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人民路曾发现南宋金叶子!和南海一号发现同出一家,见证千年商港繁华兴盛

温州人民路曾发现南宋金叶子!和南海一号发现同出一家,见证千年商港繁华兴盛

温州三十六坊 2022-11-06 10:51:08

  温州网讯 若你曾是个武侠小说谜,一定对大侠们豪气地扔出一片“金叶子”付账的描述不陌生。

  古时候的金叶子长啥样?是叶子形状的黄金吗?

  直到2000年前,金叶子还只是留存在古籍里、小说家想象中的东西,人们并没有见过真正的实物。

  其实,早在1992年,温州市鹿城区人民路水仓组团基建工地,曾发现一批南宋金银器,其中就有四件被认为是“金箔”的物品。

  2000年后,国内专家开始对“金叶子”进行研究探讨,伴随江浙地区各地陆续出土发现,证实南宋确实存在这种金叶子。被收藏在温州博物馆的四件“金箔”,也终于找回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金叶子”。

  温州的金叶子还与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历史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上发现的两件金叶子,有着同样的店铺戳记。今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重大发现,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之一。南宋时期,许多国家都以金银进行海外贸易,与“南海一号”同款金叶子也朔门古港遗址一起,成为温这个“千年商港”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实证。

  人民路出土的“金箔”

  1992年4月,温州城区人民东路水仓组团建筑施工工地上,工人在打桩挖土时挖出一个陶瓷罐。经鉴定,这个宋代酱釉瓷罐中有金凤凰、金钏、银钏、金钗、银钗、银戒指圈等女性妆饰用品,以及银铤、“金箔”等货币。后来被移交保存在温州博物馆。

  人民路出土金凤凰的俯视图和正视图

  2005年初,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在对藏品金银器进行细化整理时,发现被命名为“金箔”的四件金器,极有可能是近几年专家研究中频频提到的“金叶子”货币。在向杭州有关专家请教后,得到肯定答复。

  温州人民路发现的完整版金叶子

  在温州发现的四件金叶子中,有两件较为完整,三件有“霸北街西”铭文,一件金叶子的边角上有剪切痕迹。

  保存最为完整的金叶子,展开后大约有三分之二的iphone13手机大小,高101.5mm,宽75mm,可折叠为书页状。除了“霸北街西”外,中央还有“韩四郎十分金”印痕。这件完整金叶子重量为37.9克,按宋制1市斤为640克,1市斤为16两计算,1两黄金应为今天的40克。可见这件金叶子约为一两黄金。根据专家考证,当时可以兑换铜钱35千文。

  “霸北街西”,是当时金银铤(牌)货币上的常见文字,指制作金叶子的金银铺所在地。据宋淳祐《临安志》记载,霸北位于今杭州市区西湖以东、吴山以北的修义坊附近。

  温州人民路金叶子上“霸北街西”铭文

  “十分金”是对金叶子成色的鉴定,标明黄金含量。

  “韩四郎”则应当是辅佐官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行人”之一,由他来鉴定金叶子的成色。根据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和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当时京城临安城内有上百家金银铺,韩家是其中之一。因此,这4件金叶子应是杭州制作后携带流通到了温州。

  神秘的“金叶子”

  “金叶子”之名最早在宋代开始出现。古人对金叶子有三种称呼:

  一是箔金,即金箔。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箔的国家之一,商代殷墟遗址中即出土过金箔“包金贝”。古人所指的金箔是黄金中极薄者,因此又称“金薄”,北魏时大量用于贴饰佛像,到北宋仁宗时这种风气被禁止。到了南宋初年,虽沿称“箔金”,但已开始具有“金叶子”货币的内涵。洪迈的《夷坚乙志》中就记载,有个叫董国庆的人从金国占领的北京到南宋都城临安,用“箔金”当做活动经费的一段故事。

  折叠成十页的金叶子

  二是金纸。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临安李博士桥有“汪家金纸铺”,大概是取其“薄如纸”的俗称。

  三是叶子金,又称金叶子。

  古人文字中“叶”同“页”,指书册中的一页,如册叶、折叶等。又如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艸部”时说解到“葉(叶)”:“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可见制成薄片的黄金货币也可称为“金叶子”。

  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经常出现“钱荒”,客观上需要一种面值大、便于携带、易于分割的货币,金叶子便应运而生。

  不过,对金叶子的记载只见于文献,并没有实物图像,直到2000年发表的国内考古简报中,也都将金叶子称为“金箔”。此后,有学者将杭州发现的戳印“韩四郎十分金”铭文、且折叠呈多层长方形的金箔称为金叶子,才陆续开始研究并被普遍使用。

  剪切使用后的金叶子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浙江杭州、湖州、温州,江苏南京等地,陆续出土少量刻有不同铭文的折叠状金箔。被认为是货币金叶子后,学者的研究逐渐深入。迄今发现的为三个品种:折叠成十页、四页或非标准型。金叶子铭文为戳记,一般在四角对称处分别砸上地名,如“铁线巷”、“霸北街西”、“霸头里角”等,显示铸造金叶子的店铺位置;中间则有“韩四郎”、“陈二郎”、“郭五郎”等人名;有的还有“十分金”、“十分赤金”等成色说明。在杭州、湖州等地出土的金叶子,有的也有剪切痕迹,有的甚至在制作时就刻有剪刀图案。

  温州人民路发现的有剪裁痕迹的金叶子

  温州出土的金叶子可折叠为四页,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的“千元大钞”。而那件有剪切痕迹的金叶子,就是分割交易的明证。

  南海一号上的同款金叶子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人民路发现的这批金叶子,与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上发现的两件金叶子上,都有“韩四郎”、“十分金”的戳记,长度和重量相近,可见是同出一家店铺。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从泉州港驶出,沉没地点位于广东省台山市海域。2007年12月,“南海一号”经整体打捞出水,之后移驻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南海一号”出水的“杭四二郎”款银

  “南海一号”共出水18万余件文物精品,其中就有众多金叶子、银铤、碎金银块等。其中金叶子共有“韩四郎”、“王助教”、“李四郎”三种。“韩四郎”款金叶子出水两件,折叠后呈书页状,重量分别为38.55克、38.5克,戳有“十分金”、“十分赤金”字样。

  南海一号上出水的“韩四郎”

  学者研究发现,“南海一号”上没有出水大规格的黄金货币,这或许与当时海外贸易中商人的经验直接相关。金叶子面值大又易于分割,重量轻、体积小的优点又易于藏匿免于海盗抢劫,或许正因此成为海外贸易的优选货币。

  “南海一号”沉船年代为宋淳熙年间(1174-1189),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温州发现与其相似的金叶子,也佐证了当年“千年商港、海丝之路”的繁华景象。

  繁华的海上丝绸之路

  宋元时期,温州经济文化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成为“百粤三吴一苇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城。宋代温州城市繁荣,人口急剧增长,因此有了南宋诗人徐照描绘的“十万人家城里住,少闻人有对门山”景象,金银等贵重金属也成了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和妆饰用品材料。

  ?

     “南海一号”上出水的“霸南街东王助教”款金叶子

  除了市区人民路发现的金叶子等金银器外,永嘉、洞头等地也出土过窖藏金银器。如1983年永嘉下嵊乡山下村发现60余件南宋窖藏银器,有鎏金叶形龙纹银簪、银碗、银钏、银钗及其他银饰。1985年洞头北沙乡九厅村发现14件南宋窖藏银器,有银锭、银铤、银钏、银钗、银簪等,银锭上有“霸南街北”等铭文。

  温州人民路与金叶子同时出土的鎏金银钗

  专家研究还发现,宋代温州本地也已有金银铺。2004年,南京城区建筑工地出土一件银铤,四角各有一行“康乐坊西”戳记,两侧分别有一行“重贰拾伍两”“孙宅渗银” 戳记。中间刻字为“循州上供银”。戳记和刻字表明,该银铤重25两,打造于温州康乐坊西的孙宅金银铺,被广东循州府买去用作上供朝廷的贡银。还有位台湾收藏家收藏的一件银铤,正面四角各有一行“温州马曹(槽)头”戳记,两侧分别有一行“重拾贰两”“谢铺”戳记,表明该银铤重十二两,打造于温州马槽头的谢姓金银铺。

  温州马曹(槽)头谢铺银铤和康乐坊西孙宅银铤

  有温州金银铺戳记的银锭,说明南宋温州城内已出现了有实力买卖、打造金银器皿、金银铤牌和兑换钞引的店铺。这是南宋温州店铺众多,商业发达的真实写照。

  南宋虽偏安一隅,经济、文化却得到了充分发展,经济繁荣也大大促进了货币形式的多样化,有纸币、铜钱等重要通货,贵金属黄金白银也作为国家的基本财富,参与到地方政府的上供、国家税收、专卖制度、海外贸易等领域中,这在中国金银货币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多种货币的运用也产生了各种思想和学说,众多温州学者纷纷对此开展研究,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如“元丰九先生”之一周行己,首次提出了货币准备金理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的论述中,已有货币数量论与“劣币驱逐良币”法则相似理论等等。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温州人民路曾发现南宋金叶子!和南海一号发现同出一家,见证千年商港繁华兴盛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