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清风“扇”宋韵来

清风“扇”宋韵来

温州网 2022-09-24 10:28:00

南宋 刘松年 《宫女图》

张索设计的温州先贤书画折扇

  扇子,最初就是纳凉之用。

  说文解字“扇”(会意):扉也。从户,从翅声。像鸟的翅膀,可以张合。

  据史书称:“黄帝作五明扇”。虽不复得见真物,却为后人提供“扇之祖”的审美念想。至于西周用羽毛制成“羽扇”,汉代开始使用轻盈的“竹扇”,以及汉以后出现的“纨扇”“摺扇”“宫扇”等均已在各类古代绘画中有了形象的佐证。

  扇画,虽幅不盈尺,然独辟灵境。

  扇子在历代都得到人们的喜爱,在扇子上刻的、雕的、写的、画的等等都有。特别是宋代,人们生活条件优越,文化、工艺、商业、贸易等空前繁荣昌盛,绘画无论是人物、花鸟、山水都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那个时期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对书画艺术有着特殊的偏爱,书画家们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家中能挂上一幅名家字画,那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特别是达官显要、文人雅士皆视为珍玩,或袭而藏之;或一扇在握,风情万种。我们从晋唐、两宋的人物画中发现不少执扇的画面,而且无论春夏秋冬都有执扇之人,当时的执扇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的一部分。宋代女性用团扇更是流行和普遍,在宋朝的诗词中表现得极为突出,比如晏几道: “玉阶秋感,年华暗去。掩深宫,团扇无绪”等。

  扇子在宋代,已不仅仅是纳凉之用了,更是把玩、欣赏、收藏之物。因宋人生活条件好、对物质方面追求也很高,扇子尽量做到极致,如邀请名家高士写诗作画。制扇,首先材料要好,比如扇骨,必须要用上好的象牙、红木、香妃竹等名贵材料;中间是作画的绢,边用宋锦包成;扇子把手上的穗子要用珍珠、玛瑙、宝石、玉器等点缀。如团扇之类放家中观赏收藏之用,必须要有同样材料制成的扇架,如折扇之类的必配高端丝绸制品作为扇衣,可以随身所带保护扇子。

  宋代的扇子品种与款式居多:有竹编的、有草编的、其它植物编的;有红木、竹子、象牙做扇骨,绢与丝制品作扇面的等;有折扇、团扇之分。

  折扇:把扇折成多层,打开成扇,携带方便,宋时以男士配用为主。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它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女性随身佩带居多。

  宋人作扇画法工整,内容丰富,有大气磅礴的山水也有小景,花鸟和人物以及人们生活景象。个人喜好不同,请画师画的东西也不同。虽然古人以自己的喜好定制,但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巨大的财富,它不仅仅是艺术的财富,更使我们在画中可以看到宋代人的真实生活情景,它是一部最实景的文献。

  南宋建炎四年,传说宋高宗赵构来到温州,他在温停留55天,赞着江心屿的月色,并题字“清辉”“浴光”。赵构与他的父亲宋徽宗一样也是书画高手,相传在临安皇宫的睿思殿中,赵构收藏了徽宗御笔绘制的一柄团扇,画中花鸟栩栩如生。为了表示对父亲的想念,赵构时常会拿着扇子在手中把玩,也会偶尔对着扇子热泪直淌。一天,负责打扫睿思殿的当值太监下班时偷偷将扇子揣在怀中,带回自己房中仔细欣赏。恰好他的好友康与之过访,太监来不及把扇子收起来,被康与之看在眼中。听说赵构十分喜爱这柄扇子,康与之就动了心思,趁太监去张罗酒菜的工夫,拿起笔来在扇子上题了一首诗。太监发现时,已经是木已成舟,心中不由得叫苦不迭。第二天,太监忐忑不安将扇子放回原处。不一会儿,赵构下朝后直奔睿思殿。拿起扇子一看上面多了两行题诗当即大发雷霆。但令人诧异的是,当赵构看了那首诗后,面色却慢慢变得缓和了,先是捧着扇子发呆,继而啜泣,再到后来干脆号啕大哭起来。

  温州对扇子历史的文献不多见,但在我们这辈记忆中那只有“蒲扇”最为常见。“蒲扇”为香蒲叶而制成,据今天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但不知何时传到温州。

  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大致已退出了几千年来纳凉的舞台,风扇与空调已成功替代它的使命,它已提升为人们生活中的艺术品,纳凉已成为历史。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清风“扇”宋韵来

  作者:陈俊雅

  (作者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瑞安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瑞安市政协诗书画联谊会副秘书长、瑞安博物馆之友联谊会副秘书长)

  新闻+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索就曾设计过一把格外有温州元素的折扇。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书,一面画,扇面方寸之地蕴含大千世界。

  折扇一面是《伯牙鼓琴图》。此图作者王振鹏是温州人,字朋梅,是元代著名画家。此图描绘伯牙为知音者钟子期弹琴的故事,画中伯牙与子期的举止神情均刻画得惟妙惟肖,是元代人物画代表作。该作品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折扇另一面是姜立纲书《千字文》节选。姜立纲,字廷宪,号正庵,又号东溪,浙江瑞安梅头东溪(今属温州龙湾海城街道东溪村)人。

  折扇扇骨刻有张索所书的“清风在手,明月入怀”八字篆书。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