温州,再乘船前往福州渡海。

  温州最早与日本直航,有文字记载的应属海商李处人。据日本《安祥寺惠运传》载,唐会昌二年(842),海商李处人花了三个月时间,用楠木造了一艘大船,由日本值嘉岛(即平户岛)出发,经六天航行抵达温州。到唐后期,温州已成为中日交通往来的重要港口。日本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载,开成四年(839)至天祐四年(907)约七十年间,温州是中日商船进出、停泊的沿海港口之一。日本名僧圆珍、慧运都曾搭乘商船入唐求法,经过温州后再转往天台山、五台山等地朝圣。圆珍经过温州时获取三张路证公牒(横阳县公验、安固县公验、永嘉县公验),现均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成为温州与日本往来交流的重要物证。

  古时温州港及其腹地

  “江城如在水晶宫,百粤三吴一苇通”,这是南宋陈傅良对温州交通便利、城市繁荣的生动描述。南宋陈则翁在《回回僧人》中有“秋风响耳环,古怪聚人看”“亦有西来意,相逢欲语难”等诗句,形象描述了异域人士纷至沓来的景象。南宋洪迈在《夷坚志》中还记述了海上巨商为避风泊船于江心孤屿和麻行码头,并举行祭风的水陆道场的情形。及至元代,温州港口设施日趋完善,城区北门沿江一带筑成“大石堤延袤数千尺”,并建有“以俟官舸”和“以达商舟”的两类码头,分别供官船和中外商船靠泊之用。海船可直达高丽、日本、西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许多港口。元贞二年(1296)二月二十日,温州人周达观就是从温州扬帆出使真腊(今柬埔寨),所著《真腊风土记》描述了他逗留当地一年间的见闻。

  周达观航海示意图

  明代弘治《温州府志》卷四记载:温州城南至闽、广,东至日本,北至淮扬,“无适不达”。因海路相通,常有外国船只在海上发生不测,漂流至温州的记录。据《温州府志》载,延祐四年(1317),婆罗国(今文莱)六十余名商人乘大小两艘船出海贸易,不料途中遇大风,大船被吹坏,十四人所乘小船漂流到温州海面,停泊于中界山。次年冬,又有载着金珠、白布等物品的日本商船漂流至平阳大岙海滨。温州是暹罗国(今泰国)出使中国的必经之地,明洪武八年(1375)八月,暹罗国正使冒罡坤信、副使诏毡哆罗,携带大象、西洋红布兜、罗锦被、象牙、胡椒、黄蜡和真香等贡物,乘坐海船进入温州。大象这庞然大物想必已难以再继续长途跋涉,于是被寄养在开元寺(今城区公园路口)。使节转赴京师(南京),至第二年始回本国。

  洪武二十年(1387),暹罗一贡船又开进温州近海。当地商贩私下买卖沉香等物品,违反了明代法律,本应以通番罪处以极刑。据《明史》卷三二四《外国传·暹罗》载,当地官员报告朝廷后,明太祖认为温州是暹罗必经之地,因为往来经过而进行买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通番”,于是网开一面赦免了当地商贩。福州至琉球国那霸航线,也必经温州近海。“回福州出那霸港,由姑米山取温州南杞山、台山、里麻山(一名霜山),收入定海所,进五虎门。”(周煌《琉球国志略》)南杞山即今平阳南麂岛。

  作者:金柏东 金丹霞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