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新场景丨走特色发展之路 温州绘就民族乡村共富新画卷
民族村通过改造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地方特色农产品经过品牌赋能,在直播间刷新了销量;低收入群众通过来料加工,多了一份稳定收入……这是温州发挥自身特色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共富富裕的一幕幕新场景。
温州是浙江省民族工作重点地区之一,辖区内有7个民族乡镇,111个民族村,常住少数民族人口38.36万,流动少数民族人口30.15万。温州秉持“之江同心 石榴红”品牌创新理念,通过产业共建、人才共融、文化共享等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绘就了民族乡村振兴共富新画卷。5年来,温州少数民族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保持在12%以上,高于温州全市平均增幅。
一进一出
产业共建促进共富
“这在以前,我是真想不到,破得不能住人的老屋,能变成这么美的民宿,竟然还能赚钱。”苍南县莒溪镇溪东村村民兰爱联说,“自从我们发展畲乡旅游,日子是越来越好了。”而这一切,得益于苍南县推出的一个扶贫资金“折股量化”项目。
苍南县莒溪镇溪东村打造美丽畲村风情民宿
苍南县莒溪镇溪东民族村是一个畲族村,畲族占全村人口97%,保留完整的畲语、畲歌、畲舞以及畲人风俗习惯。近年来,苍南县以打造滨海玉苍山5A景区——莒溪大峡谷风景区为契机,以溪东村“畲族风情民宿”项目为依托,整合该村丰富的森林、溪流、矴步、峡谷、畲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开展财政扶贫资金“折股量化”试点工作——将项目资金注入到村集体、折股量化到农户、集体入股到企业,形成“村集体+农户+企业”的创新机制。
就这样,兰爱联等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原本集体经济薄弱、乡村面貌不佳的溪东村经过改造升级也变成了省级特色村寨。畲族风情民宿、畲族文创馆、畲族长桌宴、畲乡音乐会等一经推出,便深受游客们的喜爱和追捧。“一年增加了万把块收入呢。”兰爱联笑道,每年除了拿到宅基地的租金外,她还能收到分红和在民宿工作的工资。
泰顺县南浦溪镇黄山畲族自然村村民通过直播带货为村里卖桔子 苏巧将/摄
像溪东村这样蝶变的民族村,在温州不在少数。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打造月光畲文化景观带,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旅游旺季每天吸引游客达3000多人;洞头区寮顶民族村通过“民族文化+军旅文化+民俗文化”,打造了民族风情园、夜长城、状元井等一批民族风情景观,2021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文成县西坑畲族镇让川民族村打响“恋上让川”乡村旅游品牌,每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温州各地以集聚成环、串珠连带、山海走廊的模式,推动民族乡村“旅游+”“农业+”“文化+”融合发展。
同时,温州还借助山海协作,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平阳黄汤、西坑糯米山药、畲乡竹海、星亮鸽蛋、百花蜂蜜……这些品牌打响了民族乡村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一帮一带
人才共融促进共富
民族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人才支持。近年来,温州通过实施民族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培育本地人才、引进外地人才、吸引乡贤回归、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育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技术、帮项目、帮资金、帮信息,民族乡村发展能力不足、发展条件欠缺的困局一一得到破解。
泰顺县司前镇左溪民族村特色民宿 泰顺县委宣传部供图
“现在我们干劲更足了,以后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泰顺县司前镇左溪民族村村民这样说道。据了解,该村党总支书记蓝学许带头发展民族特色民宿,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如今,该村户均年增收20多万元。2020年,泰顺县左溪村入选全国民族乡村振兴试点。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4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21元,超过当地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832元。
无独有偶。在文成县周壤镇外南民族村,畲村致富带头人雷衍开“以身试水”带头种植浙贝母、白术、桔梗等中药材,并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村民。现在,通过“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雷衍开发动村民们共同种植药材,不仅为农户创造工资性收入45万余元,而且为村集体提供流转资金5万元。
温商邬寿法在商场上屡获成功之后,回到家乡永嘉县小长坑民族村当起了村里的“一肩挑”,鼓励村民发展果树品牌种植业,开发酿制“畲家酒”,打造具有畲乡特色的休闲农业等旅游项目。在邬寿法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小长坑民族村获得省级环境、卫生、文明村等荣誉,并被列入“美丽乡村一事一议”工程。
各县(市、区)少数民族村齐奔共富路
像蓝学许、雷衍开、邬寿法等优秀人才,在温州还有很多。据了解,依托统战资源优势,温州充分发挥新乡贤和民族代表人士积极作用,收集各类建议和“金点子”。同时,实施民族乡村集体经济“消薄”提升工程,持续打造乡村示范带,全方位推动民族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助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居民收入提挡升级。2021年,泰顺县司前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是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级单位。
“我们构建‘三级四纵’立体式帮扶格局,制定系列扶持政策,落实引领帮扶措施。”温州市民宗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道。他们通过主动对接省直部门结对帮扶温州民族乡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建立市、各县(市、区)等不同级别的精准帮扶机制,促进民族乡村共同富裕。
一创一融
文化共享促进共富
“青青两岸山歌盘,风中丝竹乐悠悠。”在泰顺县竹里畲族乡,身着畲族传统服饰的雷国贵说,“畲族民歌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唱畲歌是我们畲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家族第四代畲歌传承人,今年初,雷国贵还创办了温州市首家畲服工作室。“开畲族服饰店是想要筹集资金办更多的歌舞会宣传畲歌,也是想让包括服饰在内的其他文化资源能够被更多人看见与传播。”雷国贵笑道。
民族乡村畲歌对唱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近年来,温州在推进民族文化工作中,始终强调民族品牌文化的独特优势,打响温州瓯越“三月三”畲族文化旅游风情节、畲歌会、“状元红粬酒”酿制节、“畲家长桌宴”等品牌活动,实施民族乡村“旅游+”“农业+”“文化+”工程,充分发挥民族乡村生态优势,促进“两山”转换,以“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融合发展,助力民族乡村振兴发展。
乐清万家河开展畲家美食制作分享活动
温州还搭建“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平台,组织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和民族联欢会、民族美食嘉年华、社区邻里节等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培育“之江同心·石榴红”家园、共富基地、工作室、自愿服务队、宣讲团124个,创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0个。
“民族要团结,民族文化更要‘活态’保护传承。”近些年,温州通过设立畲族文化传承资金,深入开展文化传承人培育工程等,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温州先后成立平阳青街“蓝宏畲族文化工作室”、泰顺县“山哈文化潇歌工作室”、苍南莒溪“朝宣艺雕工作室”等民间组织,充分挖掘、传承畲歌、舞蹈、刺绣、艺雕等畲族传统特色文化。苍南县岱岭畲族乡的畲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兰瑞桃用一个月的时间,精心手工绣制了一幅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畲族刺绣,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专家点评
-
温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张文律
民族乡村的振兴,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事关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成色。近年来,温州聚焦民族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通过转化、帮带、融合等举措,扎实推进民族乡村共同富裕。下一步,温州需要继续做好“三篇文章”,助推民族乡村共同富裕。其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升级。构建紧密利益联结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融合红利,促进低收入农户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其二,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快破解建设瓶颈。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民族乡村建设。其三,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着力夯实基层基础。重视乡贤的挖掘和培养,发挥乡贤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和移风易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发适合社会组织参与的社会服务项目和内容,推进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