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暖人心 善行瓯越传
温州网讯 今天,温州彰显人间大爱的“红日亭”迎来了行善50周年纪念日。
50年前的夏天,一群老人在市区华盖山脚的东门护城河边修建了一座凉亭——红日亭,自发在那里向路人供应伏茶。这一看似平凡的善举开启了温州城里半个世纪绵延不息的善行传奇。
岁月流转,红日亭的老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慈善精神”却生根、发芽,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深入人心。
50年后的今天,红日亭已成为温州慈善地标。虽然其原址已淹没在城市改建的潮流中,但这种精神却不惧变迁、历久弥新,激发更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务行列,续写这个爱与温暖的城市故事。
【一个善举】
一群老人建亭烧伏茶
进入7月,温州遭遇高温肆虐。位于环城东路的红日亭伏茶点“生意”兴隆,喝茶者络绎不绝。今年69岁的廖金定每次从家里出来路过红日亭,心中就会升起一种自豪之情。
50多年前的东门涨桥头,是进城的入口之一,河边码头每天人群熙熙攘攘。为了让路人有个歇脚的地方,廖金定的父亲廖立科在涨桥头河道边用粗石垒造地基,搭了一座毛竹凉亭。亭子常年风吹雨打,日渐破败。1972年,一群老人出钱出力,重建了一座水泥凉亭。因为亭子坐西朝东,每天一早可见红日冉冉升起,当年爱看书读报的金庆洪老人,为其取名“红日亭”。也就是从那年夏天开始,红日亭的老人自发免费向路人供应伏茶。
市民章碎英已故的老父亲章兰燕,是最早的烧伏茶发起人之一。那年,退休不久的章兰燕与邻居五六人闲聊,一起决定为路人供应伏茶送清凉。大伙儿筹钱购买草药,置办了铅桶、锅炉、汤瓢、茶杯等,并在华盖山边搭了个小棚子烧伏茶。
早上4点开工,烧好的伏茶倒在50斤的大铅桶里待稍稍冷却后,抬到外面马路边的红日亭里,直到下午4点收摊。从那以后,夏烧伏茶成了红日亭的特定大事。每年头伏前夕,大伙儿就聚在一起商讨开工事宜。
烧伏茶的钱都是大伙自行筹措。当年家家户户条件一般,所捐的钱也多为一分、两分或五分。所有捐款收入及支出账目均由温州市饲料厂司秤员退休的章兰燕一一登记,等到烧茶结束张榜公布。为了节省费用,章兰燕每年写报告向位于徐衙巷的温州煤球厂申请公价购买蜂窝煤的计划票。
1975年,护城河要填河成路,红日亭也被拆除。老人们将写有“红日亭”三个字的屋檐拆下,在华盖山脚的大榕树下新建了一座“红日亭”,继续烧伏茶献爱心。1999年,温州开展旧城改造,红日亭再次被拆,老人们搭建了不锈钢棚继续行善……
时光流逝,如今位于华盖山脚的红日亭青瓦白墙、仿古亭廊,俨然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园林式古亭,成为温州的“慈善地标”“道德高地”。正如廖金定说的:“父亲当年的善举,留给我们的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我和家人前进。”
【一种精神】
发扬善行是莫大幸福
亭外,外来务工者、孤寡老人、过往行人等数百人享用爱心餐饮;亭内义工志愿者们忙忙碌碌辛勤劳作……这种温馨的场景每天在红日亭上演,成为温州街头一道动人的风景。从“爱心茶”到“爱心粥”,到免费供应节气传统美食,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下乡扶贫、支援抗疫第一线……走过半个世纪,红日亭爱心一脉相承,服务项目越来越丰富,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支持。
这些年,红日亭的义工志愿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人数也从开始时的五六人,增到现在固定参与服务的40多人。在红日亭墙上,有一个志愿者形象宣传栏,里面张贴着40多张义工志愿者的照片,排在第一位的是鹿城区红日亭公益慈善会会长孙兰香。孙兰香早年曾就职于五马街道华盖社区,因为机缘巧合,本该在2009年退休的她选择了在2010年的第一天加入红日亭。在红日亭她找到了一份归属感,一干就是十多年,再也离不开。
孙兰香说:“我们这里目前参与服务的义工志愿者年纪最小的62岁,最大的88岁,好多人晚年时光全奉献给了公益事业。”红日亭还为志愿服务十多年的朱永麟等9位老人举行了“荣休”仪式,感谢他们的奉献精神。
红日亭的日常开支,大部分来自市民的捐款。这些年,不计其数的市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他们有感于红日亭的慈善精神,觉得自己也有义务为它添砖加瓦,纷纷出钱出力。有企业单位捐赠“爱心米”;有市民捐赠面包车、不锈钢小推车,甚至将同学会变成“慈善+聚会”的形式一起带领同学一起献爱心。
更有不少人慕名而来,将宝宝的生日宴与老人的祝寿交给红日亭操办。九旬老人在红日亭办寿宴,连续九天施粥行善,与700多名路人分享长寿面。八旬老人连续九年在“入党日”庆生,决定有生之前捐满一万碗面。据介绍,每年都有百来人来红日亭过生日。
到了寒暑假,来红日亭参与志愿服务的大中小学的学生更是络绎不绝。“红日亭,每天都很热闹,大家特别有干劲。”孙兰香说,是“慈善精神”让我们大家聚集到一起发光发热造福社会,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一项传承】
成为全国精神文明旗帜
一座亭温暖一座城,一群人感动一座城。如今“红日亭”不仅成为温州民间公益慈善的代名词,更成了温州一张亮丽的“道德名片”“慈善地标”。在“红日亭”的示范带动作用下,温州各地的“红日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具规模的伏茶点已超过3000个。
早在2012年,红日亭的故事在省市媒体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红日亭现象引起时任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民和浙江省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中央文明办组织中央媒体等单位人员来鹿城区对以“红日亭”为代表的免费伏茶点现象开展专题调研,对以“红日亭”为代表的鹿城区免费伏茶点现象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其打造了一道靓丽的城市文明风景线,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与善念,形成了道德建设的链条,彰显了文化和精神的力量,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值得认真总结和学习推广。
2013年9月30日,“红日亭”举行恢复重建落成仪式。十年来,在孙兰香的组织带领下,红日亭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更把志愿服务的精神带到全国。去年,红日亭还携手三乐亭、旭日亭、复兴亭、白鹿亭、晚晴亭等伏茶点组成“鹿城联盟”抱团行善,从区域献爱到满城送爱,从个体献爱到团体集爱,从草根献爱到官方助爱,出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温州现象”。
红日亭各项荣誉也纷至沓来,“红日亭爱心老人集体”先后荣获“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特别奖、2012年度浙江骄傲——最美浙江人、第四届“浙江慈善奖”“最美温州人——第四届温州市道德模范”特别荣誉奖等荣誉。2017年,红日亭还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为全省仅有的两家单位之一,这也是温州首次获此殊荣。2020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红日亭》入选为央视电影频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影片之一。2021年,红日亭获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
未来,代表温州最原生态的民间慈善力量的红日亭,将把温州大爱精神传播到更远更广的地方。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一个善举 一种精神 一项传承 “红日”暖人心 善行瓯越传
记者 赵小娴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终于盼到!温州降温的消息来了,至于人工降雨……
社会07-17
-
读懂“燠”和“暍”,你就读懂了温州这几天的高温天气
科教文体07-17
-
温州为何能成为“中国鞋都”?800多年前温州已有制作手工皮鞋的记载
社会07-17
-
温州中学6名高二学生被中科大“预订” 他们的学习秘诀看这里
社会07-17
-
温科院牵头成立浙江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研究院
社会07-17
-
参加一场大赛 他们齐喊“我是好书代言人”
社会07-17
-
浙江稠州男篮后备人才培训中心落户苍南吴前篮球馆
科教文体07-17
-
龙港速度!半年崛起8大文化场馆 家门口的文化味越来越浓了
社会07-17
-
姜仁美:小时候山陪伴我,现在我保护山
社会07-17
-
一杯伏茶送清凉!慈善义工酷暑送伏茶活动启动
社会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