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仰头看楼房 读懂温州城

仰头看楼房 读懂温州城

浙江新闻客户端 2022-12-17 11:31:52

  12月的一个夜晚,跟好友相约到温州市区的一个茶楼相聚,选了靠窗的位置,点了茶水与美食,边吃边聊,甚是惬意。

  不经意间,透过玻璃窗往外望:明月当空,偶有星星闪烁,周边高楼林立,临街的店面霓虹闪烁,宽敞的街道车水马龙,行人来往有序……呀,我们的城市看起来如此繁华,热闹温馨,顿时,幸福感油然而生。

  聊天间,朋友说自己马上又要搬迁新居了。

  “这是第几次搬家呀?”

  “呵呵,说起来连自己都不相信,几十年间居然搬了五次家。”

  “现在住的房子不是很大很舒服吗?为什么又搬呀?”

  “以前总以为住在闹市区是最佳选择。年龄越大,越喜欢宁静,喜欢贴近大自然。选了靠近塘河的楼盘,还有一个很大的天井,可以种花养鱼养鸟。房子边的空地还能种点蔬菜瓜果什么的,想起来就美。”

  经她这么一说,倒真令人羡慕了。这些年,我们亲历了这座城市的大变迁,像做梦一样。如今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像三四十年前,彼时的温州又是什么样子。

  记忆回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这里可是横竖交叉的条条小巷,房子老旧矮小不说,有些巷子窄到稍胖点的人都得侧身而过。三轮车、自行车是那个年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因为只有它们才可以在市区的大街小巷自由便利地穿行。

  王建平 摄

  记得1985年参加温州文联的文学函授班,空闲之际带着来自山西太原的一位文友逛街,半天光景就把温州城的闹市区逛遍了。他事后深有感触地说:“温州这座城市实在小,就那么几条街,转一圈就走完了。”是啊,那时温州唯一的高楼就是位于望江路的“十三层”,是那个年代地标性的建筑物。

  图源:温州晚报

  那个年代,寻常百姓的住房都很简陋且面积狭小。小时候我去住在蝉街的姑姑家做客,他们家就一个正房,后面的小厨房是四户人家共用的。姑姑家的跟我同龄的儿子没有房间与床位,只是在走廊处放了一张楼梯,楼板下连着墙壁装了一块一米宽的木板。这就是表弟的每天爬上爬下的睡觉之地了。

  男女青年结婚,如果有个属于自己独立的十几平米的婚房已经是够令人羡慕的了。隔壁一户人家,三代同住一间两层的小房子。大儿子结婚后住在楼上前半间,二儿子结婚了住后半间。父母长辈住在楼下隔出来的半间,另外半间就是一家三代人的厨房与跟吃饭的地儿。小儿子长到二十多岁可以谈婚论嫁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住房只能一直单着。他一米八的个头,晚上睡觉的地方就是铺开席子与棉被,下半个身子在床底下,只露个脸在父母的床前。早上起来铺盖一卷塞到床底下……

  先生的一位黑龙江知青战友,返城后父母家没有空闲之地给他们住下,他们只得在楼梯下搭个门板,晚上一家三口蜗居在一起,白天卷起铺盖塞在暗处。唉,这样的居住环境是否像天方夜谭?

  王建平 摄

  20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一家三代居住在蒲鞋市仓坦巷一座称之为孔宅屋的大宅院里。从青砖黑瓦的大门庭进去,就是一个大院子,住着几十户人家。我们家住的是东边的一套两层楼的木制老房。当年我结婚的时候,我的房间是木制的二层楼,18平米,正面朝北,冬冷夏热,苦不堪言。好在还有一扇朝东的窗户,每天早上还能见到点阳光。楼下的厨房也就四五平米,一个小灶台,灶台左侧连着一个小水缸。自来水不能直接用,得把水接到水缸让杂质沉淀下来。有些食物没处放,就在楼板底下挂个篮子,就当是储藏处了。隔音也差,隔壁家人之间的对话基本都能在空间传递,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处在共享之中,也包括做饭时的油烟味。那时候还没有煤气,生煤炉时烟雾飘进飘去的,整个空间可以说是泡在烟火味中。

  夏天酷热天气,又没有空调,为了纳凉,只得把餐桌搬到家门口的小巷靠墙边,一边吃饭,一边只见路人从身边来往走过。男人洗澡直接拎一桶水,脱了上衣,穿着短裤,光天化日之下把水从身上淋,习以为常。

  在老宅居住了整整十年。九十年代教育机关建了联建房,我也分到了49平米的联建房,比现在居住的客厅还小,交款18000元,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房了。当年单位分房时,我这套已经算是“中套”了。整幢房子有五层,面积最大的也就55平方米,最小的是40平方米。那时候的户型设计是没有客厅的,一个主卧,一个次卧,一个卫生间,一个小厨房,还有一个小阳台。阳台朝南,每天一大早阳光就照进卧室,温暖无比,心情也变得舒畅。

  九十年代后期,集资联建房、商品房快速发展,原本居住的将军桥东小区周边没几年就形成了一个大住宅区,楼层也越来越高,房子面积也越来越大。我们这些“小蜗居”也越来越显得“可怜”。于是,很多人逐渐向大的空间发展,小居室卖的卖租的租,周边的邻居也都变成陌生人居多。1997年,我也换了套76平方米的商品房,有了东南朝向的客厅跟独立的书房。本以为自己会知足了,可谁承想那套房子没住几年,又显得寒酸与不足了。2004年,我们又搬进了一套150来平米的三室两卫的大房子。

  再往后旧城改造,到处拆迁建房。道路越来越宽敞,低矮的老旧房子越来越少,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住宅配套也越来越齐全。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与选择有了观念性的变化:不再以闹市区为荣,更多是对居住环境与配套品质的追求。比如,小区得有泳池、健身房,附近有娱乐场所,有生活所需的便利店,有配套学校与幼儿园等等。随着城市的扩张,原来的郊区由于空间大,自然环境优美,也越来越受人们追捧。

  图源:温州发布

  星转斗移,从青年到年过花甲,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下了沧桑印记。然而,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一天天变大,一天天变美,一天天变得更有活力。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