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这道高考作文题,且看温州如何书写

这道高考作文题,且看温州如何书写

温州网 2022-06-09 09:26:51

  温医大研究员王钦阳

  温大特聘教授肖遥

  “浙江工匠”庄庆康

  温州网讯 2022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目聚焦青年人才和创新驱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近年来,温州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持续承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书写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昨天,温州医科大学研究员王钦阳、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肖遥、“浙江工匠”庄庆康等温州90后青年高层次人才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成长故事。

  团队17人全是90后

  昨天,温州医科大学研究员王钦阳看了2022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目后,很有感触。他对团队成员说,今年的高考题出得到位,很有现实意义,高考生有话说,他们这些青年人才也有话说。

  王钦阳,1990年生,2020年1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20年4月以突出的科研成果,加入温州医科大学卓越中心高等研究院,被破格聘为研究员。

  王钦阳昨晚还在办公室里整理最新科研成果送审材料。他说:“刚毕业时,曾有几所985学校向我发来工作邀请,但我最终选择了温州,选择了温医大,这所大学两大附属医院提供的科研经费相当雄厚。温州给予的科研条件富有吸引力,无论科研启动经费,还是设备和场地,为年轻人创造的科研条件很令我心动。”

  2020年10月,王钦阳带领的团队成员有7人,而现在扩大到17人。王钦阳说,温医大党委书记吕一军、校长李校堃院士等在关键时刻对年轻的科研团队总是鼎力支持,有力推动他们与温医大附二院联手科研攻关。在温州、温医大举办的青科会还为他们提供与国际青年英才交流的高端平台。

  “在温医大,科研必备的液质联用仪器等,即使采购价高达百万元。但一旦向学校提出需求后,校方在第一时间就来了解情况,并给予大力支持,招标、购买等工作迅速推进。”王钦阳说,这让他又一次“感受到了温州对人才的礼遇”。现在,他已将北大同学、进入“国家博新计划”的90后博士田子由动员到温医大工作,和自己一起搞科研。

  王钦阳说,他们都是这道作文题的答卷人。他们团队所有成员均是90后,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团队核心成员经常是凌晨两三点发来实验数据,他最后作统筹处理。搞科研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活,如果没有这劳动强度,是很难出科研成果的。年轻人要趁身强体壮时候“撸起袖子加油干”早出成果。

  王钦阳还分析了这道作文题。他说,这题目讲的几位浙江青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有远大理想又刻苦钻研。他的北大导师常说,搞科研要有骨气,要敢啃硬骨头,愿下“笨功夫”。静不下心,耐不住寂寞,是出不了成果。现在是干事业的好时代,温州又提供了创新的好环境,希望能和高考生、更多年轻人一起答好这个“作文题”。

  普通人肯努力也能成才

  “浙江工匠”庄庆康看了这个作文题后说,普通年轻人,只要努力,也能成才,像作文题提到的90后青年工人杨杰一样,成为“浙江工匠”。

  庄庆康,温州乐清人,是我省最年轻的“浙江工匠”。他1999年出生,比1993年出生的杨杰更年轻。

  2014年,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庄庆康曾非常迷茫。最后,在温州技师学院读书的表哥推荐下,就读该校的智能控制系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

  刚进校时,庄庆康成绩并不突出。2017年,他被市技能大师肖若进带入了智能控制系的特训队,让他能够经常跟着老师进企业做各种项目,锻炼实操、培养兴趣、积累经验,并以赛练技,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到企业工作期间,他坚持每天晚上,上网课,自学机械三维建模、机械设计等,记录每一天工作情况,安排好学习计划。

  从一名迷茫的初中毕业生,到斩获众多国家级、省级赛事大奖,成为温州市级领军人才。庄庆康说:“这得益于温州给年轻人提供成长机遇、温州技师学院和各部门的培养,所有的努力,都能被看得到。”

  “温州智能制造业发展快速,对自动化技术和人才培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我们的成长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庄庆康说。

  从五湖四海汇聚温州

  90后肖遥,现为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1991年出生的肖遥是湖北人,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去年7月1日,他在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教授、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侴术雷带领下,和团队其他成员全职落地温州。

  “我们团队15人,全是博士,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31岁,最小的28岁。” 肖遥坦言:“其实北京、深圳等地的知名高校也向我抛来了橄榄枝,但是温州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让我深刻感受到人才被尊重,在待遇、事业、感情留人方面,温州做得很好。”

  去年9月28日,温州大学与瓯海区政府合作,创立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在瓯海区打造钠离子电池储能生产线,并推动其应用在低速电动车、电动船、家庭储能、电网储能等领域。研究院正全力打造钠离子电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成为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绿色清洁能源发展,服务温州、浙江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来温州一年多,让肖遥感受最深的是温州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瓯海区给予他们团队 4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温大、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内分别提供了2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的场地。

  肖遥说:“我要一直在温州干下去,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和温州共同进步成长。我的女朋友也在团队中,如果以后结婚生子,还会接家人到温州一起生活。”

  团队成员中不少和肖遥有一样的想法,侴术雷教授一家老小,已全从黑龙江老家搬到温州安家。

  为年轻人搭建成长舞台

  昨晚6时许,当记者来到温州市委组织部时,工作人员还在岗位上忙着各自的工作:帮助人才“安家”、解答人才政策、协调解决各类人才问题。

  近年来,温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迭代升级人才新政40条,设立温州人才日,本土院士培养、海外院士全职引进、省“鲲鹏行动”入选取得历史性突破,2021年温州城市人才吸引力升至全国第27位,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像“走进”浙江高考卷的90后青年科研团队、青年工匠等,在温州各行各业同样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温州市人才库数据显示,温州已认定D类(市级领军人才)、E类人才(高级人才)7886名,其中90后占比23.89%。全市已认定浙江工匠类人才166名,其中90后工匠占比达56.63%。

  今年,温州正加快推进“瓯越英才”等系列人才工程,推动“温智回归”“温青回归”,成立温州青年创新创业促进会,加快建设浙南海创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计划引育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30个以上,力争引育院士和“鲲鹏人才”5人、大学生12万人,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技能人才8万人。

  王钦阳说,温州正加快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打造适应人才需求的高品质城市环境和生活场景,为年轻人搭建更好的成长舞台,吸引更多创新人才与温州共成长,进一步打响“来温州·创未来”品牌。他们自信,一定会在温州成就梦想。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这道高考作文题,且看温州如何书写

  温医大研究员王钦阳、温大特聘教授肖遥、“浙江工匠”庄庆康等 90后青年高层次人才讲述成长故事

  记者 王若江 陈怡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