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堡:私家抗倭第一堡
魅力永昌堡。项绍雄 摄
温州网讯 瓯江口南岸龙湾的东部,古称永嘉场,有山、海、江、河、岛,弹丸之地,方寸乾坤,自成一域。明代有三城堡,即宁村所城、永兴堡、永昌堡,前两者已毁,今只存永昌堡,她是全国私家抗倭第一城堡,世界独一无二的战略性150亩稻田解困自救的古堡,典型明清东南沿海水乡人家格局,石桥博物馆,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波倒影的古堡石墙,江南故宫的王氏祖祠,河街水巷的枕河人家,风姿别致的水上石桥……组成了水乡古堡四百多年的绝唱。
私家抗倭城堡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王沛、王德叔侄率义军抗倭壮烈殉身后,王叔果、王叔杲倾囊捐资,率众筑堡,11个月后城堡竣工。
古堡西倚罗山,东望大海,雄伟壮观。南北长778米,东西长445米,城高8米,基宽3.9米,周长2866米。城堞908个,敌楼12座,水门4个。石块斜垒,中夯土坚固。永昌堡建造在瓯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盐碱土遇雨一片泥浆,遇旱则坚硬如铁,建筑性能较差。为何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雨,雄姿犹存?原来先民没有采用板筑、夯土等方法,而是采用挖深沟、填巨石、铺条石、磊块石的办法,每铺一层用黄沙灌注,由此类推,一直到顶,用黄沙黏土封顶,巧妙地就地利用大罗山的花岗岩和沙河里的黄沙,有效提高了工程效率、降低了成本,故此城坚固。
城堡整体布局合理,设有通市楼、镇山楼、迎川楼、环海楼四座城门,易守难攻。四周护城河环绕,城内开两河十浃,以利灌溉、浣洗,可储水、防火、防贼。
穿过城门,沿着城墙或者河浃漫步,你可深切感受古堡独特味道——“十古”:古城墙、古河、古街、古树、古寺庙、古牌坊、古埠头、古宗祠、古坟墓、古战场遗址。永昌堡挥笔书写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厚重,仰望。
“江南故宫”王氏宗祠
永昌堡城内河道纵横,小桥流水人家。沿河建街,依水修房,溢洪自流,灌溉有水,早年舟楫来往,饮用便利。城内凿有上河和下河,引河水入城,贯穿南北,南北各设二水门,水门上架石桥,下置水闸防卫。
明清建筑民居散落各处,有王氏祖祠、状元第、都堂第、王绍志故居、上仓坦、下仓坦、王氏祖祠、世大夫祠、布政使祠、楼下派祠、青石门台、洞桥底40号、御史巷12号、状元里6号等30多座。
驻足新城街,你可以见到位于上河西面的“江南故宫”英桥王氏宗祠,这是永强人又一个精神的家园,也是青少年一个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说她“精神的家园”,是因为它体现了面对倭贼的残暴,为保护家乡而奋战的抗倭精神;说她“江南故宫”,是因为王氏宗祠的格局与建筑风格。
王氏宗祠位于永昌堡内上河西北角,坐西朝东,由八世后裔、官至福建布政司左参议的王澈独资所建,费约千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占地面积13亩,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七间三进,前进有三间石碑楼一座,中进仪门五楹,后进三楹,旁分左右二厅,廊庞七楹,环列左右,约可容纳千人,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结构之安详,镌刻之精微,保存之完整,整个建筑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确系浙南罕有,整个宗祠格局尤似故宫,因此有“江南故宫”之美称。内部结构更是旷世一绝,其飞檐、斗拱、吻兽、梁架、荷花抱梁等,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中堂大厅,展示了明清王氏两代进士、名人,并挂有张阁老、王世贞等大学士的名帖。整座大厅匾额重重,楹联密布,显得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
宗祠前有石牌楼一座,系花岗岩结构,有四柱,牌坊上部前后置双石檐,托石星斗,其横梁外刻双狮抢球,内刻双凤凰和各式花纹,故名双凤石牌楼。
石桥博物馆
要了解明代温州桥梁建筑的形式和民俗花纹的特点,永昌古堡的确要走一趟的,那里堪称石桥博物馆。
从北门进入永昌堡,先要经过北门外一座石桥,那是二都英家宗族建筑的一座石桥,桥名为英桥,也称英家桥。王氏家族为了报答英桥的恩典,饮水思源,故将王氏家族前加添英桥两字以纪念,“英桥王氏”便流传至今。
古堡内两河十浃,上河宽13米,下河宽8米,两岸用方块花岗岩斜筑,以利水陆交通,农田灌溉,又有储水、防火、防贼之用。上河置桥7座,由南而北为水门(南)桥、石拱会秀桥、蛙式联芳桥、直通式丼头桥、虹式左昌桥、梯形世裔桥、水门(北)桥。下河置桥4座,自南而北为水门(南)桥、东门桥、东昌桥、水门(北)桥。永昌堡明清古桥11座,每座石桥又各不相同,或恢宏雄伟,或纤巧玲珑,或挺拔高耸,让永昌堡增添了无限生动和绵延的韵味。
虹形左昌桥,石拱单孔结构,因桥孔呈圆形,又名洞桥。造型优美,形似一轮圆月,气势如虹,犹如一位娇丽无比的新娘,迄今四百年余未变原貌,真乃“长虹饮涧,新月出云”,系明万历四年(1576)王叔果、王叔杲兄弟所建。桥面均为长条石板,雕琢图案花纹。桥上刻有“左昌桥”三字。梯形世裔桥,踏着被岁月打磨得十分光滑的石阶,跨过石桥,直通楼梯巷,与北水门桥相对称。单孔石结构,因桥两面有阶梯与石栏杆,形如楼梯,故俗称楼梯桥。蛙式联芳桥,单孔花岗岩,一端引道呈蛙式,南北置有阶梯,行人从两侧上下,以利交通。桥面北侧刻有“大明成化乙酉王廷善建”字。
若仔细观察,会发觉他们是一个精致而又别样的群体,在碧水倒影中婀娜多姿,为水乡城堡增添几分秀色。
明代温州望族
明代永嘉场一带出仕人甚多,有“永嘉场官宦有一斗米多”的说法,其中英桥王氏占了大多。温州名人上《明史》有11人,永昌堡3人(抗倭英雄王沛、王德,“三元及第”的武状元王名世)。
永昌堡文化鼎盛,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是永嘉场耕读文化的缩影。明弘治至清道光300多年间,出进士13人(含武状元1人,传胪1人),副榜4人,举人贡生90多人,庠生900多人,出现了一家二代三进士、四大夫一英雄的传奇,是当时东瓯最显赫的家族之一。由于政绩突出,声名在外,当政当地的人民予以纪念的不在少数。近现代专家学者300名。
明朝温州共修了三部府志,其中一部就出自永昌堡王光蕴之手。嘉靖二十二年(1543)王澈制定《王氏族约》共10章1.2万字,主要内容有:廉勤正直、敦行好礼、孝亲敬长、推崇义举、谨守国法等等。历代传承,是家训家风教育范本,中纪委曾做了推荐。从这些刚性的族约条规中,可以看到其对后代子孙扬善惩恶、激励族人堂堂正正做人的警示作用。
此外,永昌堡“英桥王氏春祭”和“王家拳”有几百年的历史,已列入市非遗,进一步得到传承。
文化旅游大IP
龙湾最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有三大文化元素:张璁文化、永昌堡文化与汤和文化。具有实体性的文化遗产永昌堡,成了龙湾地标文化象征之一。
近些年,龙湾区注重挖掘国保单位永昌堡的历史文化价值,提炼文化特色,永昌堡的保护和利用渐成规模,早年,堡内的都堂第作为和欧盟合作的“亚洲城市项目”试点,将永昌堡的保护放置在了世界的视点之下。都堂第王诤蜡像落成,回忆生活馆、古式年糕作坊、市非遗“麦麦酒”开张营业,有效带动了新城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永昌堡实施新城街立面整饬、主干道强电管线下埋、上仓1号等8个古民居维修、堡外安置工程等。2017年修订的温州总规划构建了“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的市域空间结构,永昌堡所在的地区由原来的城市副中心变为市域主中心,不仅仅停留在文化景观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上,而是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有序地保护和开发建设,努力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永续保存和合理利用。
目前,永昌堡保护修缮建设工程一期工程招投标落地,标志着永昌古镇保护开发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并将与中财国咨方通过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推动二期工程创新合作方案。
龙湾区下步要以“千年永昌堡、未来新生活”为保护开发主线,通过古今贯通、文化挖掘、文物活化、商业植入,实现永昌堡保护开发发展文旅产业,把永昌堡活化成为贯通古今的“文化承载者”,打造成为瓯江山水诗路、温州市文化旅游的大IP。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永昌堡:私家抗倭第一堡
——走读龙湾国保之二
徐洪迪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