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十问十答丨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对话之十:趋好态势与不确定性交织 稳进提质怎么把握

十问十答丨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对话之十:趋好态势与不确定性交织 稳进提质怎么把握

浙江新闻客户端 2022-06-30 09:31:29

  当前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三重压力”叠加“两大变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当前经济走势怎么看,堵点卡点怎么打通,怎样更有力帮助市场主体……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记者与长期关注浙江经济的专家学者开展探讨。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随着疫情形势好转,5月浙江规上工业增加值已实现由负转正。

  接下来,如何提振企业家信心,如何乘势优化产业结构,浙江能否完成工业增加值年度增长目标?本报记者专访了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凌云。

  记者:当前,浙江工业经济恢复势头如何?

  凌云:2022年浙江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目标为6%以上,这是基于去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作出的判断,而周边重点城市发生疫情是今年一季度突发情况,对完成今年我省经济发展目标增加了难度。

  目前来看,今年1月至5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较年度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要完成今年上半年及全年目标是有难度的,必须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坚持问题导向,做好精准服务,激发企业活力,我们实现全年的预期目标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何以见得?这里有一组数据:研发投入方面,今年1月至4月在利润下滑的同时,全省规上工业研发投入仍同比增长22.8%,体现了我省企业对创新驱动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发展预期的信心。工业增加值方面,5月全省工业增加值由负转正,预计6月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比5月更好。

  此外,1月至5月全省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8.0%、工业投资增长15.6%、技改投入增长19.9%,这些指标均展现出趋好态势。

  记者:目前趋好态势之下,依然有不少不确定因素,如何进一步稳预期、增信心?

  凌云:预期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期望,它引导着企业作出经济决策。近年来,积极拓展市场、依靠创新驱动、主动调整结构、全球化经营的企业,仍然发展稳健,信心十足,但也有一部分企业存在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

  从近期看,主要受疫情影响,供应链被阻断,保生产难;市场拓展受阻,保份额难;售后服务不畅,保客户难;产能发挥不足,稳员工难;现金流受影响,保生存难;政策效用递减,稳预期难。近期的“六难”,核心是前期人流、物流受阻。一旦疫情缓解,人流、物流充分流动起来,近期困难会逐步化解。

  但从中长期看,部分企业可能受到复杂国际环境波及,更多企业面临科技创新瓶颈制约等。

  要破解这些问题,首先要让市场主体稳住两个预期:一是政策稳定的预期,政策、法规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政府要打造一个长期可持续稳定的良好预期的政策环境,让企业对预期可确定、能把握;二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稳定的预期,要让企业家心里有底,在满足什么条件下,可以无需担心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这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要保护好发展的热情。

  同时需要注意,目前的减负降本政策,有很多是阶段性的,是很积极的,但也要兼顾减负降本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让企业做好心理准备,避免突然“撤梯”。

  其次,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用好用足科技扶持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引领发展。我们发现,即便受到疫情等影响,有竞争力的企业依然不会“被脱钩”,牢牢生长在全球产业链上。

  最后,政府应以高质量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记者:面对下行压力,浙江如何实现稳工业和优结构同频共振?

  凌云:当前,疫情对经济影响较大,稳经济是最根本的,要慎用淘汰出清等抑制企业发展的政策。应当面向时代发展的方向,围绕创新驱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继续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以数字化智能化设施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牢牢把握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既要尊重市场内在规律,也要做好生产要素调控。既不要袖手旁观,也不要“自作多情”,科学合理地运用好政策杠杆,精准做好保障。

  记者:如何看待浙江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现象?

  凌云:目前来看,浙江制造业在研发和品牌“两端”没有外流趋势。比如代工巨头申洲集团,在国内做研发、设计,原材料、装备和高端产品生产环节都在浙江本地,只将一般加工环节转移出去。因此,该现象可以理解为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合理的分工布局,没有必要过度担忧。

  当然,各地仍须把握好产业梯队的动态平衡,如果科技创新的速度还不足以支撑发展和就业,就要避免出现过快、过度地转移产业。

  许多人担心加工等环节的产业转移可能会带来“就业真空”,在我看来,传统产业在机器换人、优化生产的同时,其吸纳的就业人数一定是递减的,最终还是要通过创新驱动来开辟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岗位,优化调整就业结构,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在优化存量上,浙江应该继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减少劳动力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继续发挥浙江块状经济的优势,转变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走高端化路子,把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在做大增量上,要强链、补链,围绕产业链“招大引强”,形成移不走、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并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品牌提升,最终让两类企业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越来越多。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赵乐韵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