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研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市政协委员建言助力我市研学旅行稳健发展

研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市政协委员建言助力我市研学旅行稳健发展

温州网 2022-08-02 10:06:51

温州网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兴“游学”,今时有“研学”。近年来社会各界在积极创新和拓展研学旅行的新道路。细心的家长可能发现,今年暑期的各类研学活动格外火热。

实际上,暑期研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温州人对教育舍得花钱的态度,在孩子研学旅行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当然,作为一种校外教育活动,“安全”始终是研学旅行开展的第一原则。2018年,安徽某地一小学生在“项王故里”景区被一个石制灯具砸中,在研学旅行时发生意外身亡。面对火爆的研学旅行热潮,紧绷“安全”之弦是每个人应有的“冷态度”。

除了安全,家长、学校对研学旅行是否真正了解其利在何处,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让孩子在宝贵的假期里外出开阔视野,真正做到“游而有学”“学而有研”?本期《委员观察》栏目就邀请到市政协委员们建言献策,助力我市研学旅行稳健发展。

全市掀起研学旅行热潮

基地、研学路线等配套建设齐上阵

研学旅行,是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一种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等素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研学旅行”教育,将“研学旅行”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国家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列入中小学校教学计划。

近年来,温州也同步掀起研学旅行热潮,尤其在2021年“双减”政策发布实施以来,节假日、寒暑假等成为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黄金期。

2019年至2021年,我市各地纷纷出台措施落实研学实践开展。如文成县获批市全域研学旅行试点区域;瓯海区创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鹿城区与龙湾区成为全省研学旅行试点区;瑞安市、平阳县、文成县等地成立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研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办法,并纳入校长年终考核,直接与工资待遇挂钩等。2021年,市教育局还将学生参加研学与劳动实践纳入了对市直学校的考核指标。

相关部门对研学旅行线路精挑细选。2019年,我市举办首届青少年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比赛,评出首批温州青少年研学旅行示范线路10条,如瑞安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推出的“文都武乡 耕读小镇”印象曹村研学之旅,文成县百丈漈镇中心学校推出的百丈之间·冰心玉壶——漫游文成,温州矾矿“矾文化”基地推出的矾山研学之旅等。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劳动研学实践基地(营地)42个,市级基地(营地)177个,研学线路73条。

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温州中小学研学实践发展六年来,参与人次高达700余万。今年暑期,截至目前市教育局共推出公益研学5期,以红色研学、自然生态、人文非遗、农事劳动体验、滑雪运动为主题,服务学生60000余人次。

名额秒光,家长抢着报名,旅行社忙碌

7月16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浙江省文物局主办的“跟着考古去研学,穿越浙江一万年”启动仪式在杭州正式启动。当天,“缥缈如烟的瓯窑青瓷”主题考古研学公益活动,也在永嘉瓯窑小镇火热进行。100名“小小考古学家”在多位考古研学导师的指导下,聆听遗址发掘故事,欣赏瓯窑精品,动手拉坯“玩泥巴”,深切感受瓯窑文化千年历史积淀出的风采与魅力。

此次活动由温州国旅旅游有限公司承办。温州国旅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施菲菲表示,近年来,全市刮起研学旅行热风,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社会对研学旅行的热度更上一层楼。从参与人数上看,今年上半年,在该公司报名参与研学旅行的人数较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该公司同步参与研学旅行线路、课程自主研发,以自然科学、历史人文、非遗探究、红色主题教育为主。今年暑期开设研学旅行路线约30条,多以半日游和一日游的形式举办。

浙江精诚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研学中心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来,全市以冬、夏令营,亲子游等形式出行的研学旅行备受家长和学生青睐。课程内容以城市探索、自然研究为主,其中有军事学习活动,重在对学生生存挑战、时间管理等学习技能的培育和提升。截至今年7月,该公司已接收5000余名学生参与研学旅行,今年暑期已推出相关活动10余场,每场人数规模为20~30人,以温州本地一日游为主。

市民叶女士的孩子就读小学三年级。她说,自己的朋友圈里就有好多人为孩子报名参加了暑期研学,可见研学旅行的热度有多高。此外,班级家委会组织亲子研学旅行,每个孩子几乎都会报名参加。在户外开展旅行学习,特别是贴近大自然的探究性学习,孩子们都比较青睐。

市教育局技术中心有关工作人员介绍,2022年新春,市里首次推出冰雪研学活动,第一次采用“少年瓯越行”实践智慧平台进行报名。报名通道一开通,名额被迅速抢光,平台一度出现崩溃现象,足见研学活动的火爆程度。

委员观点 

市政协委员、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授徐克美: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多部门协同建设

契合热点,重在资源开发利用

作为非学科类培训的一种,研学旅行近年来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但因相关管理政策不完善、评价监管体系不足等问题,其发展存在一定瓶颈。建议如下:

一是以“双减”政策为基础,设立专有机构,多部门协同做好研学旅行。目前研学旅行实施主要由教育技术中心牵头,但作为“双减”政策的一部分,建议在各县(市、区)的“双减”政策牵头实施部门设立相关研学旅行机构,多方合力推进工作开展。同时联动财政、文旅等部门,明确职责,做好相应审批、管理、监督等工作。

二是结合时下热点,做好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研学旅行被热捧的同时,要注重资源开发和推广,契合热点,“对味”社会大众,设置热点课程,并制定菜单,在浙江“之江汇”教育平台或“学习通”平台加以推广,方便学生、家长进行课程选择。

三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发挥研学旅行“真功实效”。面向学生、教师,以及学校、政府相关参与部门,将研学旅行目标、任务、人员安排、经费划拨等内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重在方法、实施、效果等方面。如记录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学业成效,整合各方评价,做好成效跟踪,形成系统考量。针对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由教育部门牵头,第三方评价服务机构参与,对课程项目策划、内容方案实施、师资人员能力配置等考核评价,完善监管体系建设。

市政协委员、温州康龙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凯:

创新“文创文旅+沉浸式研学”模式

让中小学研学旅游“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研学旅游,一种结合“旅游+教育”的跨界融合产物。该概念的提出已有几年,但因新兴行业发展不成熟和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研学旅游的发展并不顺利。要避免“游而不学”“学而不研”,保证形式创新,打造“文创文旅+沉浸式研学”模式,建议如下:

一是沉浸式课程开发建设。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依托浙南山水、文化特色,融合AR、VR等数字信息技术,创建体验式场景。建议各级教育部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加沉浸式研学课程,在沉浸式研学中学习、感受和获知爱国主义精神、国学、未来科幻等。

二是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邀请具备资深行业经验和品行认可的从业人员组建沉浸式文创行业协会,由协会指导相关内容制作和发行,如文化IP创作,著作、影视IP转化;发动文创行业人员,高校、人社等部门研学人才,进行课程传授教学培训,培养更多掌握沉浸式文创的优秀人才并纳入考核标准。

三是财政支持打造沉浸式研学基地。建议教育、文旅、财政等相关部门,在我市交通便利安全、用地开阔、地域特色鲜明等区域,支持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沉浸式研学教育基地。将学校每学年组织研学旅行纳入考核,并将研学旅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鼓励民资投入,民企运营,公、民办研学基地同步建设。

市政协委员、乐清市湖横农场自媒体总监刘建挺:

打造市域研学旅行品牌

引领扩大研学旅行发展,培育产业经济

温州自然生态、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丰富,有著称于世的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等自然生态景区,有浙南红军挺进师、红十三军旧址等一批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还有蓝夹缬、温州米塑、木活字印刷、黄杨木雕等非遗项目。如何依托我市多重资源特色,挖掘发展契机,特色化开发建设市域研学旅行,以创品牌、造样板之势,示范、引领周边省市研学旅行发展,培育研学旅行产业经济,值得思量。建议如下:

一是挖掘现有资源,精品化创建特色优秀课程、基地。注重现场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坚持研学第一,旅行第二,以全市研学示范路线和基地资源为基础,重在自然生态禀赋,非遗特色元素,红色历史根脉追寻等优秀课程开发,基地、研学示范路线创建。不定期开展评比,引领研学旅行持续走好精品路线。

二是开拓市场调研,差异化建设研学项目。由教育、文旅等部门牵头,面向全市乃至周边省市,开展市场学习调研,收集各地研学旅行所需,以捕捉特色,发现不足,差异化建设研学项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等,避免项目简单抄袭、模仿,拓展研学旅行知识亮点和实践价值,满足市场发展所需。

三是多渠道开展宣传,全域化打响品牌。与省、市、县多级媒体牵手,开设专题宣传,树典型、讲特色、凸亮点,铺开式开展宣传;在学校、基地、车站等单位、场所,增设研学旅行宣传专栏;借助新媒体手段,以当下群众喜闻乐见的模式加以推广,提升全市研学旅行影响力,市域优秀研学品牌知晓度。

来源:掌上温州客户端

原标题:研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市政协委员建言助力我市研学旅行稳健发展

记者 陈巧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